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VS健護產業 複雜動態情勢

疫情爆發期間欲判定健護業贏家輸家得小心謹慎。(新華社

當冠狀病毒擴散之際,一些健護公司預警營收將下滑,然而其他開發療法者則見到股價上漲,駿利亨德森投資環球生命科技投資組合經理人Andy Acker認爲投資人不應忽視大局,宜保持長期眼光,於疫情爆發期間欲判定健護業的贏家與輸家得小心謹慎。

中國全球最大原料藥(API)生產國,先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警告供應鏈斷裂潛在導致藥品的短缺。

駿利亨德森發佈的健護產業觀點指出,短期內,受創最深的健護業是於中國銷售或生產比重高者製藥大廠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表示冠狀病毒恐對今年營收產生「不利影響」,畢竟2019年該公司於中國銷售額年增35%,佔總產品營收21%。

中國市場對生命科技工具用品公司及醫療器材製造商亦十分重要。以實驗室儀器、診斷工 具製造商安捷倫科技(Agilent Technologies)爲例,20%的營收來自於中國,管理團隊更於近日公佈之損益表預估,2020年上半年營收恐減少2,500至5,000萬美元。

即便如此,若以總營百分比計算,新型冠狀病毒影響可能甚微。阿斯特捷利康仍預期2020年銷售額尚可呈現高個位數或低雙位數成長;而安捷倫科技若真減少5000萬美元業績,亦僅佔2020年預估營收1%,且下半年可望弭平銷售缺口

至於製藥公司,通常保有數個月的原料藥庫存,目前尚未聽聞供給短缺。於此同時,一些生技、製藥廠商正積極開發COVID-19療法,例如:吉利德(Gilead Sciences)原爲伊波拉病毒開發之實驗性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remdesivir)」正於中國針對COVID-19進行臨牀試驗,四月應可公佈初期結果

然而,投資人必須認清事實,有效療法或疫苗至少需要數月方能上市,且無法保證覈准藥物能強力挹注企業獲利。一如伊波拉疫情爆發期間所見,默克藥廠(Merck & Co.)費時逾五年開發疫苗,但尚未對業績產生顯著貢獻。駿利亨德森認爲,健護業最重要的成長引擎仍來自長期具有的順風趨勢(如:創新、人口老化與全球生活水準提升等),投資人應專注於長期契機,而非短期的市場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