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偉大成就融入實踐教學 “五好”舉措推動思政課內涵式發展
沈昊駒 周浪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講道理要建立在事實基礎上,以事實支撐道理,用道理詮釋事實。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續寫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蹟”,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爲講好思政課提供了內容支撐。中國共產黨爲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爲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爲什麼好,新時代偉大成就是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
華中科技大學守正創新推動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的結合,充分發揮新時代偉大成就的教育激勵作用,堅持“五好”舉措,有計劃地組織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深入基層,促進思政課內涵式發展,推動學生更好了解國情民情,堅定理想信念。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配好一個協同管理體系。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成立了思政課社會實踐教研中心,配備31名專兼職教師,協同本科生院、校團委、學工部等相關職能部門建立協同管理體系。圍繞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選題指導、理論教學、方法培訓、經費支持、基地對接、安全管理、成果展示等7個方面構建一體化的管理模式。該管理體系每年集中統一制定實踐選題指南,將“鄉村振興”“科技自立自強”等反映新時代偉大成就的主題列入選題指南,由馬克思主義學院的老師對相關主題進行前期的理論講授,由校團委組織專門的實踐方法培訓,形成從選題設計到成果結項的閉環管理。
二是注重理論指導,上好一門實踐必修課程。學院單獨開設了“思政課社會實踐”必修課程,2個學分,64個學時,其中實踐前的理論講授4學時,實踐中的理論指導4學時,實踐56學時。每年暑假全校7000餘名大一學生集中開展爲期兩週的社會實踐。社會實踐的理論指導包括三個部分,一是實踐前圍繞新時代偉大成就相關主題的理論講授;二是實踐過程中,任課老師安排固定的時間,統一對授課班級實踐團隊在實踐過程中遇到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答疑解惑,以推進實踐的順利進行;三是在社會實踐結束後,任課老師指導學生根據實踐團隊對新時代偉大成就等內容的實地調研考察,撰寫不少於5000字的社會實踐報告和不少於1000字的社會實踐心得體會。學院按“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的高標準建設“思政課社會實踐”課程,2023年,該課程獲批了湖北省本科一流課程。
三是充分挖掘資源,建好一批校內校外基地。積極挖掘校本資源,依託科技大學的國家級科研平臺和二級單位創設了校內12家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發揮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精密重力測量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科技創新中示範作用,學好科學家精神;走出校門,充分利用武漢市東湖高新區科技企業密集的優勢,追尋光谷高科技企業的足跡,與武漢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華工激光等企業共建思政課校外實踐教學基地;馬克思主義學院與基地建立聯席會議制度,與各個基地進行每年不少於1次的交流,實施“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工程,系統組織學生通過政務實習、參觀考察、社會調研等形式深入基地實踐,邀請基地一線人員以課堂授課、專題講座、學術研討等形式到校開展深度交流。
四是堅持選優培精,立好一類經費資助項目。每年撥付118萬元專項經費,面向全校資助40支左右、近1000人蔘與的社會實踐精品項目,每個項目資助經費2-3萬元。項目團隊所在學科涵蓋工科、理科、醫科、文科等不同類型,聚焦新時代的偉大成就,引導實踐團隊圍繞鄉村振興、科技自立自強、基層治理、社會民生等時事熱點和國家發展戰略奔赴基層政府、地方企業、鄉村學校、田間地頭,開展集國情觀察、社會調研、志願服務、理論宣講等多樣化的社會實踐。對項目選題的徵集與發佈、申報材料的遴選與評審、經費使用的審覈與監督、實踐過程的指導與管理、實踐成果的彙編與展示等5個方面進行制度建設,提高實踐項目的調研深入和規範化管理水平。學生項目實踐案例每年獲得13家校外媒體報道100餘次。
五是推動素材整理,用好一套社會實踐成果。根據思政性、社會性和實踐性等綜合標準,每年組織專家從全校7000多份社會實踐報告中遴選出40篇左右反映新時代偉大成就的優秀報告,彙編出版《“大思政課”的實踐探索:大學生社會調查報告精選》《調研中國》等系列叢書,有效發揮優秀成果出版的示範引領效用。引導各實踐團隊加強對社會實踐文本、照片、音頻、視頻等案例素材的整理與彙編,分專題進行實踐成果展示。推動學生親歷的新時代偉大成就有機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思想道德與法治》等思政必修課及《深度中國》《百年中國》等思政選修課的教學之中,爲學生提供豐富的鮮活案例,助力學生在對“身邊小事”的觀察中理解“國家大事”,強化課堂理論學習和實踐田野觀察的有機融合。發揮實踐成果的立言諮政效用,每年累計向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提交50篇以上的諮政報告,助力了地方社會經濟發展。(作者:沈昊駒,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副院長;周浪,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本文系2024年湖北本科高校省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時代偉大成就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實踐研究”(2024044)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