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年展論壇/雙年展怎麼做 才能公有化?

圖、文/非池藝術

雙年展相關行政與運作知識的檔案化與公有化程度不足,以及對年輕策展培育機制的忽視,是北美館雙年展辦公室受到諸多批評的原因之一,視覺藝術聯盟在這個脈絡下,延伸出第三場論壇主題,「雙年展知識的公有化與策展人的培育計劃」,並與鳳甲美術館館長翁淑英、獨立策展人兼藝評人胡永芬高美管管謝佩霓、藝術家陳浚豪以及北美館館長黃海鳴,一同討論雙年展的策展人才培育等論題

針對「知識的公有化」議題,翁淑英以鳳甲美術館的實務經驗作爲參考,經由展覽資料備份、傳承、再利用、推廣等一連串的永續性規劃,達到資源全民共享,並真正做到美術館應該善盡的教育性意義;藝術家陳浚豪表示私人的家業可以傳承給後代,但是公部門資源分配利用,還是必須迴歸國有、公開的機制,並提出「公開、透明、制度化」爲公有化下了註解。

藝評人胡永芬認爲龐大的資源不能握在少數人手中,期望消化稀釋權力集中的狀態,她提到:「這十年來知識、資源、資訊私有化的結果,使得在這樣環境下成長的策展人沒有機會接觸資源,更沒有機會被培養」,因此勢必要將私有化打開,進入較開放的公共執行機制。而應如何實踐、操作公有化,她提出建立「工作手冊」的概念,更進一步說明工作手冊非僅是工作記錄而已,應是分析、反省階段性檢討及建議,能公開爲任何人取用,並作爲學習範本學校教科書

「無論國內外,藝術資源都是有限的,關鍵是如何在彈性變動、與時俱進的調整下,不斷地重新作有效的分配」,謝佩霓以公部門的角度論述知識的公有化,提出「建立機制」、「文獻庫的建置」及「國家級的常設性組織」三個面向作爲執行方案。

而「策展人的培育計劃」議題部份,翁淑英觀察時下展覽多爲熟悉面孔資深策展人,而少有資淺策展人的機會,因此也少見活潑年輕化的策展主題;藝評人胡永芬則指出,無論是在學校的策評課、或是鳳甲美術館與國藝會合作的策展人培力計劃、高美館策展人計劃及論壇以及民間各式各樣短程課程,訓練,均陸續地在開展,然而年輕一代策展人的能見度仍低的原因,在於整體大環境所提供具體且實際的資源非常少,使他們能實踐的「機會」太少。

由於策展跟着國際潮流,使得策展成爲顯學,而發展卻走向極致但卻單一化的標準:什麼展覽都經過策展,都需要策展人。事實上,展覽的模式分爲多種:藝術家對本身藝術作品的規劃、論述;藝術家們基於共同理念情感需求所產生的展覽,及由策展人執行策劃展覽。前兩者的方式於近年來逐漸消失,然而是否所有展覽都需要策展人,值得迴歸至原點思考。

北美館黃海鳴館長因應這兩個議題做出迴應。他提出微型策展的發展概念,認爲策展可以重新改變模式,不專以大論述作爲策展的方式,而是在享有同樣的資源下,由數個微型策展各自開展其開放性議題,形成新時代的展覽。如此一來,便能釋放多個策展的機會,亦讓更多的策展人實踐展覽規劃及交流對話

在黃海鳴擔任北美館館長的這段期間,他清楚明白策展的工作系ㄧ複雜交織作業體系,然而建立知識公有化的機制更是刻不容緩,並於論壇中承諾工作手冊的執行,將以館內維基百科的方法進行,應可於半年內提出初步架構,之後再進行檢討改進的接續規劃。

一個展覽所能產生的影響不只在展覽的過程中,而是能擴及並蔓延至往後形成更多的討論與省思。如藝術家陳浚豪所論述:「衝突,未必是負面的溝通,它只是比較情緒性、有肢體語言的行爲,甚至可以說是接近表演藝術的一種溝通方式,因此,衝突是需要的,特別在資訊發展的社會下,透過多元管道達到藝術的宣傳及溝通。此次因雙年展所產生的對立事件,轉個心態去思考,也可視爲一種躍進。」

更多內容請看http://artemperor.tw/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