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菜教母黃婉玲 練好肌力爲這道菜!少爲人知的「菜尾湯」秘辛

臺菜教母黃婉玲,練好肌力爲這道菜!少爲人知的「菜尾湯秘辛。(圖/寫樂文化提供)

許多家庭除夕年夜飯的餐桌上,都會端出「跳牆」這道菜,有人說,這是源自辦桌時「菜尾湯」的概念,因爲好吃到連神明都會跳牆進來而得名。不過看在臺菜教母黃婉玲的眼裡,「佛跳牆」是福州菜,不是正宗臺菜;而菜尾湯也不是一般人以爲的由剩菜湊出來的「菜尾」。事實上,正宗的菜尾湯其實正是考驗總鋪功力經典菜色,懂吃的人才算得上美食老饕。

出身臺南府城世家的黃婉玲,跟着大人吃遍山珍海味,尤其是講究食材和做工的手路菜,讓她練就細密味覺小時候她就下廚做菜,獲得大人們好評,讓她從此更愛進廚房

不過愛做菜和當廚師可是兩碼子事。愛吃的黃婉玲拜師學藝大廚哪把這位千金小姐看在眼裡。「我也不管師傅理不理我,都很認真學,」就這樣在旁邊兢兢業業默默苦學,她終於摸到鍋鏟,從此走向廚藝之路。

「就算磨破了手、累得腰痠背痛,但只要那個味道做出來了,我就會好開心,忘記過程其實很辛苦。」她笑咪咪說,爲了讓自己有力氣拿起沉重的大鍋、攪拌食材、還要有足夠的腳力一站就是大半天,她還特別上重訓練就肌力,讓自己的體力永保最佳狀態。

真正的菜尾湯是總鋪師廚藝展現的集結,絕對不是「剩菜」大集合。(圖/樑惠明攝)

●菜尾湯由來:爲了感謝鄰里協助辦桌 這是感恩的菜色

已經出過多本書談飲食文化與食譜的黃婉玲,這次特別用整本書來談「菜尾湯」。原來她一直想要找出能傳承這個經典臺菜的有緣人

黃婉玲說,「以前拜桌都要靠鄰里幫忙,不管是借鍋碗瓢盆、借馬路還是借人力,」她強調,所謂的菜尾湯,其實並不是給宴席賓客吃的,而是「還禮」,是辦宴會的主人要分送給幫忙的親朋好友吃的。「因此這絕對不是剩菜,而是特別做的感恩菜色。」

黃婉玲娓娓道來,原來傳統臺菜辦桌除了第一道冷盤之外,還有七道經典菜色,分別是紅燒羹、五柳枝封肉酸菜筍絲排骨湯白菜滷、白蘿蔔豬肚湯、魚丸湯

而菜尾湯的食材就是來自拜桌七道菜,大廚必須要事先根據稍後要分送的人數,規劃好要煮菜尾湯的份量,從七道菜裡「結」出足夠食材,在辦桌上菜同時,菜尾湯也在熬煮,有專人不斷均勻攪拌,從調味火候、食材搭配,都是師傅功力的具體展現。

●菜尾湯=剩菜鍋? 這印象大錯特錯

黃婉玲說,近年她曾問過一位總舖師,提起「菜尾湯」,師傅不屑迴應:「沒聽過這種剩菜,」讓黃婉玲驚覺這項經典臺菜瀕臨失傳。

「好吃的菜尾湯,會讓人一口接一口停不下來,」黃婉玲說,菜尾湯好不好喝的口碑,會在鄰居鄉里間流傳,如果大家喜歡這個口味,下次有人要辦桌時就可以再找這位總舖師;反之如果大家不愛,這位大廚恐怕再也接不到這個地方的訂單了。

至於菜尾湯怎麼吃最好吃呢?黃婉玲教大家,拿一碗熱騰騰的白飯,舀一瓢放進自己的菜尾湯碗裡,稍微攪拌後吃,「把菜尾湯的精華均勻裹在飯上,筍絲的微酸湯汁米粒微甜的完美組合,一碗白飯兩下就吃光了。」黃婉玲笑開懷。

臺菜教母黃婉玲爲了做這道菜尾湯,光是熬煮、調味就花了大半天,這還不包括備料的時間,她的體力能夠負荷,靠的是平日的鍛鍊和運動。(圖/樑惠明攝)

●臺菜教母不老的秘密:就是每天好好吃飯

新書《臺菜本味》舉辦的記者會上,黃婉玲聲如洪鐘大談最愛的臺菜,腰桿挺直的身影,看來格外有活力。黃婉玲說,「菜尾湯就像人生,需要精密計算,還要不斷攪拌、熬煮、融合。過程有苦,嘗來酸甜,五味雜陳,各種滋味都在裡面。」

她笑說有一次跟先生鬥嘴,一肚子氣沒地方發,就進廚房把肉剁得震天價響,再把混亂心思放在料理上,結果煮完九道菜,氣也消了,先生還受惠開心大快朵頤。「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去做菜吧!然後好好吃頓飯,人生就開心了。」這是黃婉玲用人生食材釀出的精華,像菜尾湯一樣,就是興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