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大考下的從容與壓力

“車在前面那個路口又壞掉啦!”快遞員趙毅化名)拎着一個大塑料箱子走向網點,約一刻鐘後,他換了一輛新車再次出發,車籃子裡放了一個包裹,車踏板上壘了一個紙箱和兩個編織袋,車後座上還綁了七個紙箱子。

11月7日,今年第一波“雙11”接近尾聲,但趙毅所在的快遞網點所需運送的快件量仍是平時的兩倍。

分流只是拉長了戰線。”網點的老闆錢爾(化名)稱:“往年‘雙11’大家都心照不宣,從12號開始,熬過一個星期,再長一點就挺過10天,但今年‘雙11’從1號就開始,前期不知道到底會有多少增量人員沒有及時到位,感覺有點措手不及。”

據悉,今年“雙11”與往年最大的不同在於,今年分了兩波售賣期,第一波從11月1日至3日,11月11日爲第二波,但多位快遞從業者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並不覺得今年“雙11”分兩波起到分攤壓力效果。錢爾負責的網點從11月2日開始便進入高峰期,當天件量超過了8000件,比平時翻了一番,3日9000多,4日和5日日均1萬多,隨後開始回落。

不過,隨着快遞行業鏈路管控逐步發展成熟,快遞網點的抗風險能力也在年年提升。錢爾坦言,今年第一波業務量超過了預期,不少網點都出現了積壓情況,但好在公司應急預案,並沒有出現爆倉的情況。

通過採訪多個不同崗位的快遞行業人員,記者發現,自動化讓快遞分揀效率提升,快遞公司轉運中心的產能提升,在科技力量賦能下,快遞人面對爆倉風險的確是更從容了,但每年都在增長的業務量導致他們身上揹負的壓力並沒有減小。

從2010年“雙11”期間的1000萬件到2019年“雙11”的23.09億件,十年間,“雙11”期間的全國快遞量增長超200倍。申通快遞上海轉運中心經理汪秋貴稱,每一年高峰期的量,到了下一年可能就是常態化的量。據國家郵政局預測,今年“雙11”期間,全國日均快遞業務量預計將達到4.9億件,約是日常業務量的2倍。

爲應對“雙11”的特殊情況,租場地、招臨時工必不可少。錢爾負責的網點平時有30多個人,近期擴到50多人,即便如此,爲了把每天的快件清空,派送員們往往要工作到凌晨一兩點。“我這個網點每天進來的快件當天一定要清空,不然第二天快件塞不進去。”錢爾表示。

但能招到足夠的臨時工已是幸運。另一家通達系網點老闆孫山(化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坦承一直人手不夠,他從10月份就在爲“雙11”招人,直到現在也沒有招到。

招人難與今年激烈的價格戰和市場爭奪戰有關。就從近期數據來看,今年9月,四家公司快遞產品的單票收入雖然環比8月有所增長,但同比來看,均出現了不小程度的下滑。

“價格戰打的越厲害,受傷害的肯定是末端。”錢爾稱,總部降派費,網點若想不虧錢,只能把快遞員的工資往下降。孫山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發市內快遞,一件快遞除去面單費、發貨費、派件費用,網點能賺到一塊錢已經是不錯了,如果工資不高,沒有人願意來幹,但提高派送費,網點則不賺錢。

而對快遞公司總部來說,不加入這場競爭,則意味着被淘汰。在2019年,很多二三線快遞公司紛紛倒下,全峰快遞、國通快遞、如風達快遞等陸續離場;2020年,前有順豐成功拿下一定的市場份額,後有極兔速遞、京東衆郵來勢洶洶,壓價競爭愈演愈烈。

“價格戰打到這個份上,不再鉚鉚勁就被邊緣化了,被淘汰了,被吃掉了。”錢爾直言:“你不努力,市場份額一旦開始萎縮,就離死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