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ICG螢光顯影系統 可有效輔助精準切除肝臟腫瘤
▲王家豪醫師強調,新型ICG螢光顯影輔助系統,幫助外科醫師同時集術前檢測、術中診斷及手術過程治療於一役,精準切除腫瘤,提高手術成功率。(圖/記者林悅翻攝,下同)
1名66歲男子,有慢性B性肝炎及肝硬化,電腦斷層發現左肝有一顆2.2公分腫瘤,術前接受靛氰綠滯留測試(簡稱ICG)螢光藥物注射,並且在5天后接受單孔達文西手術,並使用新型螢光顯影輔助系統,發現除了左肝2公分腫瘤以外,在右肝另有一顆0.5公分的腫瘤,手術將兩顆腫瘤完整切除,術後恢復順利穩定。
奇美醫學中心一般及消化系外科醫師王家豪指出,最終病理報告確認這兩顆腫瘤爲「肝癌」,手術後追蹤影像無復發現象,留在病人身上只有4.5公分長的單孔傷口。
而另名56歲男子,慢性B型肝炎於奇美醫學中心胃腸肝膽科定期追蹤,2018年9月追蹤電腦斷層發現一顆2.2公分,腫瘤壓迫右後側門靜脈,疑似肝癌。經過抽血評估肝臟功能及電腦模擬計算術後剩餘肝臟體積,因全右肝手術風險較高,建議接受腹腔鏡右後肝臟葉切除。
但是病人右後葉肝臟門靜脈有兩套系統支配(右後及右前門靜脈),在手術時候較不容易辨認手術界線。腹腔鏡手術時,利用螢光顯影輔助系統的反染法方式,清楚辨認手術界線,不僅將腫瘤完整切除,也保留其他剩餘肝臟。術後病人恢復穩定,病理報告確認肝癌,追蹤9個月,無腫瘤復發現象。
王家豪醫師說,奇美醫學中心一般及消化系外科,爲了提供民衆更好更完善的醫療,近年來不斷精進微創肝臟手術,讓民衆可以在醫治病痛的同時減低手術所帶來的傷害及痛楚。腹腔鏡及達文西機械手臂肝臟切除手術,已在奇美醫學中心行之多年,不僅可進行各個位置的肝腫瘤切除及各類型的解剖性肝切除外,更極力創新,發展後腹腔肝臟腫瘤切除及單孔微創肝臟切除。
目前,奇美醫學中心微創手術在肝臟腫瘤切除的普及率逐年上升;除了由各個醫療團隊合作及協助外,也結合奇美醫學中心不斷增添各項先進設備,方可創造讓家屬安心、病人安全及醫師安穩手術的「三安」成果。
奇美醫學中心2018年引進新型螢光顯影輔助腹腔鏡系統,此係統可利用靛氰綠ICG螢光藥劑停留在肝臟及腫瘤的時間差,協助醫師可以在手術時更容易辨認腫瘤。ICG以往運用在手術前的肝功能評估測試,主要是測試肝臟解毒和代謝功能,在打入身體前及15分鐘後,分別抽血採樣,檢驗血液中此種色素的殘餘量,正常值通常在10%以下;當肝功能不良時,肝臟解毒和代謝功能都會降低,百分比值就會上升。經由檢查結果判斷病人能接受肝臟切除的比例,確保病人手術後肝臟功能足夠,讓手術更安全。此藥物使用多年,也獲得國內藥物界認可,在人體安全性極高。
惟經由這個螢光顯影系統,因爲藥物在腫瘤內代謝速度比較慢,只要等正常肝臟細胞將藥物代謝完,再運用近紅外光的照射,腫瘤就會凸顯出來了。肝臟手術病人在術前都會接受肝功能評估測試,因此只要計算好時間,不需要在病人身上再次給予螢光藥劑,就可以在手術中顯影了,可說是一舉兩得。
接受肝臟腫瘤切除病人,大部分是因爲肝癌及大腸癌肝轉移。這兩類病人都有一個共同點,腫瘤在發現時,可能不僅是單一顆。目前在手術中,常依靠超音波來確定腫瘤位置,但是當腫瘤太小(<1公分),或是肝臟表面太多結節,往往會增加腫瘤定位的困難。以往,某一些病人必須犧牲較多的肝臟,來確保達成腫瘤的切除。
近年來,許多文獻指出,使用螢光顯影輔助系統可以找到更多超音波(甚至術前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無法發現的腫瘤。可偵測到最小的腫瘤有2毫米。目前文獻統計,此係統對於腫瘤的敏感度高達96%~100%。此外,新型螢光顯影輔助系統可以同步處理白光及近紅外光影像,在即時投影的情況下,外科醫師可以看着腫瘤的邊緣決定手術的方向,減少手術安全距離不足的情況。
運用螢光顯影系統,也可以用來做肝段染色方法。倘若在手術中將藥劑注射至某肝臟血管,進而使得此處的肝段顯示出來,稱爲「正染法」;或者是在某肝臟血管控制後注射至靜脈系統,使得其他的肝段顯示出來,稱爲「反染法」。利用這兩種方式可以讓平常不容易分辨的肝段給分辨出來,協助外科醫師更能依照腫瘤的解剖來切除腫瘤。
螢光顯影輔助系統運用近紅外光的照射及接收反彈訊號來顯像,但對於肝臟深處的腫瘤沒辦法顯像,因此必須使用超音波或其他影像來定位。新型ICG螢光顯影輔助系統,在術前術中提供更完善治療,幫助外科醫師同時集術前檢測、術中診斷及手術過程治療於一役,讓外科醫師能精準的切除腫瘤,提高手術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