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各地風情 眷村菜更美味
臺灣美食融合大江南北及本地特色,饒富文化底蘊及滋味。(本報資料照片)
山東的鹹、四川的麻、湖南的辣,都在臺灣眷村聚集,也因爲眷村,廣東人也試着撖面做餃子,山東人也煲上一鍋湯,樑幼祥說:「要說眷村菜最大的特色,是包容與融合」。也因爲來自大江南北的英雄好漢都聚在一起,他們相互交流,整合出連大陸都沒有的眷村美味,「例如涼麪。」樑幼祥說。
樑幼祥指出,抗日期間,成都爲空軍重要基地,國民政府遷臺後,空軍眷村裡許多烹飪手法甚至語言都深受影響,而涼麪口味的源頭來自川味涼粉,但除了紅油、花椒粉,又融入北方人愛的芝麻醬、江浙的糖醋…樑幼祥讚歎「一口眷村涼麪,『整合』了各省味蕾的精緻與風情。」
但也有些美味被誤導爲「眷村菜」,其實不是眷村所誕生,樑幼祥指出,牛肉麪一說出於岡山眷村,但他作爲眷村長大的孩子,深知子女衆多,經濟能力有限的父母,能帶孩子去小攤吃碗陽春麪都是種奢想,更別說吃牛肉了,再說以前岡山的消費經濟沒那水平,岡山也不產牛。
不論眷村菜滋味是何種辛、辣、香、酸、樑幼祥認爲這些「外省菜」最特別的能量在於族羣的融合,「在地化的輕油減鹽改變了原鄉口味,而眷村的多元烹調,也深深影響了臺灣此刻料理的滋味。」
樑幼祥最津津樂道的是,現在大街小巷攤子賣臭豆腐的會搭上蚵仔麪線;賣涼麪的組合了味噌湯,這些本來根本不搭嘎的玩意兒能兜在一起『結了婚』,不是融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