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北多市重燃大學夢 學院爲何愛更名爲大學?
江蘇13所“985”、“211”高校,有12所坐落於長江南岸,蘇中、蘇北地區僅有一所,即坐落於徐州的教育部直屬高校中國礦業大學。不僅如此,蘇北地區,除徐州之外的鹽城、淮安、連雲港和宿遷四市,“大學”數量仍然爲零。
但這一局面或將得到改變。
澎湃新聞注意到,2月15日,連雲港市長方偉調研淮海工學院,聽取了該校申報更名江蘇海洋大學工作準備情況。他說,申報更名工作已進入關鍵時期、衝刺階段,要進一步提升緊迫感和危機感,確保更名如期實現。
此外,在今年1月進行的江蘇省“兩會”上,有政協特邀委員建議以淮陰工學院和淮陰師範學院爲基礎,整合全省資源,在淮安建設“江蘇交通大學”,提振蘇北。
加上2018年1月,江蘇省委、省政府在有關支持徐州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意見中,明確提出支持徐州工程學院創建區域性應用型大學(徐州大學)。
這也意味着,未來數年,蘇北的“大學”數量或將得到進一步提升。但正如淮海工學院申報更名江蘇海洋大學工作開展已持續數年,更名工作並非朝夕之事。
業內人士也指出,儘管由“學院”更名爲“大學”會顯著增加學校的吸引力和獲取資源的能力,但更名的背後還要主抓內涵建設,而這也是更名的初衷。
海洋大學:沿海大省江蘇缺這個“標配”
新年首個工作周的2月15日下午,連雲港市長方偉調研淮海工學院。據連雲港市政府網站披露,方偉詳細聽取了申請更名工作準備情況。
他說,建設發展江蘇海洋大學是連雲港市委市政府的重點工作,要在全院營造濃厚的學術氣息、活潑的學習環境及“強烈的更名願望”,引導全體師生積極參與到更名工作中來。
方偉提出,要按照驗收時間節點,倒排工期、梳理標準,確保各項指標達到或超過規定標準,圓滿完成江蘇海洋大學申報更名驗收。
更名是目標,也是契機。方偉還提出,要瞄準建設全國一流海洋大學的目標,加強海洋特色學科設置,加大海洋專業科研力量。
同時,要提早謀劃建設海洋教學平臺、研發平臺、海上基地,爲市委、市政府科學決策提出合理化意見建議。
澎湃新聞從淮海工學院權威人士獲悉,年前,江蘇省教育廳派出的專家組已經對學校進行了現場考察,並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學校也進行了整改。預計在2月底,學校所提交的申報材料將會被提交至教育部。此後,教育部將在進行資格審查過後,派出專家組到學校考察。
坐落於連雲港的淮海工學院創建江蘇海洋大學由來已久。澎湃新聞注意到,早在2007年,“加快在淮海工學院的基礎上建設江蘇海洋大學的步伐”,就已被寫進《江蘇省“十一五”海洋經濟發展專項規劃》。作爲老牌海港城、“一帶一路”交匯點城市,連雲港發展江蘇海洋大學可謂“名正言順”。
事實上,若橫向比較,江蘇海洋高等教育和其沿海大省地位並不匹配。
在中國的海岸線上,廣東有位於湛江市的廣東海洋大學,浙江在2016年迎來了浙江海洋大學,山東青島更是坐擁中國海洋大學,而遼寧也有大連海洋大學,江蘇則缺位。
“淮安大學”出師未捷,“江蘇交通大學”跟上?
海港城市連雲港夢想“江蘇海洋大學”,作爲運河城市、蘇北交通樞紐城市的淮安,是否有望創建“江蘇交通大學”?
據淮陰工學院新聞網,今年1月舉行的江蘇省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上,特邀委員、捷克通用航空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陸漢斌提出,以淮陰工學院、淮陰師範學院爲基礎,整合全省交通類院校優質教育資源,在淮安建設江蘇交通大學。該建議也得到了出席會議的江蘇省政協委員、淮陰工學院黨委書記趙炳起的響應。
建議認爲,扶貧必扶智,蘇北振興必須要有一流大學的引領,但一直以來江蘇高等教育資源分佈極不均衡,蘇北高端教育資源稀缺。
建議認爲,當前,專業性的交通大學缺位嚴重,與江蘇的經濟地位、交通地位不相適,而蘇北城市淮安具備建設交通大學的歷史底蘊和現實基礎。
陸漢斌建議,以淮陰工學院、淮陰師範學院爲基礎建設江蘇交通大學,整合全省資源,打造人才核心戰略,實現江蘇智力資源要素的均衡優化配置。
目前,淮安官方尚未在公開場合對有關“江蘇交通大學”的建議作出反應或表態。
2015年9月,淮陰工學院和淮陰師範學院擬合併爲“淮安大學”,進入了教育部的考察名單。但在次年1月,教育部擬批准設置高等學校的公示中,並沒有出現“淮安大學”。而與“淮安大學”同期申報的徐州醫學院和蘇州科技學院則順利通關,分別更名爲徐州醫科大學和蘇州科技大學。
“大學”再多也不嫌多,更名衝動何來?
江蘇長江以北的城市中,高等教育資源相對充沛的是徐州。除了部屬高校中國礦業大學,徐州還擁有江蘇師範大學,以及徐州醫科大學。
但徐州並沒有停下追求“大學”的腳步。2018年10月,徐州工程學院召開幹部大會,江蘇省委組織部副部長周爲號在大會上表示,省委、省政府在有關支持徐州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意見中,明確提出支持徐州工程學院創建區域性應用大學(徐州大學),這爲學校向更高層次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
徐州市委書記周鐵根表示,要加快建設具有引領示範作用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徐州大學,服務地方發展,全面融入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建設。
和連雲港和淮安相比,徐州在已擁有多所專業性大學的條件下爭創“徐州大學”,除了培養應用型人才服務地方發展,還是彰顯其區域中心城市地位的一步棋。
澎湃新聞注意到,目前,在淮海經濟區核心區的十座城市中,以地名直接命名的“大學”只有臨沂大學。
各地爲何擠破頭,試圖將“學院”更名爲“大學”?蘇北某高校主要領導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學院”和“大學”還是有差別的。更名爲“大學”,意味着獲得資源的能力會變強,無論在學科設置、師資招聘,還是學術研究方面都會獲得更廣闊的空間,而且對生源和家長的吸引力也會更大。
該人士表示,更名並不簡單,除了要經過複雜的考覈程序,學校本身的綜合實力也要發展到一定階段才行。
因此,在更名的同時,最重要的還是注重學校的內涵建設。該人士認爲,“更名”既是目的,也是學校提質升級的重要契機和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