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湖有鶴
又是鄱湖鶴來時。每年全球98%的白鶴跨越萬水千山,抵達我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越冬。
寒風獵獵,記者冬巡鄱陽湖區發現,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人鳥相處愈加和諧,白鶴的“生活圈”“朋友圈”和“粉絲圈”正發生新變化。
一隻白鶴在南昌五星白鶴保護小區上空飛翔(2020年11月18日攝)。 新華社記者 周密 攝
鄱陽湖畔,寒意被朝陽漸漸驅散。江西餘干縣康山墾殖場的千餘畝稻田裡,2000多隻白鶴正悠然覓食。
“今早白鶴距離人最近不到20米!”餘干縣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站長雷小勇驚喜地說,巡護候鳥20年,沒想過人可以離白鶴這麼近,“早年哪有那麼好,用望遠鏡也很難看到一隻。”
白鶴,地球上生存了6000萬年的“活化石”,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爲極危物種。原有東、中、西3條遷徙路線的白鶴種羣,只剩下前往鄱陽湖區越冬的東部遷徙路線。
1980年,科研人員在鄱陽湖發現白鶴越冬種羣。91只、140只、3000多隻……隨着生態環境不斷改善,鄱陽湖白鶴越冬種羣數量大幅增加。
“鶴羣生性機警,在一個地方被驚擾過,就再也不會去那裡。”北京林業大學鶴類保護專家郭玉民說。
從難得一見到近在眼前,觀測距離由遠及近的背後,是白鶴對人類的信任與日俱增。
“這些年白鶴膽子變大,活動半徑也越來越大,從保護區向周邊農田、藕塘等區域延伸。”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伍旭東說,白鶴“生活圈”不斷延展,是數千萬贛鄱兒女致力於生態文明建設的結果。
白鶴在南昌五星白鶴保護小區的溼地中棲息覓食(2020年12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朋友圈”壯大:各界傾力守護
歲月流逝,75歲的李春如成爲“鳥醫”已有39個春秋。救治過的數萬只候鳥裡,最讓他魂牽夢繞的是一隻白鶴。
“我在田邊走,它在後邊走;我對他講話,它對我唱歌。”小白鶴康復後,李春如捨不得卻又擔心它家化,2016年1月6日忍痛放飛了它。
不僅是李春如這樣的候鳥醫生,巡護員、科研人員、護鳥志願者……近年來,白鶴“朋友圈”不斷壯大。
被稱爲“白鶴媽媽”的志願者周海燕,每年入秋後,習慣守在南昌五星白鶴保護小區的藕田旁,望向北方的天空,如母親等待遊子。
“擔心‘孩子們’吃不飽,早早就備好了食物。”周海燕說,在政府支持下,藕田已擴大到千餘畝,每年來此越冬的白鶴穩定在1000只以上。
救治病傷候鳥、開展環保宣傳、參與湖區巡護……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湖區羣衆參與到白鶴等候鳥保護工作中。
在江西省餘干縣康山墾殖場,白鶴在稻田裡嬉戲(1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南昌五星白鶴保護小區的觀鳥攝影棚裡,按快門的“咔嚓”聲此起彼伏。
“那對是熱戀中的‘小情侶’,形影不離;旁邊兩隻打得不亦樂乎,是爲爭食。”從上海趕來的遊客詹宜青一邊調試設備一邊輕聲對記者說。
40年前,詹宜青在這裡度過數年知青生活,“以前務農時,頭頂上有很多鳥。”
故地重遊,心境截然不同。看到近在眼前的白鶴,他擦拭眼角的淚痕:“這裡與20世紀70年代反差很大,變得很美,我看到這些鳥兒心裡激動。”
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生態文明建設推動更多人關注候鳥,關注白鶴。2019年江西“省鳥”公衆評選中,不斷擴容“粉絲圈”讓白鶴在570多種鳥類中脫穎而出,被確定爲江西“省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