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培麗/羅振賢 筆墨山水間
今年七十歲的羅振賢教授,不僅獲獎無數,著作豐富,也曾在1982年獲國家歷史博物館頒贈榮譽金章,七十一年度中山文藝創作獎、國家文藝特別獎。還曾應邀與大師級畫家張大千、黃君璧、李奇茂、張谷年、鄧雪峰等畫家共同繪製近200公分高、長7000公分巨幅的寶島長春圖和八年抗戰史畫。曾應邀赴美國芳邦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也曾受邀市美館、史博館舉辦大型個展。展覽遍及美國、韓、法、俄、澳門、北京、東京等數十國。他是當代受人景仰的山水畫名家,卻仍不停止思變、實驗筆墨表現創作的山水畫大師。
羅振賢曾任臺藝大美術學院院長,也是自藝專畢業的傑出校友,畢業後曾在國中任教十年,三十歲時以八尺全開的橫貫公路景緻山水畫《幽谷泉聲》獲得第八屆全國美展第一名,應邀回臺藝大任教,因此他對自己的要求也跟着增加,不過他常說如果跟紀政跑步一定比較快,有壓力是好的。他就是一直用這樣的態度在山水畫上求變、追求超越自我。
香冷秋塘
中國的山水畫源自五代、宋朝,文人雅逸、修養氣息,因此人品高、畫品高、追求真山真水。五代後梁著名的山水畫家荊浩,開創北方山水畫派,和他的弟子關仝在畫史上是有名的「荊關山水」。他曾着有論畫法深邃的「筆法記」傳世,其中有論畫之六要,氣、韻、思、景、筆、墨。宋朝有名的山水畫家如李成、范寬、郭熙、米芾也都在筆墨皴法上豎立歷史地位。元代則重視自己的筆墨,正所謂「宋人丘壑」「元人筆墨」。明清兩代雖長達五百多年,但大多是沿襲元代畫風,以臨摹爲盛。
中國山水畫歷經宋元明清,各有特色,留下許多在藝術史上具代表性的作品。羅振賢院長從中汲取精華,又受老師傅狷夫先生的影響,畫山水重視寫生,因此他雖臨摹前輩畫筆,更追求入勝境寫生並投以自身的內在美感,創作出藝術性結合理想美的個人特殊風格。奠立其在臺灣當代藝術史上山水畫之代表性的地位。
臺藝大美術學院前院長羅振賢
他的山水畫有濃濃的大地情緣,傳達出壯闊、脫塵與文學意境。屬於臺灣本土的山水畫美學語彙。中國五嶽有他的足跡,入他的畫裡;臺灣的山嶺有他的走訪、畫裡鄉情洋溢。爲了走遍山水,他每天早上到公園練氣功,九月將完成第十次登上黃山寫生。他的畫筆行遍大山大水,畫下他喜愛的峽谷和雲霧。
羅振賢院長的雲、霧、瀑布充滿煙霧雲氣,飄渺出神、氣勢磅礡,令人彷彿置身其中。除了技法純熟外,還有他擁有豐富的儒學修養和文學底蘊。黃君璧大師和他的老師傅狷夫先生都畫雲,也在此奠立無人能及的地位。但是他並未因此畏縮,仍追求自己的筆墨意境。他說:「他們兩位完全是畫雲,我就思考如何有自己的表現方式,有一次搭飛機,看見飛機穿越雲層,突然想到雲在動卻無聲音,於是在畫中加入老僧禪坐,以表達禪意。黃君璧先生和傅狷夫老師他們真的在畫雲,而我追求是雲的水氣、煙霧、美感。」於是他畫出自己的美感體現,雲「氣」之迴盪,見證了山頂雲霧的壯闊。強烈的自我風格。
阿里山之晨(局部)
除此之外,他對意境的表達思考深入,譬如一般畫瀑布、畫裡會有山壁、有石頭、有樹,他會除去這些元素,單純只畫水氣、瀑布與流水,表現一種禪意,追求空靈境界。正如荊浩所謂畫之六要:氣、韻、思、景、筆、墨一般。羅院長在六要上掌握的自在靈動。畫雲在中國繪畫上是特有的美學。宋朝文人畫用留白表現,黃君璧大師畫雲用乾擦法、傅狷夫老師則用的是溼染法。他則走出自己的融合水彩技法的雲霧氣的美學。他的繪畫是中學爲體、西學爲用,曾經畫了十五年水彩,結合水彩技法運用在雲和瀑布的煙霧處理上,作出自己特有的雲霧美學。
欣賞他的筆墨有種優遊自在、暢懷灑脫的美感,歸因其勤練書法,掌握毛筆的氣韻。羅院長的山水畫來自寫生再從中捕捉出特徵結構後造型、表現自己的意境。他說每座山都不同,太行山是橫紋,黃山是黃山,八角寨像陀螺。而每座山也都有風晴雨露;早晚晨昏,有很多變化不只是意象。因此他的山水畫又呈現出心靈結合意象的山水妙境。
幽谷泉聲
即使已經是大師級的山水畫家,在畫壇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羅院長仍在水墨上追求不同的美感,像年輕的創作者一樣充滿好奇的實驗精神,實驗不同的水墨表現。單就畫荷已經嘗試了十八種方式,中國畫中常以昆蟲表示荷香,他則思考不畫昆蟲示荷香;也嘗試如何表現冰清之美,他會拿起水瓶裝滿水,透過水瓶觀察荷花的冰清樣貌,甚至用透明的塑膠袋裝水隔着觀察荷花。甚至嘗試隔紙畫法,畫紙上放張薄的宣紙,畫荷花讓水墨印到下張紙上,丟棄上張薄宣紙、然後再慢慢修補下張畫,呈現筆觸不明顯朦朧飄逸的荷花效果。
他就是這樣不斷的創新表現方式,不停地在生活裡隨處找尋靈感,平常的生活裡也像是隨時都在做繪畫的精心安排一樣,於是旅行中也創作出令人爲之驚豔、極具創作性的線條系列。有次他到大陸的龍勝梯田旅行,眼見梯田呈現出滿山的線條之美,有了靈感就開始畫起線條,之後又到雲南看到梯田正在養田,田中灌滿水,從某個角度看就是一面鏡子,於是開始處理寧靜的境界、發展出結合線條的禪意系列。這一系列被結晶釉大師孫超和北京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薛永年贊爲「在古人無用心處用心、無着墨間着手。」開創出山水畫的新典型。
荷塘清趣羅院長的山水畫也像一首五言詩,他主張文學跟繪畫創作是百分之百的關係,可以從閱讀中創作,也可以創作一張表現文學內涵、隱含在畫中境界高於畫上的山水畫。他舉例說他出一個題目「月夜」讓學生創作,這個題目最高明的表現應該是(無月)。這就是文學的涵養。也是他畫中最美的語言,畫中有話、畫中有詩。
儘管有人說他的山水畫已經是臺灣畫壇代表性的地位,如果他嘗試多樣性水墨表現有人覺得反而會沒了特色,但是他認爲與其多年未變風格,不如風格多樣、持續在成長中更好。他說應該要變、繪畫不是畫的好與不好,藝術應該是多元的、好玩的。
翱翔飛流中追求變化不爭排名就是羅振賢院長藝壇高逸的表現。筆墨之於他就像他的雙手,是身體的一部分、畫與人合一。他說自己的畫筆終將走向禪的境界,未來創作出線條越來越少的作品。石濤《畫語錄》「一畫之法立而萬物着矣」一畫就是說線條不只是立其形、一也是說「心」。畫受墨、墨受筆、筆受腕、腕受心。每一筆都是心靈、情感、人格和靈魂。羅院長的筆墨線條承載的就是如此妙境。……………………………………………………………………………………………………………………………………蕭培麗,ETtoday撰述副總編輯。政大EMBA科技管理研究所。華梵大學美術與文創研究所。曾任中天香港財經主播,東森新聞採訪中心副主任、財經組長,中廣記者,黨營事業華夏投資公司顧問,東森大陸事業部顧問,臺灣民俗村顧問,卓越雜誌顧問、新超科技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