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探/被遺忘的新中概股

中國世界工廠轉型市場,啓動企業經營從過去的量化走向質化路線,這股趨勢同樣推動着臺灣概類股的營運調整,各種精進、結盟或退出,進一步打造出新的生態鏈。

文/吳冠徹

對於地狹人稠的臺灣來說,朝向海外市場發展爲無法停止的動作,從早期的西進以至於近期的南進政策,無非都是爲了替臺廠尋找能夠發揮長才舞臺,就像遊牧民族水草而居一般。如今,中國市場經歷十餘年的發展,內部結構早出現極大的變化,過去遍地黃金的情況不再,短視近利的作法容易淹沒在時代的洪流敏感度高的優先佈局轉型,後知後覺的則壯士斷腕殺出,也讓中概族羣經歷一輪洗牌,呈現出不同過往的結構。

中國近十餘年的經濟發展可以二○○八年金融海嘯作爲分水嶺,二○○○年十五計劃起點,以工業化作爲主軸,包括完善的基礎建設、建立市場機制、經濟保持較快發展等政策,加上○一年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開始了與全球各國的貿易往來接軌,透過擁有廣大人口紅利的優勢作爲基礎,重工業、製造業的崛起,Made in China產品快速滲透海外,世界工廠的美名不脛而走。

概股一棒接一棒

在這個階段,官方積極推升國內經濟成長率,基礎建設的造橋鋪路,生產需求的蓋廠設線,帶動中國GDP成長率從八~九,一路走揚突破十以上,並推升了原物料水泥、鋼鐵出現顯著成長。臺泥、亞泥或是中鋼等類股作爲這個時期的代表,大致上是臺股最早期中概股的模樣,市場規模爲臺灣內需數倍以上的想像空間,替當時的股價展翅翱翔注入了滿滿的生命力

而這一波衝刺重工業的結構到了○七年走到最高鋒,當年中國GDP成長十四.一六%,寫下近十年新高,隔年金融海嘯衝擊全球經濟,唯在中國官方推出四兆人民幣的刺激計劃挹注,GDP成長率大致持穩還能夠維持在九%以上。然而從這個時候中國的市場結構開始出現了不小的變化,全球經濟的復甦疲弱,過度擴充的原物料產能包袱隱憂則在之後慢慢浮現。

龐大內需給予想像力

所幸來自於人民人均所得的逐年墊高,且GDP結構從開發中朝向已開發國家的演進,消費成爲了市場下一個關愛的焦點,自此中概股的棒子交給了以內需爲導向的族羣。而對於一個國家是否可以成爲強權,有兩大工業不可或缺,其一爲航太產業,另一方面則爲汽車產業,對於擁有龐大潛在駕駛人的中國來說,發展汽車業成爲優先的選擇。

因此,政策導向的輔助,加上爲了順利扶植自主品牌業者合資車廠的引進與成立,以作爲突破關鍵技術爲目的,對於長期與國際品牌合作的臺灣汽車零組件業者,佔有天時地利人和,包括廣華KY、江申宇隆英利KY、江興鍛、胡連皇田等公司,搭上過去幾年的中國車市崛起及國際大廠供應鏈策略轉變,營運也都跟着起飛。(全文未完)

全文及圖表請見《先探投資週刊1938期》便利商店及各大書店均有販售或上http://weekly.invest.com.tw有更多精彩當期內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