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一萬塊錢的公開課,到底會說些什麼?

前段時間,我們去上了一場,持續兩天的《組織健康》公開課。

公開課的主講人,是我的老朋友,劉向東老師。

他研究管理學大師蘭西奧尼多年,是著名的組織健康專家,翻譯了《團隊協作的五大障礙》《示人以真》等經典管理著作。關於團隊健康問題,他有很多實踐,也有很多洞見。

所以,這場公開課,量大、料足,特別有意思。

但坦白說,這樣一場公開課,不便宜。含稅價格,要9800元/人。近一萬塊錢了。

不過,上完之後,我們潤米的同學還是紛紛感嘆:真值。

因爲在這場持續了兩天的大課裡,有太多太多的獨家秘笈。不少工具、活動、心法,雖然深刻,但理解起來並不難。一聽就懂,一學就會。

於是,我產生了一個大膽的念頭:向東老師,我能不能把這場公開課,分享給我們的讀者?

尤其,是課上提到的那些活動、遊戲、工具、方法。這樣,我們的讀者回到團隊之後,就能立刻用起來,開始改善團隊狀態了。

沒想到,向東老師很痛快地就答應了。

感謝。感謝。

那麼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體驗這場“一聽就懂,一學就會”的公開課。

就 從 , 課堂上的第 一個“互動小遊戲”,開始說起。

“30秒時間選出組長,現在開始”

公開課一開始,向東老師就打了同學們一個“措手不及”。

什麼意思?

課堂分組,雖然是提前排好的,大約6人一組。但大家初見,也只是相互介紹了一下自己,彼此之間還不是很熟。

但這時,向東老師就快速地下了指令:現在,我需要每組選一個人當組長,時間30秒,現在開始。

這麼突然!同學們愣了一下,然後像被火燒到一樣,七嘴八舌開始商量。

“要不自薦?有人願意來做嗎?”“現在還有20秒,有意願的舉一下手!”“直接定了吧,xx你來當好嗎?”

於是,被推上組長位置的人面色詫異,但還來不及多說什麼,時間到。

向東老師面帶微笑:好,現在請各組組長站起來。

你們組爲什麼選他?因爲覺得他靠譜。好。你們組呢?因爲他開朗。你們呢?因爲年輕。年輕也能成理由?行。

什麼感覺?

雖然領導者這個角色,非常重要,但每個領導者產生的原因,卻五花八門,並不一定是我們下意識以爲的“優秀”、“厲害”。

所以,如果你真的做了管理者,請記住:怎麼坐上的領導位置,不重要。重要的是,之後,你能不能有更多責任感,對自己要求更高,把工作幹好。

而作爲一個員工,或者一個諮詢師,你首先要做的,可能也是對領導“祛魅”。

否則,很多事你不敢說,不敢講,不敢問,工作就是很難做好。

“現在,組長選一個人出來,做60個俯臥撐”

好。組長有了對吧?現在,組長選一個人出來,做60個俯臥撐。

啊?60個俯臥撐,不是經常鍛鍊的人,真的很難一次做完。這個任務,有難度。

那麼,讓誰去呢?小組剛剛成立,都還不熟。要麼,一看身材都不太好,很明顯搞不定這事。要麼,全都是女同學,天生力量上有劣勢,想完成任務也力有未逮。

組長們左右爲難。

有的,直到最後也沒決定好讓誰去。有的,一咬牙,我自己來。有的,情急之下找了自己相熟的人,對方心知可能不大,但也只好硬着頭皮應承下來。

“啪”,向東老師一合掌。好了好了!又不會真讓你們去做俯臥撐。

只是,大家有沒有意識到,什麼時候,一羣人才能算團隊?

當團隊面對困難任務的時候,如果你左右爲難,或者只好自己上,或者只能“和誰關係好就欺負誰”,那麼這羣人,就暫時還不能算是團隊,最多算“團伙”。

只有當重大時刻,有人挺身而出,哪怕這件事對他本人並無益處。

這,才叫團隊。

而挺身而出的原因,大概也是因爲他相信,這樣做長遠有更大的回報,你作爲管理者,不會讓他“吃虧”。

換句話說,你在他心裡,有足夠的領導力。這種時刻,也纔是領導力發揮作用的時候。

你不能指望自己天生具備領導力,或者認爲領導力是職位自帶的,從而在日常工作中頤指氣使,時時刻刻提醒成員,你是領導。

相反,領導力要在日常工作中培養。身先士卒,賞罰分明。這樣,關鍵時刻,領導力纔會發揮作用,讓團隊成員挺身而出,主動承擔任務。

這個團隊,也纔是真正的團隊。

“所有人,快速畫一個飛機”

提問。如果現在突然讓你在紙上畫一個飛機,20秒就要畫完,你能畫出什麼來?

大腦一片空白,提起筆來左右爲難,最後只畫出來個詭異的麪糰出來。

(同學們畫出來的飛機,大概長這個樣子)

看着畫出來的飛機,不少同學自己都繃不住:我以爲人逼急了什麼都幹得出來,直到我試着做了數學題,下筆畫了飛機。

不信的話,你可以自己試一試。寫字寫得再好的人,畫飛機不一定在行。

有人可能會嗤之以鼻:這不是很正常嗎?又沒有專門學過繪畫,會畫那才叫天賦異稟。

是。這個道理很容易就能明白。但落到我們天天需要處理的職場關係上,卻不是所有人都能明白。

什麼意思?

不少人覺得,職場關係,就和平常交朋友差不多嘛。隨着時間的推移、年齡的增長,人自然就會擅長處理職場關係。

但是,職場關係,是一種非常特殊的人際關係。職場關係和朋友關係的區別,甚至比寫字和畫畫還要大。

因爲,正常的人際關係,都是先驗證,再選擇。但職場關係,是先選擇,再驗證。

你加入這家公司之前,你對大部分同事,都是沒辦法挑選的。而面對這種特定關係,人是需要練習的。

比如呢?比如,練習:信任。

“和你的夥伴,討論三個問題”

如何建立信任?或許,我們可以從個人經歷練習,開始做起。

(圖片來源:組織健康公開課)

如果你也有想要建立信任關係的小夥伴,可以一起做一做類似的練習。

但要注意,按照順序,走完這三個問題。並且限定時間:回答時間,不超過三分鐘。

爲什麼?這也有說法?

有的。前兩個問題,不重要,但很必要。因爲它們的作用,是讓回答者:放鬆警惕。

而且,童年經歷的描述,也會讓夥伴們互相放鬆警惕:你看,雖然他現在是大領導,大專家,但也是從一個孩子成長起來的。

也大概有人冥思苦想,說真的沒有什麼困難。這時候,你就要清楚一件事:他可能還沒有做好準備,加入這個團隊。所以,不要糾結,下一位夥伴。

畢竟,無論是話匣子的打開,還是信任的建立,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這就像游泳一樣,初次下水,就是找找感覺。然後,再去淺水區,練習練習腿部動作,找找繃緊核心的感覺。最後,才能去深水區正式練習游泳。

否則,你一開始就把人往深水區裡扔,要麼淹死了,要麼再也不肯下水了。

那麼,爲什麼時間上,也要進行限制呢?

你要知道,這是個非常初級的信任訓練環節。大家可能經過前兩個問題,稍微放鬆了警惕,但還是傾向於:少暴露缺點,多描述自己有多厲害。

那麼,限定的3分鐘就很關鍵。因爲3分鐘的時候,他大概剛剛打開話匣子,描述了自己童年的挑戰,但話鋒一轉,就要開始講自己是多麼英明決策、果斷應對地去克服困難的時候,時間正好到了。

好了,吹噓自己的部分,就剋制一下吧。

而隨着練習深度進一步增加,你就可以從童年經歷,過渡到工作層面。比如,三個問題可以是:1)你是哪一年參加的工作?2)第一份工作,是做什麼的?3)職場裡,有什麼個人經歷讓你成長最快?

再往後,你們可以描述衝突。1)你的個人行爲風格中,你的衝突方式是什麼?2)在你成長的過程中,你看到的衝突方式都有什麼?3)什麼樣的過往經歷,讓你養成了保留意見的習慣?

到這一步,甚至再深層次的討論,你就可以悄悄地放開對於時間的限制。

因爲,做信任練習的目的,是建立信任,而不是機械地完成練習。到了這個時候,每多說一句話,對團隊之間的相互信任,都可能有特別大的幫助。

那就,讓他們盡情地聊吧。

“溝通,最重要的是意願”

請問,誰對你 最重要?

有人會說,是家人。有人會說,是客戶。有人會說,是老闆。

那麼,既然他們對你這麼重要,你又是怎麼做的呢?比如,客戶。你說客戶對你很重要,那麼,你花了多長時間和他們在一起?比如,你說家人爸媽最重要,那麼,你和他們聯繫的頻率,頻繁嗎?

向東老師說,無論什麼關係,想要處好,你大概都要做好最基本的五件事。

1)增加一起的時長;2)提高接觸的頻率;3)一起認識更多的人;4)互相產生更多影響;5)正面積極。

重要,不是嘴上說說的。如果他真的重要,你就得努力提高在一起的時間,增加接觸的頻率,一起認識更多的人,把更多積極的一面展示給他……否則,即使你認爲他很重要,一旦你沒有做這些事情,那麼或早或晚,他就會離你越來越遠。直到最後,變成不重要。

就像向東老師舉的例子。你說,客戶最重要。但如果你只是交付階段才和他在一起,那麼你沒有客戶,簡直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溝通,最重要的是意願,而不是技巧。

如果意願足夠,分得清優先級,技巧和能力,只是水到渠成的事。

“你是想要,還是一定要”

關於“意願”,向東老師還講了個小故事。

二十多年前,年輕的向東老師機緣巧合,以銷冠的身份和一位本公司高管一同出差,乘坐飛機。

向東老師沒坐過飛機,特別想要一個靠窗的座位。但那時候坐飛機,坐哪看運氣,如果排隊輪到你的時候,正好是A和F的座位,就能靠窗。

向東老師數了數,發現輪到自己的時候,既不是A,也不是F,就只好往後挪。於是,他就這麼拿着自己和高管的資料,前前後後跑了好幾趟。同行高管就很疑惑,說小劉你來來回回的,幹嘛?

向東老師說,我想要個靠窗的座位。高管問,那你是想要啊,還是一定要?

向東老師一頭霧水,我想要啊,我一定要有啥用,人家也不一定給我。

高管說行,知道了。再轉機,我來辦手續。你看着。

轉機的時候到了,高管拿着資料,直奔櫃檯,說:小姐,給我兩個靠窗的座位。

對方看了他一眼,沒說什麼,就給了他兩張票,A和F,靠窗的。

一套連招,瀟灑收工。向東老師愣在原地:怎麼,這樣就行嗎?

體會到了嗎?向東老師的狀態,就是“想要”。想東想西,問這個問那個,做了那麼多工作,看上去挺主動。實際上呢?有最好,沒有也行。

而高管呢?就是“一定要”,直接就管她去要。大不了不給嘛。

把能做的事情全都做了,能想到的主意全都試了,纔是“一定要”。

想要,是慾望。一定要,纔是真的去幹。

而很多人之所以過的痛苦又內耗,可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想要的太多,一定要的太少。

這個也想試試,那個看着也是機會,但一天的時間很快過去了,躺在牀上,發現什麼都沒幹,特別難受。但如果你把某幾件事列成“一定要”,那就完全不一樣了。哪怕工作再晚,聚會再有意思,對不起,事沒辦完,我得幹。

久而久之,你可能就會發現 :自己,不一樣了。之前想要的東西,好像也沒那麼遠了。

所以,記得時常問問自己,是想要,還是一定要。

“會議,是爲了會議室外邊的人開”

一場會議,究竟爲誰而開?

不少人可能不假思索:當然是爲了老闆。開會,不就是因爲他沒有安全感嗎?

信息寫的那麼清楚,每次都要一遍又一遍地再彙報,再把想好的解決方案一說,他一點頭,這會就結束了。

可是,如果會議是爲了老闆而開,那麼會議變成一言堂,變成彙報會,就再正常不過了。

可能剛一開始,老闆還很有感覺,指點江山,揮斥方遒。

可開着開着,他自己都煩了。

好好好,後邊不用說了,我都知道了。於是,15頁ppt,就看了3頁。可是,爲了準備這15頁ppt,背後可能是一個團隊的加班加點。

這麼一搞,本來只是多加了一晚班。現在,幹其他工作也沒心情了:好哇。我來這裡就是攢ppt的?

向東老師,曾經這麼告訴一位 老 板:你這會,開得像皇帝上早朝。

有事啓奏,無事退朝。於是,大家就搜腸刮肚,想辦法說一些顯得自己很忙很有用的事,說來說去,就把你說急眼了,一拍桌子:展開討論!

可討論半天,你也拿不定主意:下次再說。

所以你看。這會,不能爲了老闆開。

那麼,是不是爲了參會的人開?每個人都帶着自己的訴求來,期待把我的事給做個了斷,或者給點支持。

這聽起來也有道理。但是,一旦這樣,會發生什麼?每個人關心的,只有自己的問題。輪到自己發言,也先看看其他人的眼神和臉色,相互之間沒有交鋒,接着隨便說幾句似是而非的話。就這樣,會議莫名其妙地就結束了。

最後,一羣高管,運籌帷幄爲自己。每天的會議室都是滿滿當當,大家累得不行,但卻沒見問題解決多少個。

很明顯,這樣開會,也不行。

那麼,如果會議不是爲了老闆而開,也不是爲了參會者而開,那到底爲誰開?

向東老師說,會議,是爲了會議室外邊的人開。爲了會議室這幫人,所帶領的團隊而開。因爲,會議中討論的所有問題,最終要解決的是市場的問題、客戶的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會議室外邊這幫人,一趟趟跑,一句句說來搞定。

一羣管理者開會的最終目的,不是爲了哄老闆開心,也不是爲了自己謀利益,而是爲了自己的團隊打勝仗。

管理,是通過別人拿結果。

有道理。那麼,這會該怎麼開?

“會議爲什麼會無效,無聊?”

爲什麼那麼多會議,既無聊,又無效?

有的人沉默,有的人玩手機,還有的人在抖腿。有的人坐在很遠的地方,一臉不屑,明顯有着不同意見,卻又一言不發。2個小時的會議,毫無意義。

爲什麼會這樣?

向東老師說,通常來看,開會有四個作用。共享信息、解決問題、做決策、聯絡關係。

無聊的會太多,可能是因爲花在共享信息上的時間太多了。

創業小公司把會混在一起開,是可以的。可當你的組織做大了之後,需要同步的信息急劇增加,再混到一起開,就免不了把會開得無聊又無效。

那麼,怎麼辦?

這就要求,你把這幾個作用拆開。

首先,信息共享,就儘量不要放在會議上來解決了。現在的協同辦公手段那麼多,軟件功能那麼齊全,各種消息、在線文檔,擁抱技術進步,是提高效率的第一步。

接着,是解決問題、做好決策。要解決問題,首先要發現問題。

怎麼發現問題?或許,你可以先想辦法,開好關於“如何開好本週會議”的會。

“開一次如何開好本週會議的會議”

關於“如何開好本週會議”的會,又叫周戰術會議。看圖。

(圖片來源:組織健康公開課)

要開好周戰術會議,你可能要做好這幾步。

首先,提出問題。

每個人30秒,說出本週你最關注的2-3個事項。嚴格限定人數,最多8人。如果實在有太多管理者參會,那就全部參會,但發言的人控制在8人以下。

爲什麼?因爲要嚴控時間。不光每個人發言30秒要嚴控,總髮言時長也要嚴控。把問題全部列出來,不解釋,不討論,也不細分。

接着看,自己所提的問題,和團隊的目標是不是相關。

如果不相關,提出問題的管理者自己就能拍板,就不再考慮。這一步,就是選出管理者關注,同時和團隊目標強相關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就特別關鍵。

接着,把問題一切兩半。

預估15分鐘能解決的,統統視爲“戰術問題”。會上拿出2-3個,直接解決。剩下的,先放一放。因爲戰術問題,下週可能就自己消失了。當它一直出現的時候,不妨再花精力解決。

然後,預估15分鐘解決不了的,視爲“戰略問題”,用開專題會的方式,拿出解決方案。但是切記:每週也不要開多了,兩到三個足矣。然後,具體執行不執行,再等下週戰術會,決策決定。

發現了嗎?這個周戰術會議,就是一個“討論怎麼開會”的會, 就是發現問題+做決策。

好的週會,是所有業務的發動機。

但請記住,無論怎麼開會,開什麼會,都要:卡死時間。

“時間的壓迫之下,人會被迫提高效率”

提問,人在什麼時候,效率最高?

看什麼時候截止。如果25號截止,24號深夜的效率最高。怪不得有人說,DDL(截止日期)是第一生產力。

在時間的壓迫之下,人會被迫提高效率。 這是一條適用於絕大多數人的鐵律。

那麼,怎麼把這條鐵律給用好呢?

或許,你可以在會議上,設置一位“計時員”的角色。

比如,開專題會。老闆可以不參加,參加了,也不能是主持人,你可以選擇讓他做計時員。或者找一位德高望重,有話語權的人,做計時員。

計時員負責什麼呢?負責提醒參會的人員,發言有沒有超時。

你會發現,在時間的限制下,人們的語速都會加快。全神貫注,思路也特別清晰。

不錯。但是,向東老師還有招更狠的。

無論你們之前花多久開會,今天我來了,請你們做一個嘗試:提前15分鐘,結束會議。

啊?限定時間就算了,還要壓縮?

是的,壓縮。向東老師說,當你做了壓縮時間的動作之後,你會看到所有參會人員的狀態,又更不一樣了。

怎麼不一樣?警覺。語速更快。因爲擔心時間不夠。而且更重要的一點:他們開始對“衝突”這件事無感了。

時間壓力下,人們不在乎態度。

而很多會議,之所以出現爭吵,多半是閒的,是沒有時間壓力導致的。而一旦開會的時候沒有時間壓力,你再多討論兩天,也是一樣。

呼。整整10條,終於講完了。

但是,相對於這整整兩天、乾貨滿滿的公開課,這篇文章裡展示的,還僅僅是冰山一角。

更多的內容,心法,和現場討論出答案的恍然大悟,你不去現場,是真的很難感受到。這也是我們一直堅持參加這種線下大課,去體會,學習的原因。

而上完這場公開課之後,潤米的同學,都普遍有這麼一個感覺:在這種線下的大課中,其實向東老師一直在努力做的,不是教授更多的方法,而是傳遞更多思想。

因爲,一個團隊,並不能簡單地通過流程制度改變。一個團隊的改變,往往意味着他們自身文化的改變。

而文化的改變,一定是微小的,一點一滴的,不可能有靈丹妙藥。你不可能指望從哪裡找來一套方法,突然就在一家企業裡,建立了一套全新的行爲邏輯。

大概,這也是“組織健康”所研究的真相吧,正如向東老師所說,組織健康,是康復治療,而不是靈丹妙藥。

康復治療,就是一點點地,和你的自然傾向作鬥爭,然後獲得更健康的身體,更好的運動表現。

祝你的組織,能有更好的運動表現。

祝你的組織,健康。

P.S.

親愛的朋友,距離2024“進化的力量·劉潤年度演講”,只有最後9天的時間了。

時間過得真快。

這一年裡,我們和往年一樣,用了24天的“問道中國”,去參訪了全國各地的優秀企業,並向他們學習、請教;用了12天的“黑馬實驗室”,去陪同遇到了各種難題的創業者們,一起尋找解題的答案;用了更多期的“進化者”訪談,去邀請那些提前交卷的創業者們,分享自己的解題思路。

同時,我們今年還重新啓動了,暫停了4年的“問道全球”。我們在中東(沙特、阿聯酋),在日本,在美國、墨西哥,在那些完全不一樣的土壤裡,見到了那些獨特的花。

一轉眼,又到了該向你做集中彙報的時候了。

10月26日下午14:00,請允許我用4個小時的時間,與你一一分享。

現在,我們想邀請你,對,就是你的參與。

如果,你也是創業者、企業家、管理者,或是渴望成長、渴望進步的個人,歡迎你點擊下方“預約”按鈕,免費收看2024劉潤年度演講。

如果,你是圖文媒體,或是駐紮在視頻號的視頻媒體,願意把這些商業世界的解題思路,分享給你的讀者,歡迎你聯繫我們。我們將把你加入到這次活動的媒體夥伴名單中,一起幫助你的讀者第一時間觀看這場商業盛宴,第一時間收到新鮮的圖文詳析。

好了,我的朋友。期待你能持續關注2024“進化的力量·劉潤年度演講”。

10月26日下午14:00,我們,不見不散!

*文章爲劉向東獨立觀點,僅供參考。

觀點/ 劉向東主筆/ 景九編輯/ 二蔓版面/ 黃 靜

這是劉潤公衆號的第2401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