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毛鋪·和文化》沙龍落地長沙,暢談中華文化之"和而不同"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這首《滄浪歌》,已被視爲中國傳統文化君子的一種處事哲學。而唱着這首《滄浪歌》的 “漁父”,在沅江邊上遇到了“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

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的處事哲學,與“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堅毅不拔,在湖湘地上彰顯了中華文化的“和而不同”。

10月23日,本站新聞攜手毛鋪共同打造的《毛鋪·和文化》沙龍首站落地長沙,當代著名學者哲學家周國平於本期沙龍上深入剖析了中華傳統“和”文化背後的哲思

“和”的哲學

在本期《毛鋪·和文化》沙龍上,周國平對湖南大加讚賞,湖南人文薈萃、羣星燦爛,尤其近代冠絕於世,從蔡倫、周敦頤、張南軒,到王船山曾國藩、左宗棠,再到黃興等,終不負嶽麓書院所書“惟楚有才,於斯爲盛”。

這種興盛在周國平看來,源於天生萬物、人是萬物之靈,而人的靈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是大自然靈氣的凝聚,人和自然萬物保持密切的聯繫,那凝聚的靈氣纔不會枯竭。

因而,在中國哲學裡有一個基本理念,叫“天人合一”;周國平認爲,人有兩個身份,一個是自然之子,另一個是萬物之靈;道家強調前者儒家強調後者,人與自然的和諧,道家是主要的思想資源,人與人的和諧,儒家是主要的思想資源。

周國平認爲,哲學是分身術,把精神的自我從肉體的自我中分離出來,立足於精神的自我,與那個肉體的自我拉開距離,給它以指導,這就是與“己”的“和”。

和而不同的中華“和”文化

在《毛鋪·和文化》沙龍長沙站上,周國平還與當代作家何立偉勁牌公司銷售部總經理田立剛共論“和而不同的中華‘和’文化”。

“和”,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深深地鐫刻於儒家、道家等文化之中。在道家中老子提出“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爲和”,認爲道蘊涵着陰陽兩個相反方面,萬物都包含着陰陽,陰陽相互作用而構成和。

在儒家,“和”也同樣是核心所在。《中庸》中說:“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他們認爲,“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

更進一步,“和”還被引入了人際關係的思考中,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意,就是在尊重個體觀念獨立性之下,追求內在的和諧統一,探索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之道。

和而不同,與“己”和,與人和,與自然和。

《毛鋪·和文化錄》是由本站新聞和毛鋪酒聯合打造的中國和文化IP。

對於任何一個國家民族來說,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是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靈魂,是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和文化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結晶

多年來,本站新聞一直秉持“有態度”的新聞專業主義原則理想,爲用戶提供多角度、有深度、有溫度資訊內容

鑑於此,本站新聞聯合毛鋪酒推出《毛鋪·和文化錄》,希望能廣泛普及中國和文化,爲中華傳統復興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