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報告專題解讀,兩項資本市場支持工具落地顯效
2024年9月,人民銀行創設了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和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兩項工具用以支持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各方面關注度非常高。
2月13日,央行發佈《2024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下稱“報告”),特設專欄對兩項資本市場支持工具進行了專題解讀與梳理,迴應市場關切。
兩項工具取得初步成效,助力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1月末,互換便利共開展2次操作,金額合計1050億元,支持證券公司自營股票投資規模明顯增長。截至2024年末,我國上市公司披露擬申請回購、增持貸款金額上限近600億元;2024年披露回購和大股東增持計劃金額上限接近3000億元,創歷史新高。
逆週期調節作用
報告認爲,兩項工具體現了貨幣政策的守正創新。
兩項工具均內嵌逆週期調節屬性,在股市超跌、股價被低估時,行業機構和上市公司、主要股東買入意願較強,兩項工具使用量會比較大;而到股價上漲、流動性恢復時,上市公司、主要股東回購增持的成本增加,行業機構換券融資的必要性也下降,工具使用量會自然減小。由此建立的內在穩定機制,有利於發揮校正資本市場超調、穩定市場預期的作用,支持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發展。
業內專家表示,去年前三季度我國股市表現低迷,尤其是第三季度出現連續下跌,上證指數降至2600點附近,兩項工具創設併發布後,A股市場迅速上漲,有力提振了市場信心。兩項工具在市場低迷期間的應對效果是比較明顯的。美聯儲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也曾推出定期證券借貸便利(TSLF)工具,允許一級交易商以流動性較差的證券爲抵押借入國債,以便於在市場上融資,峰值餘額達到2000億美元,之後隨着融資環境改善逐步退出。
從政策設計和執行上看,人民銀行創設的兩項支持工具遵循了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是否使用、使用多少主要取決於金融機構和上市公司意願。
市場人士表示,央行是基於宏觀審慎管理角度,出臺實施了兩項工具。宏觀審慎政策的主要目標是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維護金融體系穩定,從宏觀、逆週期和防傳染角度入手,以防範系統性風險爲主要目標,關注整體和具有系統性影響的因素,着力平滑金融體系的順週期波動和跨市場風險傳染。資本市場是信心風向標,也是資源配置和風險管理的重要機制,與預期穩定和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兩項工具具有逆週期調節作用,在市場低迷期,通過提供流動性支持,引導上市公司、主要股東和行業機構回購和增持股票,助力穩定股價,抑制羊羣效應等順週期行爲,增強資本市場的內在穩定性,這與宏觀審慎管理目標是一致的。
兩項工具託底
報告指出,金融監管部門也在發揮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主體責任、證券基金公司穩市作用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近年來,中國證監會支持和引導上市公司不斷改善經營效率和盈利能力,綜合運用分紅、回購、大股東增持等手段回報投資者,推動上市公司投資價值合理反映公司質量,起到助力市場穩定、提振投資者信心的作用。
上述專家認爲,要發揮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主體責任和證券基金公司穩定市場重要作用。市值管理的核心是提升公司的內在價值,增強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和吸引力,這不僅有助於公司自身發展,也能爲投資者創造更多價值,從而增強投資者對公司的信心,穩定和提升股價,推動市場從短期投機向長期價值投資轉變。證券基金公司作爲專業的金融機構,具有專業的投資管理能力,能夠通過科學的投資組合管理,分散風險,爲投資者提供穩定的收益,有助於引導市場資金合理配置,減少市場的盲目性和波動性,發揮市場穩定器作用。
另有專家表示,近年來金融監管部門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維護資本市場健康發展,與此同時,作爲股價平穩上漲的直接受益者,上市公司和證券基金公司等也應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和專業能力,積極開展市值管理向市場傳遞堅定看好公司和行業發展前景的信號,維護股價穩定,推動股票市場平穩運行。
資本市場長期穩定繁榮,需要投資和融資功能協調發展。我國資本市場長期以來“重融資、輕回報”,投資者更多依賴於二級市場資本利得獲取收益,容易助長市場大幅波動。
市場人士認爲,兩項工具可以對資本市場起到一定的支持和託底作用,但長期看,推動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重點還在於發揮好市場自身力量,健全制度建設,平衡好投資和融資雙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