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修繕 乾隆年間古水系
香山自古泉水豐沛,遍佈山間的引水石渠將山泉引至山下,最終匯入昆明湖。但因歷史原因,部分引水石渠移位或被破壞。在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的資金技術支援下,香山公園啓動了「古水系環境綜合治理及修復工程」。
古水系現存超過4600米
「香山的古水系,最早能追溯到清乾隆年間。」香山公園管理處宣傳科科長緒銀平介紹,在香山公園景區向南麓方向前往雙清別墅的主幹道旁,有一條淺淺的石質水槽,水槽呈U形,寬約60-70公分,清澈的水如小溪般在槽中緩緩流淌,順着地勢朝山下流去。這就是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的引水石渠。
根據記載,香山自古泉水豐沛,有50多處泉眼,清代乾隆皇帝在香山築牆爲園,命名爲靜宜園。爲更好利用香山的泉水,乾隆皇帝於1773年修建了引水石渠,通過這些古水系將泉水引入山腳下的靜翠湖和眼鏡湖,灌溉京西稻,最終匯入昆明湖存蓄。
2013年,香山公園在景區改造的過程中發現了引水石渠,經過歷史資料查閱和實地考古,以三個主泉眼爲核心梳理出了北線、中線和南線三條古水系,既有明渠,也有鋪着石板的暗渠,現存總長度爲4642.7米。北線起點爲卓錫泉,分兩路流入靜翠湖和東宮門外方河;中線起點爲玉乳泉,終點爲靜翠湖附近排洪溝;南線起點爲雙清泉,終點爲靜翠湖。
去年,香山公園正式啓動「古水系環境綜合治理及修復工程」,分三期開展修復和補配工作。除了對現存總長4642.7米的明渠和暗渠開展修復之外,還本着「原形制、原材料、原工藝」的修復原則,對殘缺的引水石渠開展補配施工,補配長度爲2673.1米。
目前,香山公園已基本完成前兩期的修繕工作,遊客在雙清別墅、瓔珞巖、玉乳泉等景區的路邊都能看到已完成修復和補配的引水石渠。
在修繕工藝上,香山公園堅持修舊如舊原則。引水石渠由一塊一塊「凹」形石磚拼接而成,每段長度平均在2米左右。經過考古發現,明渠採用的是產自石景山五里坨地區黑石頭村的青石,「這種石頭質地細膩、密實度高、感光度強、色差小。」香山公園副園長林毅說,香山公園到原產地尋找相同石材,同時邀請非遺傳人指導,學習古代工匠所運用的「打道」「砸花錘」「剁斧」等加工手法,在石料表面形成深淺相間的紋路,修舊如舊。
重現乾隆古水系原貌
引水石渠修繕完畢之後,目前引水石渠中流淌的水中,既有山泉水,也有平日降雨的雨水,還有一部分是迴圈水。爲了保障引水石渠中常有水流,香山公園在位於南山的白松亭修建了蓄水池,通過管線將山下的水引至山上,再通過引水石渠向下流淌,爲遊客營造「水隨山轉、山因水活」的景觀效果。未來,香山基本恢復清乾隆時期的古水系歷史風貌後,遊客在參觀遊覽時可以看到豐富的流水景觀。3條主要引水石渠將串聯起雙清別墅、香山寺知樂濠、瓔珞巖、翠微亭等10餘個景點,進一步豐富參觀遊覽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