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泳霖》中美臺求穩可期 求同不易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美國新任總統拜登入主白宮首日,美臺三方就已經第一輪交手大陸外交部端出「制裁清單」,直指蓬佩奧博明川普任內美方友臺高層,國臺辦亦緊跟抨擊美臺政治互動;臺灣駐美代表蕭美琴打破外界看衰之聲,順利出席拜登就職典禮;而美方新任國安會發言人則首度發聲,批駁北京制裁「無效和消極」。

從一口氣推翻川普17項行政命令的舉動可看出,拜登執政的起手式看似「聚焦內政」,實際上更具有對外宣示美國內外政策重回「巧實力路線意味二戰以來美國憑藉其硬實力的強大後盾,加上意識型態、文化輸出方面的軟實力優勢,兩者完美結合、嫺熟操作,一直是歷任總統的執政「法寶」,故約瑟夫‧奈伊將其概括爲「巧實力」概念。

但4年前川普以「反建制」訴求勝選後,先是裹挾右翼民粹給「美式自由民主」一記亂拳,再高舉單邊主義全球化大刀,砍掉美國作爲「自由世界領袖」的招牌。這種風格延續到美中關係,川普對北京先禮後兵,經歷短暫「蜜月期」後立即端出「極限施壓」策略,最終把美中關係帶往經貿脫鉤、政治敵對歧途,中方領導人亦把川普形容爲一頭蠻牛

拜登上臺後,顯然要徹底糾正「蠻牛外交」對美國自身的傷害。重返世界衛生組織和《巴黎氣候協定》,就是重樹美國「世界領袖」地位,儘快恢復傳統軟實力;而取消對內部少數族裔歧視性政策,則是爲了穩定國內人心,以便美國社會共同抗擊疫情、復甦經濟,進而恢復硬實力。可見,拜登若要重新走回「巧實力」路線,前提是要讓美國的軟、硬實力盡速恢復,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因此,在「休養生息、恢復實力」的最緊迫任務面前,拜登的亞太政策必然不會樂意、也不會蓄意製造各方的緊張對立。在上述邏輯下,重新解讀布林肯、坎貝爾上任前就中美、美臺和兩岸三組關係的發言,就能清楚看出兩個重要訊號

第一,美中關係會回到相互尊重的基礎,即便「競爭大於合作」的基調已成爲美國跨越朝野共識,但拜登政府絕對不會像蓬佩奧、博明那樣,採取以否定中共執政地位爲前提的攻擊性對華政策。換言之,拜登時代的美中競爭,也是在相互尊重基礎上的軟、硬實力競爭,美方也會尋求一種非零和、有合作的美中競爭關係。

第二,美國的臺海政策將會回到「和而不統、分而不獨」的路線,但在具體執行上面臨的困難和風險將遠遠超過預期。蕭美琴獲邀觀禮、布林肯重申對臺承諾,這意味着拜登政府不存在「棄臺」想法,臺灣維持既有政治體制、國際參與的訴求,同樣會得到美方正面迴應。

問題在於,2019年初以來,大陸對臺「新時代統一路線」登上歷史舞臺,而民進黨透過5年的執政也在臺灣社會種下了「反中」政治氛圍。北京可以短期內「不武統」,但中長期「必統」目標絕無可能修正或放鬆。同樣,民進黨短期內可重申「維持現狀」,但漸進「去中、臺獨」亦無可能改弦更張。而紅綠意識型態的南轅北轍,和美國的臺海政策其實是存在深層次矛盾的。

拜登時代,中美臺三角關係可望「穩字開局」,但三方要找到共同交集仍不容易!

(作者爲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