籲歐洲別參與美圍堵政策 德經濟專家:孤立中國各方都遭殃

歐洲近期由民意調查到專家發言,都展現避免在中美對抗間選邊站的傾向,響應美國籌組包圍網圍堵北京的只有剛脫歐英國。(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在上週G7(七大工業國組織)線上峰會後,歐洲許多人都認爲傳統的美國已經迴歸,跨大西洋夥伴關係修復有望,但德國權威智庫IFO研究所所長耶斯特(Clemens Fuest)告訴《商報》(Handelsblatt),歐洲不該參與美國圍堵中國大陸倡議,「否則各方都會承受孤立中國帶來的苦難」(Alle würden unter einer Isolierung Chinas leiden)。

傅耶斯特認爲,拜登(Joe Biden)在演講中展現美國傳統外交政策重要特徵,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互助條款,與維持助德美軍的明確支持,還有對俄羅斯含蓄警告,都是美歐關係和歐洲環境穩定的重要信號,他個人非常歡迎,特別是在經歷川普(Donald Trump)時期後。

但是這不代表歐洲也要跟隨美國外交政策,特別是涉及中國大陸。他說:「拜登表明期待歐洲與美國一起對華施壓。這可能與歐洲利益衝突,因爲歐洲和美國在對華經濟關係爭所獲經濟和政治利益不同。」

傅耶斯特進一步表明反對與美國共組聯盟抗中,「中美是太平洋地區地緣政治對手,歐洲能發揮的作用不大,而是更應該關注與該區域經濟往來。歐美有相同利益,比方限制國家補貼企業造成的競爭扭曲。但是孤立中國對世界毫無好處,歐洲如果和美國試圖在經濟上孤立中國,相關各方都會承受巨大損失,還會增加爆發軍事衝突可能性。」

雖然論點看似和德國現任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相似,但傅耶斯特並不認同她一直秉持的用經貿影響北京當局改變的看法。傅耶斯特說:「期待像德國這樣相對較小的國家,透過貿易來促使中國這麼一個龐大又遙遠的國家,顯著接近自身價值觀,是苛求。不過比起來,想通過經濟脫鉤來達成更多政治、戰略目的的想法也同樣天真。」

傅耶斯特指出,歐盟內部經常意見分歧,加上人口萎縮,因此在軍事、地緣政治上都難以自主,較爲依賴美國,經濟也不如亞洲疫情又使歐洲落後這些對手更多,從疫苗管理差勁上就暴露無遺。

他贊同恢復推動跨大西洋貿易協議,可讓歐美間貿易額增加50%,歐、美經濟總量提高0.5%,但拜登尚未提及,歐洲內部意願也不高。且拜登上任後就簽署命令要公部門購買美國貨,也增加非美國商取得合約困難,目前還難以斷定拜登是否爲自由貿易擁護者,但總之歐洲應該先尋求加強自身經濟、各方面實力,以及獨立性,避免選邊站,纔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