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齒不痛要拔嗎?牙醫師揭「必拔標準」及潛在風險

智齒不痛要拔嗎?爲什麼智齒沒長出來? 醫師揭「必拔標準」及潛在風險。(示意圖/Pixabay)

你有拔過智齒嗎?是不是也聽過「智齒最好及早拔除比較好,免得引發腫脹、疼痛」的說法呢?你是不是也有相同的疑問,現在智齒好端端的,爲何要去拔呢?智齒真的非拔不可嗎?如果要拔,什麼時候拔比較好?

第三大臼齒稱之「智齒」 總共有4顆

牙醫師林鴻津表示,所謂智齒,就是從上下齶牙齒中心點,也就是正中門牙牙縫間隙開始算起的第8顆牙齒,正式名稱爲「第三大臼齒」;智齒是口腔最靠近喉嚨的牙齒,如果全部生長出來,上齶、下齶、左、右兩邊各1顆,總共有4顆智齒。

相較於嬰幼兒時期乳齒兒童時期更換後的恆齒,第三大臼齒通常是在18歲以後才長出來,這時候人類心智比較趨於成熟,也應該已經比較有智慧,所以,習慣上將第三大臼齒稱之爲「智齒」。

不是每個人都會長智齒 恐與遺傳基因有關

雖然智齒通常是在18歲以後才長出來,但每個人智齒的生長狀況差異很大,有的人在18歲前就已經長出來了,有的人到了40、50歲還長不出來,這些都是常見的現象。而這4顆智齒也不見得全部都會長出來,且不必然能夠長整齊,有些人的智齒可能只長1或2顆,有些人的智齒甚至長到一半就不再長了,甚至有些人完全沒有長智齒。

也有人的智齒是屬於多生型態,也就是在長出第8顆牙後,又冒出來第9顆,多長了一顆所謂的「多生第四大臼齒」;這種大臼齒多生的案例十分少見,尤其下齶的多生型智齒案例很少,偶爾可以看得到上齶的多生型智齒。

現代的人類並不是人人的智齒都能夠長得很整齊,林鴻津指出,部分因素可能與遺傳基因改變有關,若先天缺少智齒,當然就不會長出智齒;另一部分因素,則可能是因上下齶骨頭退化的緣故,造成上下齶的齒槽體積縮小,但牙齒卻沒有跟着退化,雖然是同樣的智齒,卻因沒有適當的萌牙空間而長不出來,或雖然長出來了,卻因空間不足而長在不正確的位置。

8成智齒不會長在正確位置 易引發發炎、腫脹、疼痛等後遺症

根據相關研究統計指出,大約有80%的智齒無法長在正確的位置。智齒若只是多餘的、不礙事,若真的不具咀嚼功能也還能接受,令人頭痛的是,常因長出智齒而產生無窮的困擾。林鴻津提及,由於智齒長在最裡面,空間狹小,往往因爲萌發空間不足,推擠鄰近牙齒而出現疼痛現象,加上日常刷牙不容易清潔乾淨,除了本身容易產生蛀牙牙周病,甚至會侵犯相鄰的第二大臼齒,出現擠壓疼痛、牙周病、蛀牙,甚至引發牙髓炎等各種不舒服症狀

不僅如此,由於很多下齶智齒會呈現前傾阻生狀態,常可看到智齒就頂在第二大臼齒的遠心牙面,形成一個牙冠夾角,非常容易嵌塞食物,由於不容易清潔乾淨,而導致反覆性的發炎。

而嚴重的反覆性發炎,有可能會引發蜂窩性組織炎,這對於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者來說,是相當嚴重的潛在危險;所以,當智齒本身出現牙周組織發炎、蛀牙,或影響鄰牙導致蛀牙或牙周病時,若身體狀況良好,一定要趕快拔掉,以防無窮後患

防範於未然 沒症狀也應拔智齒

有些人擔心拔了智齒,恐怕會造成前方的牙齒「失去後盾」,導致大臼齒向後傾斜或骨頭會缺了個大洞。而若智齒已出現不健康的狀況,當然要趕快拔除,但是,若智齒沒有任何不舒服的症狀,也需要拔嗎?

林鴻津說,爲避免日後衍生更復雜的口腔症狀,造成更大的後遺症,站在防範於未然的預防角度,即使智齒現在沒有出現任何症狀,還是會建議儘早拔掉,而且是愈早拔愈好。林鴻津補充,拔除智齒在20歲左右時拔掉比較好,因爲在20歲之前,牙根尚未完全長好,骨頭也還未硬化,齒槽骨較軟也有彈性,智齒比較容易拔除,手術傷口較小,術後也比較不會有嚴重腫脹、疼痛的後遺症。

一般人年過25歲之後,骨頭開始變硬,此時下齶智齒的牙根,也幾乎都會變成既彎曲又倒鉤,這時纔要拔下齶智齒,大多數的傷口會比較大,術後的腫脹、疼痛也大多相當嚴重,所以,不要拖到智齒牙周發炎了、腫脹了,才急着要就醫拔牙。

年紀大拔牙風險高 術前應經過醫師審慎評估

門診中常會有人問到:「年紀大的人能不能拔牙?」林鴻津透露,年紀愈大的人,拔牙的風險當然愈高,但是年紀大小不是唯一決定因素,除非身體狀況非常不穩定,在一般的健康狀況下,高齡者還是可以拔牙。

此外,若患者有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史,由於這些慢性疾病很容易在拔牙過程中或術後引發嚴重的併發症,拔除智齒的手術就要更小心、慎重;術前一定要先經過仔細的評估,必須把全身性系統疾病控制在穩定狀態後,再來拔牙比較安全。(編輯樑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