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好新時代的“大思政課”(人民時評)
湖南長沙嶽麓書院內,古木參天,景色怡人。前來參觀遊覽的遊客絡繹不絕,不時可以看到一羣羣學生圍繞在老師周圍,聆聽歷史文化和革命文化知識。一個個經典故事,一副副雅緻對聯,一件件記錄近代史的文物,激發着學子們深入思考。
求知若渴的場景,在嶽麓書院幾乎每天都會出現。湖南大學的“移動”思政課堂充分利用嶽麓書院歷史文化資源,把思政課從教室搬到戶外,受到學生們歡迎。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時代在發展,思政課也應與時俱進。尤其是在信息資訊爆炸的今天,面對思維活躍敏捷、喜歡獨立思考的“00後”學子,如何將思政課講得入耳入腦入心,真正爲當代大學生們啓智潤心,無疑是一個重大時代命題。
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9月在湖南考察時指出:“把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在今年看望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善用抗疫這堂“大思政課”,指出:“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這些重要要求,爲新時代開好“大思政課”提供了重要遵循。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思政課是在人的靈魂裡搭建築,關鍵是要在學生心靈中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
思政課不僅要“理直氣壯”地開,而且要與時俱進常開、活學活用善開。開好新時代的“大思政課”,我們既要善於讀懂歷史又要善於走進現實,既要善於學懂理論又要善於融入實踐。充分運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實踐,緊密聯繫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奮鬥歷程,引導廣大學生深刻領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道理,深刻領悟爲什麼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才能助力青年成長爲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發掘利用好黨史紅色資源,有助於讓思政課豐富授課內容、拓展學理深度。在中央紅軍紅34師師長陳樹湘斷腸明志的壯舉裡,可以讀出信仰的力量;在沙洲村紅軍女戰士臨走時把一條被子剪爲兩半、給羣衆留半條被子的真誠裡,可以讀出紅軍戰士對人民的赤子之心;從各地展館中的一條條借據、一件件信物裡,可以讀出羣衆對於黨和紅軍的愛戴,可以讀出軍民魚水情深。歷史爲什麼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道路?從黨史中可以找到最佳答案。
善用思政課,必須同新時代改革發展實踐結合好,做到學以致用、學用結合。深圳從小漁村崛起爲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城市、智造城市,湘西武陵山腹地一座座苗家村寨擺脫千年貧困、邁入全面小康,塞罕壩、毛烏素等沙化土地實現生態狀況全面好轉……這些彪炳史冊的畫卷,是共產黨人夙夜在公、億萬人民奮鬥拼搏的碩果,也是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的生動寫照。講述好歷史性成就背後的機理和動因,有助於讓青少年一代更好認識中國的發展方位,堅定“四個自信”,增強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自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思政課教師要堅持守正創新,讓思政課更有親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讓思政課成爲一門有溫度的課”。善用“大思政課”,大學才能更好立德樹人、培根鑄魂,更好爲黨育人、爲國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