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探投資週刊》被遺忘的新中概股
被遺忘的新中概股
對於地狹人稠的臺灣來說,朝向海外市場發展爲無法停止的動作,從早期的西進以至於近期的南進政策,無非都是爲了替臺廠尋找能夠發揮長才的舞臺,就像遊牧民族尋水草而居一般。如今,中國市場經歷十餘年的發展,內部結構早出現極大的變化,過去遍地黃金的情況不再,短視近利的作法容易淹沒在時代的洪流,敏感度高的優先佈局轉型,後知後覺的則壯士斷腕殺出,也讓中概族羣經歷一輪洗牌,呈現出不同過往的結構。
中國近十餘年的經濟發展可以二○○八年金融海嘯作爲分水嶺,二○○○年十五計劃爲起點,以工業化作爲主軸,包括完善的基礎建設、建立市場機制、經濟保持較快發展等政策,加上○一年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開始了與全球各國的貿易往來接軌,透過擁有廣大人口紅利的優勢作爲基礎,重工業、製造業的崛起,Made in China產品快速滲透海外,世界工廠的美名不脛而走。
中概股一棒接一棒
在這個階段,官方積極推升國內經濟成長率,基礎建設的造橋鋪路,生產需求的蓋廠設線,帶動中國GDP成長率從八~九,一路走揚突破十以上,並推升了原物料如水泥、鋼鐵出現顯著成長。臺泥、亞泥或是中鋼等類股作爲這個時期的代表,大致上是臺股最早期中概股的模樣,市場規模爲臺灣內需數倍以上的想像空間,替當時的股價展翅翱翔注入了滿滿的生命力。
而這一波衝刺重工業的結構到了○七年走到最高鋒,當年中國GDP成長十四.一六%,寫下近十年新高,隔年金融海嘯衝擊全球經濟,唯在中國官方推出四兆人民幣的刺激計劃挹注,GDP成長率大致持穩還能夠維持在九%以上。然而從這個時候中國的市場結構開始出現了不小的變化,全球經濟的復甦疲弱,過度擴充的原物料產能包袱隱憂則在之後慢慢浮現。
龐大內需給予想像力
所幸來自於人民人均所得的逐年墊高,且GDP結構從開發中朝向已開發國家的演進,消費成爲了市場下一個關愛的焦點,自此中概股的棒子交給了以內需爲導向的族羣。而對於一個國家是否可以成爲強權,有兩大工業不可或缺,其一爲航太產業,另一方面則爲汽車產業,對於擁有龐大潛在駕駛人的中國來說,發展汽車業成爲優先的選擇。
因此,政策導向的輔助,加上爲了順利扶植自主品牌業者,合資車廠的引進與成立,以作爲突破關鍵技術爲目的,對於長期與國際品牌合作的臺灣汽車零組件業者,佔有天時地利人和,包括廣華KY、江申、宇隆、英利KY、江興鍛、胡連、皇田等公司,搭上過去幾年的中國車市崛起及國際大廠的供應鏈策略轉變,營運也都跟着起飛。
此外,消費的另一環則是放眼於民生必需上面,橫跨了食衣住行育樂各大領域,來自於十三億人口的吸引力,臺商在品質、管理和品牌的優勢,尤其是憑藉着臺灣成熟的產業模式,以及文化與語言的關聯性高,相較於歐美業者的隔閡,成爲能夠站穩市場的要素,也快速於當地佔有一席之地,無論是統一集團的統一中控、康師傅等傳統食品廠,抑或是跟隨成長包材相關的大華、宏全。
調整結構走出三大方向
同時,在基本消費滿足到一個階段之後,外來潮流的渲染,加上年輕族羣接手成爲消費主力,連鎖通路美食KY、王品、統一超、大洋KY、與西式餐飲概念的德麥、新麥則成了中概的另一主流。
當然,中國市場的果實確實豐碩,不過面對當地業者快速的複製能力,同質性產品不斷冒出頭,臺廠能夠持續吃到甜頭純屬不易,加上成本、政策讓利程度縮減,且在過去重量不重質的模式已不再適用,若無法及時調整自己的步伐找出應對方針,後進者來勢洶洶的情形不斷髮生。
因此,面對大環境的改變,可以發現的是業者對於投入中國的資源亦步亦趨,觀察上市櫃公司投資中國金額已經呈現連續兩年衰退,但是令人玩味的是即使投資減少之下,去年轉投資中國的收益卻逆勢成長三九.八%,是否意味着在經歷多年調整之後,臺廠已經找到新的模式續戰沙場,其中老字號的中概股調整就值得留意。
此外,有人續留就有人退出,嶽豐、好樂迪以至於今年的青鋼、安瑞KY,處分中國事業之後降低虧損迴歸既有本業。
另一方面,臺商縱橫的經驗和人脈網絡,對於外資企業想要耕耘中國將具備合作的誘因,其中龍巖與歐力士、鮮活KY與美日商的結盟,能否帶來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則是中長期可以關注的亮點。
當然,除了完全競爭的產業之外,能夠取得特有執照禮遇的公司,則是有機會在半寡佔市場開拓相對順利,而其中又以裕融所經營的汽車金融事業表現最爲亮眼,在業務目標量有望提前達陣,並已經順利在第一季由虧轉盈,放眼單一車廠銷售就是臺灣承作件數的數倍,未來則還有二手車市場的商機,將可做爲新崛起中概股的代表。
※全文及圖表請見《先探投資週刊1938期》有更多精彩當期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