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空間改造  藝術賦彩生活(深觀察)

衚衕“微花園”改造前後對比圖

朝陽門社區文化生活館(27院兒)裡的藝術空間

27院兒“北平派對”活動中,年輕人老年人共舞

阿姨(左一)在展示自己的手磨咖啡

北京朝陽區雙井街道井點小微空間

廢棄的老物件栽上花,變身衚衕立體微花園;閒置空地裝上腦洞大開的遊樂設施,傳來孩子們嬉戲的笑聲;街角荒地有了健身減壓的活動器材,成爲網紅打卡地……越來越多的北京市民發現,家門口不起眼的小角落變了樣。

隨着城市空間增量的日益飽和,如何利用好現有空間資源,深挖小微空間開發潛力,用藝術設計賦能城市空間微改造變得愈發重要。不少規劃師藝術家們下沉到社區,與社區工作者和居民攜手,讓身邊的小微空間華麗變身。他們是如何做到在“螺螄殼裡做道場”的?

“小而美”的衚衕微花園

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史家衚衕是一條保存比較完好的老街,衚衕兩側整齊地排列着朱門黛瓦的四合院,凌叔華、傅作義等人曾在此居住。史家衚衕54號院門口,有一處精緻樸實的小花園:一叢月季倚牆生長,牆上的黃色網格窗框上掛着幾個小鐵筐,裡面的朝天椒正紅得耀眼。牆根底下是新砌的魚鱗狀矮牆,矮牆上放置着十幾盆花,有火紅的一品紅、金黃的菊花、黃綠相間的變色木。仔細一看,這些花盆原來是陶罐、湯盆醬豆腐瓶、塑料飯盒做的。擡頭,竹竿搭起的葡萄架,讓人想起“天棚魚缸石榴樹,姑娘肥狗胖丫頭”的順口溜。

這處寬約五六米的“衚衕裡的牆根花園”可是宗奶奶的寶。“北京人愛養花。我喜歡把家裡一些廢棄的老物件當花盆,種點東西。以前這裡是一個煤棚,沒這麼好看,侯教授來了以後,幫着我們改造,現在像模像樣了。”宗奶奶自豪地說,“你夏天來,還能看見年輕人來我這拍婚紗照呢。”

她口中的侯教授是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的風景園林專家,從2015年起,侯曉蕾帶領團隊觀察、記錄、研究了300多處北京老城區居民自發種起來的“微花園”,種花用的器具、花卉種類、種植位置,都要測繪畫圖,加以分析。“居民們自發種植的花草,是北京胡同的特色景觀,他們是生活中的藝術家。我希望用所學的專業園林知識,和居民們一起動手,幫助他們在現有基礎上實現景觀提升。”

在朝陽門街道辦事處和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共同支持下,侯曉蕾團隊和自願報名的衚衕居民反覆商量、一起動手,設計圖紙、做模型、收拾雜物,讓原來略顯雜亂無章的微花園更精緻美觀了,不僅留住了衚衕的人情味兒,受到居民歡迎,還在今年10月獲得了2020IFLA國際大獎。

老少咸宜的藝術空間

除了街面上的改變,與史家衚衕一街之隔的內務部街裡還隱藏着一處衚衕裡的文藝空間――朝陽門社區文化生活館(27院兒)。5年前,朝陽門街道打算把內務部街27號院用作社區公共文化空間,引入第三方運營機構,吸引了牛瑞雪、於歌這羣從國外研究社區藝術的海歸們紮根衚衕。他們成立了北京ONE藝術創意團隊,將小院打造成社區居民和文藝愛好者分享交流、寓教於樂的平臺

工作日,衚衕裡的大爺大媽們常來這裡參加書法、繪畫、編織、舞蹈、話劇小組的活動,而過了下班點和週末兩天,27院兒裡各種潮流藝術活動粉墨登場:單立人喜劇、草木染體驗課、智利音樂會、電影放映和沙龍……玩法花樣翻新。

“內務部街70%的社區居民是老年人,我們希望觀察老年人的生活狀態,發掘老年人的社會價值,以這個院子爲平臺,以文化爲媒介,讓年輕人融入老年人的生活,也讓老年人融入年輕人的生活。”牛瑞雪說。

27院兒策劃推出的品牌項目“當我像你一樣”已經開展了兩年。活動裡,年輕人會和內務部街的老年人配對,互相體驗對方的生活。老年人帶年輕人去公園打太極、逛衚衕,年輕人帶爺爺奶奶穿潮服、玩音樂,代際交流在一次次出行中實現了。27院兒的藝術項目“老好使Shop”既是一個可以買賣的“商店”,也是一個精心陳列的展覽。這裡貨架上擺着衚衕阿姨們喜歡的紗面大花寬檐帽、雪花膏、假髮,還有老年人常用的放大鏡、針線、菜罩等日用品。如果想知道老年人最愛吃的零食是什麼,在“老年人零食TOP 5”展櫃,你會找到答案。這個記錄下內務部街老人生活智慧的項目不僅是社區藝術家的一項藝術作品,也讓社區居民意識到,原來藝術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其實,不僅是社區藝術家在給予社區,社區也在源源不斷地提供藝術家給養。”牛瑞雪說。

2016年9月至今,朝陽門社區文化生活館培育了300多個文化項目,開展了2300餘場文化活動,服務人羣超過9萬人次。朝陽門街道舞蹈隊焦阿姨的家離這裡只有30米左右,她說:“以前這裡是東城區工商聯的辦公場所,感覺和我們有距離。這羣年輕人來了以後,這裡變成除了家以外,我們居民最常來的地方!”

看“荒地”如何變廢爲寶

在朝陽區雙井街道蘋果社區東北角,有一處名叫“井點”的社區活動空間。除了扭腰器、太空漫步器、揉推器等基礎健身器材外,還有戶外蹦牀、鞦韆陀螺椅、花箱座椅等設施,不鏽鋼鏡面反射牆能讓路人與中國尊“同框”,成爲網紅打卡點。

幾個月前,這裡還是一塊單調、低效的公共健身空間,距離地面有80釐米高差,缺少無障礙坡道,也無法滿足上班族午間和下班後的休閒鍛鍊需求。2019年底,這處300平方米的街角小微空間被納入“微空間・向陽而生”項目,試點改造。朝陽區雙井街道責任規劃師“葵花籽兒”城市象限團隊組織了7場公衆參與議事會,與居民一起選點、設計、栽種植物、給場地命名,又一起制定空間使用的“居民公約”。

仔細一看,地面上像井蓋一樣的黑疙瘩竟然是一處戶外蹦牀,站在上面蹦幾下,不僅能找回童心,也十分減壓;造型獨特的黃色陀螺椅吸引着四十幾歲的工人大叔坐在上面轉起來,好玩又刺激;“量角器”“三角板”“捲尺”等巨型測量工具,讓場地的藝術元素更加豐富。類似的設計在公共空間中並不多見,除了要有藝術氣息和親和力之外,安全是設計者考慮的首要問題。“葵花籽兒”城市象限團隊創新將大數據監測分析引入“井點”微空間的設計、實施與治理中,能夠準確瞭解到設備損耗情況,爲小微空間改造增加了科技感。

居民參與激發社區活力

在朝陽區常營鄉常營福第社區2號院,一處樓宇間的“玫瑰童話花園”裡,蜿蜒曲折的黃色鋼管,兩頭被做成喇叭狀,一位老奶奶在喇叭的一頭說話,聲音通過管道傳給另一頭的小孫女,引得小女孩咯咯笑起來。這處由廢棄綠地改造成的社區兒童樂園沒有常見的滑梯、鞦韆等設施,而是在土堆狀的不鏽鋼雕塑中間挖個洞,還豎起高低起伏的藝術管道,看起來抽象,孩子們卻玩得不亦樂乎,充分體現了“兒童友好”的特點。

“負責設計的侯曉蕾團隊一開始展示方案時,居民們有些疑惑和擔心,覺得這些奇形怪狀的管道,孩子們不知道怎麼玩。經過多次溝通解釋,大家自發參與到‘玫瑰童話花園’的建設中來,和工人們一起搬磚幹活。建好後發現效果果然不錯,孩子們創造了很多新奇好玩的玩法。”常營福第社區的工作人員說。

由於小區人車不分流,缺乏兒童活動場所,2019年,責任規劃師李芳、設計師侯曉蕾與社區居民一起報名了“微空間・向陽而生”項目,併成功立項。大家羣策羣力,一同推進方案設計和改造實施。從牆體彩繪到砌“福”磚、繪花池、鋪草坪……居民們見證着1300平方米的“玫瑰童話花園”的誕生。

類似的改變還發生在小關街道惠新東街社區服務站前、太陽宮芍藥居北里208號樓前、南磨房鄉南新園東小區活動場所等小微空間。2019年起,北京市全面推行責任規劃師制度,鼓勵各區縣建立責任規劃師隊伍,下沉到基層社區,開展實踐。通過一段時間的摸底調研,責任規劃師們逐漸發掘出所在轄區的公共空間問題與改造提升需求,瞄準街角、小微綠地、樓門空間發力。

“專業的規劃師、設計師將先進的規劃理念和藝術設計帶進社區,與居民們一起動手,讓規劃從‘一張藍圖’落到了身邊環境實實在在的提升中。參與式的微空間改造過程也改善了鄰里關係,促進社區建設。政府、公益基金、專業技術人員、社區居民相互協作,共同推動基層治理進程。”“微空間・向陽而生”項目主辦方之一、中社社區培育基金工作人員王虹光介紹說。

“我們不是‘爲藝術而藝術’,而是以27院兒公共文化空間爲支點,撬動整個區域的鄰里關係恢復、街區更新推進以及社區可持續發展,激發社區活力,讓居民和周圍工作的年輕人一起樂享藝術生活。”牛瑞雪說。

本文配圖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