【智庫圓桌】全面推進健康城市建設

(原標題:【智庫圓桌】全面推進健康城市建設)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要把健康城市建設作爲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抓手,保障與健康相關的公共設施用地需求,完善相關公共設施體系、佈局和標準,把健康融入城鄉規劃、建設、治理的全過程,促進城市與人民健康協調發展。2023年12月,全國愛衛辦評選出40個全國健康城市建設樣板市。本期特邀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把健康融入城市治理全過程

健康城市建設的緣起和發展情況怎樣?

付強(國家衛生健康委衛生髮展研究中心黨委書記、主任):健康城市建設作爲新時期愛國衛生工作的重要內容,是深入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抓手。健康城市是指從城市規劃、建設到管理各個方面都以人的健康爲中心,以保障廣大市民健康生活和健康工作爲重點,由健康人羣、健康環境和健康社會構成的有機整體。

健康城市建設體現了健康理念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有機結合。在城市規劃與設計方面,注重創造有利於居民身心健康的物理環境;在健康服務方面,提供全面、易於獲取的醫療服務,通過健康教育提升居民健康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在環境保護方面,注重減少工業污染,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確保空氣、水質和土壤安全,爲居民創造健康生活環境;在社會包容性方面,保障所有居民尤其是弱勢羣體,都能平等享受健康服務和資源。此外,健康城市建設致力於營造健康文化氛圍,鼓勵居民採取健康生活方式。

1984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召開的“2000年健康多倫多”會議上,健康城市理念首次被提出,強調在多部門、多學科合作的基礎上重點解決城市健康及其相關問題。198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歐洲區域辦公室啓動城市健康促進計劃,實施區域性的健康城市項目,從健康服務、健康狀態、健康環境和社會經濟等維度建立了4大類53小類健康城市建設指標框架。1987年,加拿大多倫多正式啓動健康城市計劃,通過制定衛生管理法規、採取反污染措施、組織全體市民參與城市衛生建設等,取得顯著成效。隨後,美國、歐洲、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也着手推進健康城市建設。

我國健康城市項目於1994年正式啓動。北京市東城區、上海市嘉定區率先開展健康城市項目試點工作,東城區把健康教育、污水處理和環境綠化作爲切入點,嘉定區將垃圾回收處理作爲突破口。1995年,海南省海口市和重慶市渝中區也加入健康城市項目。1996年,健康城市建設活動陸續擴展至大連、蘇州、日照、保定等城市,其中,蘇州成爲WHO西太平洋地區健康城市聯盟理事城市之一。2016年全國愛衛會全面啓動健康城市建設工作,公佈了首批38個健康城市試點名單。2022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要求總結推廣健康城市試點有效經驗,打造一批健康城市樣板,創造健康支持性環境。

近年來,我國持續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與健康服務供給,在健康城市建設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逐步構建人人蔘與、共同受益的城市公共健康服務模式。

一是不斷健全政策體系。先後印發健康企業、學校、社區等健康細胞和健康鄉鎮、健康縣區建設規範,打造健康中國、健康城市、健康縣區、健康鄉鎮、健康細胞全鏈條建設體系。目前已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多部門合作、專業機構支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健康城市建設格局。

二是積極探索適宜模式。全國愛衛辦提出“6+X”建設模式,“6”指建立黨委政府領導工作機制、制定健康城市發展規劃、開展“健康細胞”建設、推進一批重點建設項目、建立全民健康管理體系、開展建設效果評價。“X”指推進特色建設,鼓勵各地結合自身實際探索相關建設模式。成都市形成了自上而下提升健康意識、自下而上匯聚健康細胞的建設模式,探索適合西部地區的建設路徑。馬鞍山市以微城管、微細胞、微志願“三微”行動爲抓手,發動市民全方位參與健康治理。

三是協同推動相關工作。將健康城市建設與婦幼健康促進、癌症防治行動相結合,探索條塊結合、防治結合、羣體個人結合的服務模式。同時,樹立大健康理念,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健康城市,讓人民共享公平可及的健康服務。鼓勵人人蔘與、人人盡力、共建共享,發揮健康城市輻射引領作用,縮小城鄉之間、不同城市和人羣之間的健康差距,全面提升民衆健康水平。

四是充分發揮示範作用。一方面,印發健康城市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建立了包括健康環境、健康社會、健康服務、健康文化和健康人羣在內的5大類20中類42小類的指標體系。另一方面,定期開展評價工作,推出一批健康城市建設的樣板城市,以典型示範引領帶動工作開展。

完善機制合理配置城市健康資源

在健康資源配置方面,我國健康城市建設有何成效?採取了哪些措施保障不同人羣健康需求?

王俊(中國人民大學健康中國研究院教授、衛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合理配置公共健康資源是健康城市建設的重要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逐步完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分級診療、縣域醫共體建設等相關政策措施,通過合理配置城市健康資源,重塑區域內公共醫療服務供給機制,促進醫療服務體系和公共衛生體系協同發展。

第一,區域內就醫格局和診療秩序優化完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逐步提升了醫療服務同質化水平、區域內就診率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診率。以全國健康城市建設樣板市排名第一的浙江省湖州市爲例,該市通過一盤棋共治、一家人共建、一本賬共管、一張網共享,盤活有限資源,組建縣域醫共體和城市醫聯體,在全國率先開展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建設,探索實施城市中醫醫聯體和婦幼健聯體,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構建科學有序分級診療格局。目前,湖州市縣域就診率和基層就診率分別穩定在90%和70%以上,老百姓能在家門口享受優質醫療服務。成都市青白江區作爲全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通過病人就診分級診療常態化、上下轉診制度化、臨牀醫生派駐日常化、醫療服務同質化,推動了區域內醫療資源優化配置和基層醫療服務能力迅速提升。

第二,區域內醫保基金高效可持續運行。通過醫保打包支付、引導居民到基層醫療機構就診、遏制過度醫療、落實結餘留用等手段,有效提升醫保基金可支付能力,保障醫保籌資水平穩定,進而促進區域內健康保障體系良性運轉。湖州市德清縣逐步建立“總額預算包乾、結餘考覈留用、超支合理分擔”的醫保支付方式,對醫共體實行醫保付費績效考覈,激勵醫共體優化縣域內和縣域外診療結構,從“多治病賺錢”向“少支出省錢”轉變,實現結構優化、分級診療和醫防融合等價值導向,引導醫共體主動做好預防和健康管理,2021年至2023年,醫療保障統籌基金累計結餘3.76億元。

第三,區域內健康數據信息化建設持續推進。通過構建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可引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打破傳統數據庫的路徑依賴,助推區域內健康數據信息化建設,實現區域內衛生服務質量與效率提升。雲南省安寧市醫共體依託當地基層醫療服務機構搭建居民健康網格化管理平臺,爲實現基層首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急慢分治提供數據支撐,並助力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整合居民健康檔案,對醫生服務質量進行智能化監控。玉溪市華寧縣持續推進緊密型醫共體信息化建設,實現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信息互聯互通。目前,該縣各鄉鎮衛生院已完成心電網絡信息系統建設,與縣人民醫院心電網絡信息系統形成縣域內心電信息平臺,實現心電數據互聯互通,資源共享;醫共體藥品採購系統和網絡專線建設已相繼完成並投入運行。此外,該縣人民醫院開通醫保刷臉服務,參保者就醫無需提供社保卡,只需通過刷臉系統進行驗證,即可完成掛號、繳費、結算等操作,從刷臉到點擊確認僅需十幾秒。

此外,通過醫療衛生領域整體性治理,充分發揮城市中的公立醫院領頭作用,讓基層公立醫療機構做好公共衛生兜底,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從而保障不同人羣的醫療健康需求。

一些城市醫共體有針對性地將醫防融合衛生服務劃分爲兩大主體,即重點人羣與健康或亞健康人羣。重點人羣的醫防融合衛生服務由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站牽頭,家庭醫生助手爲他們提供預診登記掛號服務,完成篩查、建檔、隨訪、預約、體檢、諮詢、項目宣傳、簽約和履約等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生命體徵測量及分診工作。此後,患者根據流程由家庭醫生上門診療或前往慢病聯合門診室就診,根據病情判斷是否留院治療。健康或亞健康人羣的醫防融合衛生服務則由健康體檢服務工作站和婦幼保健工作站共同牽頭,家庭醫生助手爲其提供與患者同樣的服務。老年人、高血壓、糖尿病和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可享受免費體檢服務,通過放射、B超和中醫體質辨識等方式檢查健康狀況,最後由家庭醫生工作室出示體檢報告,給予患者健康指導。通過以上措施,有效提升了區域內居民健康素養與健康管理能力。

智慧健康城市成發展新趨勢

在健康城市智能化治理方面,有哪些可借鑑的做法?

邱五七(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公共衛生戰略情報研究室主任):智慧健康城市是指運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健康數據的全面採集、有效共享和充分利用,促進健康影響因素全面感知、健康服務泛在可及、健康治理多元參與、健康管理智能高效的一種新理念和新模式。智慧健康城市是智慧城市和健康城市的結合,是在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對衛生健康領域數字化發展的聚焦和集成。隨着數字技術蓬勃發展,智慧健康城市已成爲全球關注的焦點。通過數字化改造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打造健康、智能、可持續的城市環境,滿足人民羣衆對高質量健康服務的需求,實現城市發展與人的健康協調發展,是健康城市建設實現從傳統治理到智能化治理轉變的應有之義。

在全民健康領域,智能化治理表現爲通過技術創新提供更加個性化、更加便捷的健康服務。新加坡實施智慧國家計劃,構建一站式健康中心網絡,運用大數據和智能分析,提前識別和預防健康風險,優化健康服務分配。加拿大通過建設智能示範社區,聯通醫療網絡,加大智慧健康產業投入,完善信息收集政策,統一管理和評估智慧醫院等方式,提高醫療體系運行效率,讓居民隨時隨地獲取專業健康服務,有效將智慧理念應用於健康城市治理中。江蘇省蘇州市加快推進衛生健康領域數字化轉型,結合市民需求,以破解難點痛點爲重點,建設整合型智慧健康服務體系,以更高品質服務保障百姓健康。健康檔案是居民健康狀況的資料庫,蘇州市以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爲核心數據,利用分級診療和數據共享,解決居民看病難問題。同時,通過雙向轉診等方式提升醫院醫療質量和效率,減少居民看病支出。

在醫療協同方面,智能化治理表現爲跨機構、跨層級的信息共享和服務整合。上海市在基礎設施層面,對城市治理中的數據進行跨部門、跨領域、跨層級的整合與清洗、分析與應用,以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賦能監管、慢病管理等領域,注重全生命週期健康服務、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體系建設。深圳市注重夯實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將科技賦能貫穿智慧健康,加速推動5G、人工智能等技術在衛生健康領域的發展和應用,促進健康服務與健康產業融合創新發展。深圳市羅湖醫院集團通過打造智慧健康服務體系,加強醫院、社區、家庭之間的協同,實現了智能化治理下的醫療服務無縫對接。

在產業賦能方面,智能化治理表現爲由政府主導推動健康產業生態系統的構建和創新。浙江省杭州市基於政府數字化轉型公共數據平臺建設“城市大腦”通用平臺,整合吸收、遷移升級原有智慧健康建設成果,改造提升區域全民健康信息平臺,爲健康產業提供數據支持。通過該平臺推廣人工智能技術及智能醫療設備在醫藥監管、流行病監測防控、健康管理、體質監測、疾病篩查中的應用,提升公共衛生智能化服務水平。成都雙華數字健康產業園通過構建智能基礎設施,實現健康產業的數字化和智能化管理,促進當地健康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日本政府爲應對老齡化等問題,通過政產學合作,加強醫療設備、醫療服務、生物醫藥等領域的技術研發投入。東京以產業驅動健康城市建設,政企合作設立協同研發中心,開展“AI+健康”的應用型研發。日本靜岡濱松市把健康城市建設作爲政府重點工作開展健康研發,打造協同研發—生產—臨牀試驗—推廣應用的創新應用鏈條。

智慧健康城市的發展不僅實現數據跨地域業務協同,構建數字合作新格局,還推動城市範圍內相關部門、行業、羣體等多領域泛化融合,實現信息資源高度集中共享和數據資源優化配置。隨着城市健康數據的全面採集、共享和應用成爲可能,需注意數據安全共享和隱私保護問題,要強化智慧健康城市網絡信息的安全管理和能力建設,築牢數字安全屏障,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特點和優勢,爲智慧健康城市發展持續注入動能。

一方面,建立智慧醫療的法律框架和政策環境,包括制定相關法規以保障數據安全和隱私,推動跨部門合作,以及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另一方面,企業作爲智慧醫療技術的主要開發者和提供者,應積極參與智慧健康城市的構建,通過研發新技術和解決方案,如AI驅動的診斷工具、電子健康記錄系統等,來提升醫療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此外,公衆參與是智慧健康城市成功的關鍵,需通過教育和培訓,提高公衆對智慧醫療技術的接受度,同時收集和分析公衆對智慧醫療服務的反饋,幫助政府和企業更好調整政策和服務,以滿足公衆實際需求。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