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雜誌/七年級夫妻溫柔地對待土地

文/王美珍

6月底,一望無際的雲林平原裡,稻米多半已經收割,像是一塊被燙平的綠地毯。唯有一塊田裡仍有立體稻浪隨風搖曳,一眼就能望見,十分醒目。

這就是七年級生創立的小農品牌「田裡的孩子-小農家」(以下簡稱小農家)的稻田。「我們爲了要讓稻米完熟,等得比較久!」

許仁碩說,夏日可能遇大雷雨,農民擔心雨毀稻田,大多會早點收割,但他認爲稻子應該要長完全再收割,纔有充足養分。此外,小農家的田完全沒有加化學除草劑,全靠人工除草,雖費工,卻能確保無毒與安全。 秉持着在地安全農品的精神,小農家創立約三年,累積了許多客戶。創立之初,農產品大概只能售出一半。

然而,今年新一季的美濃瓜,才上網預售,第一天就完售。 曾有客人打電話詢問:「怎麼才隔了一夜,早上就賣完了!」直嘆水果竟比演唱會的票還難搶。

小農家的主人,是一對七年級夫妻。稻田加上溫室果園,兩人經營約1甲農地,面積雖不大,卻有所堅持。

大自然給了什麼 就怎麼生活 先生許仁碩畢業於成功大學建築系,太太凌筠茹畢業於銘傳大學建築系。雖然熱愛建築,但不喜歡朝九晚五又經常加班的生活,家鄉在雲林的許仁碩。

本來就是田裡的孩子,只要和大自然接觸就很自在,因此選擇返鄉耕田。太太凌筠茹是臺北人,來自於都市,但是更向往自然。

之前就在知名建築師黃聲遠位於宜蘭的「田中央」事務所工作,兩人在那裡結識。 「你看,在這裡,我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工作!」許仁碩說話時,兩歲大的孩子正好從腳邊跑過,他順勢摸了摸孩子的頭。 「來,阿爸帶你去田裡,」許仁碩用道地臺語輕聲告訴孩子,用有力的膀臂小孩抱起。

凌筠如肚子裡還有個8個月大的孩子,當開着車去田邊,家中養的兩隻小黑狗就跟在車後面奔跑。這,就是小農家的生活圖像,沒有廣大的農園與工廠,只是一家人的平凡。

許仁碩表示,建築與種田其實並沒有那麼不同,說穿了,都是「順應自然」,大自然給了什麼,就怎麼生活。 走進小農家的溫室,這一季種的是小黃瓜

井井有條的藤蔓五線譜,高高低低開始結實的小黃瓜,像是掛在上面的音符。 許仁碩巡田,不時摸摸這些瓜,一邊說:「我們取名『田裡的孩子』的意義有兩種,除了我自己是田裡的孩子,這些作物同樣也是田裡的孩子。」

自制優格增加作物免疫力 對待孩子,就要願意付出。許仁碩花了百萬蓋溫室,好避免蟲害,儘量不用化學農藥。若植物有病菌,就使用自然方式溶解病菌的資材處理,讓農作物儘量做到無農藥殘留,或是在安全值以內。

此外,小農家也有獨門秘訣,自制「金豆漿優格」給農作物當營養食品,以真材實料的黃豆研磨豆漿,再加上有益菌種,「喝得比人還好,」許仁碩說,如此增添胺基酸,增加作物免疫力,也可提升風味

記者造訪時,門外有一對吳姓老夫妻主顧,表明在北港鹽水小吃店特地開30分鐘的車前來,就是爲了買小黃瓜。吳先生說:「咱北港雖然也有種小黃瓜,但這裡的小黃瓜比較甜,客人比較喜歡!」 許仁碩觀察,大衆對食品安全愈來愈注意,因此臺灣在地的安全農品愈來愈受重視。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7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網:www.gvm.com.tw】【免費參加 7/12 19:30遠見編輯會客室,記者與您一起深入探討在地經濟:http://www.gvm.com.tw/event/conf/201307/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