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兩岸交流 樂趣無窮

兩岸交流碰撞出許多有趣的故事。圖爲北京大學。(本報系資料照片)

成長的過程中,偶爾會接觸一些來自大陸各地的人們,不論是赴陸學習的階段,還是陸生來臺交換,抑或是在外地和他們相遇,都能碰撞出許多有趣的故事,近15億的人口,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今天就來分享那些我曾經經歷過的有趣故事吧!

還記得大學的時候,我們學校有提供那種四人一間的學生宿舍,每個人都會分配到一張上下層牀位,下層是可以讀書學習的桌位,而上層則是可以睡覺休息的牀鋪大家幾個室友常會邀一起打遊戲、一起虛度光陰、一起耍廢、一起做個只會呼吸的肥肉、一起喝着快樂水,當快樂肥宅日子還是很快活的。

就在一次大家玩得盡興的時候,忽然高雄來了個5級有感地震九樓的宿舍晃起來還是很high的,這下游戲不只有立體環繞音效外,還增加多情境深度體感震撼。就在大家打得興奮之時,隔壁牀位的陸生同學一個走位、一個健步,全身赤裸只穿一條內褲的他,使用武林失傳已久的絕學——乾坤大挪移,瞬間從他上層的牀鋪,跳個斜對角出現在我們幾個下層打遊戲的同學桌位面前,地震、地震!我們要不要跑?看來5級的震撼感就足以讓他緊張得如此「草」容失色,似乎不去傳統廟宇收驚拜拜幾回,飛走的三魂七魄估計難以招回,晚上還要做個噩夢幾回。

但是臺灣原本就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加上受到歐亞大陸板塊菲律賓海板塊及太平洋海板塊互相擠壓的影響,導致我們從小就跟地震爲伍,最熟悉的天災裡面,颱風和地震肯定排得上號,一年到頭不給他蹦迪、進pub high個幾下,好像很對不起自己身在臺灣一樣、非常地不真實,所以這次的地震對我們來說簡直小菜一碟。但是我們的槍戰排位爭奪賽也因爲這個陸生朋友的神支援而走到遊戲的盡頭,事後我們也跟他開玩笑地說:在臺灣發生地震根本不用跑,因爲大一點的規模你也跑不了,小一點的規模你也不用跑,大家該吃吃、該喝喝,繼續手頭活就好,而這件事情也讓我至今回味無窮。

後來攻讀碩士的時候,我決定赴陸求學,感受一下內地知識的風和第一學府的文藝殿堂,當然,在學過程也鬧出不少笑話、捅出不少簍子,從此十分同理那位內褲同學的心境,就來分享幾個真實發生的案例吧!

在臺灣和大陸有很多用語是不一樣的,比如:奇異果與獼猴桃、櫻桃與車釐子、地瓜與紅薯、警察與公安、優格與酸奶、洗面乳洗面奶軟體與軟件、晶片與芯片、行政樓與寫字樓、沐浴乳沐浴露、可樂與快樂水、捷運與地鐵、行動充與充電寶、插座插排與插線板等,而這些不同的用字遣詞也會鬧出不一樣的笑話。

我發現大陸朋友總喜歡叫我「小夥」或是「精神小夥」,於是我覺得「小夥」這詞,估計是朋友間比較親暱的稱謂,用在比較熟稔的朋友和夥伴身上,在一次需要找人共事的工作項目上,我找了一個挺有責任感的小姑娘幫忙,大家忙了2-3個鐘頭才把工作完成,謝啦!辛苦你了,小夥。這句話就這樣隨口而出,那位小姑娘下意識地看我一眼,老實說,我還真沒有意識出來,後來聽另外一個朋友向我轉述後,我才知道原來「小夥」只能用在男生身上。

我發現大陸人喜歡把手提電腦筆記本稱呼,而且幾乎沒有人會說手提電腦、筆電這類用語,所以在一開始實習的時候,別人因爲沒有電腦權限或是爲圖方便跟我借筆記本時,我總反應不過來,甚至一開始還直接跑去拿自己的紙質筆記本給人家,以爲人家需要我的會議記錄或是工作筆記之類的,結果遞到人家手上時,還會讓人一臉問號,幸好現在已經比較適應筆記本這樣的叫法了。

在臺灣,花生臺語土豆,是那種乾旱地在種的作物,剝開殼皮吃果仁黑金剛花生搭上一壺阿里山茶,般配絕了!金門一帶的花生糖特別有名,和高粱酒、菜刀齊名,貴爲金門三寶,是觀光客來返必帶的伴手禮之一,但土豆這詞平常卻很少見,因爲臺語和閩南語基本相仿,都是沒有文字表徵的一種口語,所以土豆比較像是大家說話會用到的聲音,在寫字上,大家還是以花生稱之。第一次來大陸山西刀削麪館吃飯,琳琅滿目的菜單頓時不知道該點什麼,「土豆絲拌麪」這詞看起來很熟悉呀!應該是把花生切成絲然後拌麪吧!就是這麼回事我告訴自己。然而,此土豆非彼土豆,土豆在這裡是馬鈴薯的意思,真是有意思。

文字是沒有溫度的,他沒有情感的依靠,所以往往需要自己揣摩別人的心思,才能瞭解他想表達的意思,有次在幫學長清點準備出貨的商品,學長傳來個微信:別混了,還有事要做。這句話一傳來,我立馬惱火起來,我認真幹好自己的活,哪裡混了?於是我傳了一堆大道理給學長,什麼雞湯文、勸世文、什麼經典語錄、靜思語錄,只要能夠證明自己是對的,我義不容辭的挑選出來糾正他,後來才知道會錯意了,原來學長的別混了,是別把出貨的品項搞混,否則之後大家還有事情等着收拾的意思,而我以爲的混,是臺灣表示混水摸魚的意思,表示工作不上進的意思,好吧!我尷尬地硬着頭皮道歉去。而這些糗事也都是生活上的一小部分而已,但是卻也讓我的生活更有色彩與樂趣,我才知道原來交流是多麼重要的事情。

對我而言,大陸實在是個有趣又可愛的地方,臺灣人喜歡用「嗯」來表示對人的答覆,而大陸則偏好用「誒」,當有人跟我說「謝謝」或「對不起」時,以前的我會用「不會」和「沒關係」來回應,但是現在的我卻把「不會」發揮的淋漓盡致,甚至時不時就帶上兒化音或在句子的最後加上一個「唄」,不但改變說話的口吻外,連以前的慣用語或是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用上的詞,全部都在生活上發酵。碰瓷、中(腫)不中(腫)這類用語我竟然開始使用起來,臺灣人習慣用的「討厭」,我還可以舉一反三,來個「小樣」、「損傘」、「損出」錯綜以抽換詞面。在臺灣沒人在叫「小姐姐」,但是叫「小姐」卻十分正常,這是一種禮貌性的稱謂;在大陸你可以叫「小姐姐」,也是一種對年輕女孩的讚美,但是你敢叫「小姐」,估計就是皮癢找打的份了。

生活就是一種交流,交流可以分享彼此的人生,我喜歡兩岸間這樣的不一樣,也喜歡兩岸間彼此的一樣,希望往後的日子有更多的朋友能夠在兩岸交流、能夠自己用心感受其中的樂趣,也祝福各位在異地交流的朋友們,不要因爲不懂而不敢,做中學、學中做,就是因爲你不懂,纔有犯錯的本錢,希望我們都能更加了解彼此。(黃悅軒/北京大學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