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三月三」 黎族文化傳承如何走出「五指山」

本報訊

4月2日,在海南省中部的「海南屋脊五指山腳下,3000多名黎族兒女身着傳統服裝,首次相聚在黎峒文化黎祖大殿,以樂舞告祭先祖袍隆扣,迎接國家物質文化遺產、黎族最盛大的節日——「三月三」到來。

五指山市「三月三」文化廣場上,觀看「打柴舞」的觀衆人山人海,旁邊的黎族苗族特色美食商品一條街也擠滿遊客,而離市中心不遠處的另一個節日文化展示點——海南省民族博物館卻是門可羅雀。如今,在海南國際旅遊建設中,黎族文化傳承迎來新機遇,也面對新挑戰。

館長李華權介紹,海南省民族博物館建於1986年,2011年開始免費對外開放,隨着海南省國際旅遊島的建設加速,來五指山旅遊的人增加不少,但參觀博物館的遊客數量有限。

「來參觀的人以外國遊客專家學者爲主,普通遊客不多。平日也多是老年人來看。」李華權說。

在物質民俗展廳裡,來自河北衡水的67歲退休職工傅勝分和妻子鄭素蘭看得津津有味。他們是第一次來民族博物館參觀,「我們之前就在電視上看過有關黎族的報導,挺感興趣,就過來看看。」

▲2007年4月19日,海南省五指山市的黎族羣衆參加「三月三」頂棍比賽。(圖/新華社港臺部提供)

在傅勝分看來,這些民族文化都是「老祖宗寶貝」需要傳承,「就像很多年輕人喜歡流行歌,對戲曲民歌等不感興趣,這與社會環境有關係,但老祖宗傳下來的傳統文化精髓不能丟,需要好好保護和發揚。」

海南省民宗委政策法規處處長徐世書告訴記者,博物館的地理位置較偏遠是影響遊客量的一個重要原因,「但現在國際旅遊島帶動了整體五指山的旅遊,預期未來參觀人數會增加不少。」

黎族是海南島原住民入島已有三千多年曆史,現在是海南省最大的少數民族,文化獨特。其中黎族打柴舞、黎族傳統紡染織技藝、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等文化民俗被列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紡織技術鼻祖黃道婆就是在海南向黎族同胞學習了織錦技術後,才改進織機並將其帶到中原地區

在黎族紡織技術展廳裡,新華社記者碰到了當地兩位元「90後」黎族姑娘。來自瓊州學院23歲的大三學生韋靜潔已經來過很多次,而另一位在外省讀書符丹卻是第一次來。作爲黎族人,她說自己對很多物質和文化民俗並不瞭解。

現在,韋靜潔在學習黎文。因爲雖然很多黎族人會黎語,但目前能識能寫黎文的人不多了。學習語文教育專業的韋靜潔希望能通過自己和其他黎族夥伴的努力,把黎族文化傳承發揚下去。

海南國際旅遊島的建設目標之一是文化魅力獨特。在徐世書看來,民族文化是海南文化魅力的重要來源,除了通過舉辦少數民族的文藝會演、傳統運動會服飾展演等進一步挖掘民族文化,還要更多「走出去」傳播

「黎族有句諺語叫『刀要磨才利,狗要帶才靈、人要教才精』,還是要加強傳承,多主動傳播,讓黎族具有數千年曆史和特點的文化走出五指山。」徐世書說。(新聞來源:新華社港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