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廠商進入健康領域是推IoT產品的噱頭嗎?

2015年,蘋果將首款智能手錶產品推進市場,由此打開了電子領域新品類的大門。但正如新技術或新產品推出需要市場接受週期一樣,人們在進入後4G時代後,與電子世界之間的聯繫才愈發緊密,纔有瞭如今繁榮的可穿戴產品浪潮。

客觀來說,可穿戴類產品被定義爲5G時代多終端的入口之一,搶佔更豐富的入口是各大手機廠商們策略上的必然選擇;但與此同時,市面上的大部分可穿戴類產品同質化嚴重、實際用途有限,最終的結果就是淪爲閒置產品。

關鍵突破口在於更專業化。隨着整個社會消費理念的發展,實時對健康狀況的檢測逐漸成爲剛需。但這些場景又過於精細化,並不是單純依賴醫療機構就可以解決的,可穿戴類產品因其使用特性,成爲可供考量的選擇之一。

不少廠商已經在踐行。典型如2020年,OPPO發佈了國內首款獲得NMPA(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認證的ECG(心電圖)手錶以及健康平臺,對於整個行業來說,這種專業化的演進還只是一個開始。

硬件廠商能如何將能力專業化和精細化十分重要,與此同時,構建自身健康相關的硬件能力,並擁抱豐富的健康軟件生態也尤爲重要。

那麼在“健康”賽道這一確定性的長期價值面前,大廠們準備好了嗎?

爲什麼健康是關鍵一步?

作爲智能手錶的先行者,蘋果在不斷推陳出新的同時,早就開始爲產品系列增加“健康”屬性。

如今是OPPO健康實驗室負責人的曾子敬,就曾領導Apple Watch傳感器的產品設計和研發工作,管理健康/健身產品開發和製造的研發和工程團隊。

迴歸國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有感於國內可穿戴市場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對此,OPPO CEO陳明永對他的表態是:“健康是可以作爲一生的事業。”

這讓他有了足夠的底氣。在曾子敬看來,OPPO健康的理念是改變生活方式,提倡預防型醫療(生活方式醫學),也就是在生活方式中進行主動的健康管理,希望藉此加大對慢性病的前置預防。

所謂生活方式醫學,是指一個人的姿勢和體態,正確的呼吸方式、良好的三餐飲食結構和習慣、正確的睡眠習慣,運動習慣等。

良好的生活方式醫學,可以將心血管疾病的併發率降低80%以上,糖尿病的發病率降低90%以上;通過生活方式干預,可有效逆轉高血壓早期,使收縮壓與舒張壓達到明顯降低;通過生活方式醫學,多達40-60%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

“實際上預防型醫療的概念已經提出超過20年時間。但是各大高科技公司進入穿戴領域之後,我認爲目前還沒有達到預防型醫療,絕大多數還是在反應型醫療的路徑上。”他如此指出。

重視預防型治療有其必要性。統計顯示,2020年我國大健康產業規模達到8萬億,預計2030年達到16萬億。受人口老齡化、居民患病比例增加等因素影響,健康將成爲重要產業。

尤其是在主流疾病中,慢性病帶來的傷害較大。據統計在我國,心腦血管疾病、癌症、呼吸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導致的死亡人數佔總死亡人數的比例接近9成。這也顯示出單純依靠醫院的治療服務,並不能完全滿足用戶的健康需求。

“但實際上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是可以早一點發現的。舉例來說,高血壓在人體內的出現,其實有漫長的演進過程。是一步一步從EC變化,到血管硬度變化,再到血壓上升,之後才引起不同的心血管疾病。”曾子敬表示,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知曉自身狀況在日常生活中的變化,並嘗試將其延緩。在此過程中,可穿戴產品可供賦予的能力空間巨大。

預防型醫療正當時

從歷史發展進程來看,如今也確實是藉助穿戴類產品推行健康技術應用落地的好時候。

曾子敬認爲,從行業內第一款產品發佈至今,這七年間帶來的最大裨益在於就技術下沉優化和應用理念的普及。

“實際上是在硬科技方面,尤其是傳感器能力在不斷優化。”他指出,傳感器本身有着較長髮展歷史,如今從專業領域被帶進消費電子領域,核心需要把原來點狀的健康數據,變成連續性地呈現,並走入人們日常生活中。“這是改變了人們對健康和健康數據的認知,有了這個基礎後,才能進一步改變人們的生活。用七年時間建立的認知,讓大家對於知曉自己目前身體狀況產生了很強意願。”曾子敬表示。

當然如今對於健康數據的檢測,某種程度上來看走到了一個瓶頸期。即通過可穿戴產品,消費者獲得了不少關於自身的數據,但假如遇到突發問題,手錶等產品並不能夠提供即時性的幫助或者反饋。

“消費者買了產品之後,我們希望不只是戴在身上就夠了,而是能夠通過交互提供一些反饋,然後讓消費者有一些(改善性質的)行動。但這實際上並不那麼容易。”曾子敬分析道,雖然目前可穿戴領域出現同質化競爭的事實,但這並不意味着在該領域的競爭進入發展瓶頸,而更多是技術層面還沒有取得進一步突破,比如目前行業深挖的領域多在心率數據,但對血氧等關鍵數據變化,卻無法提出明確的應對舉措。

對此,OPPO健康增加了一條健康數據驅動的閉環迴路,憑藉着長期持續的健康數據監測,爲用戶和醫生帶來長期連續的健康數據模型。並以此數據模型對用戶健康狀態進行評估,爲用戶提供專業的改善行爲反饋建議,行成反饋-調整的閉環,以達到從源頭預防、控制疾病的目的。

相對來說,OPPO在可穿戴領域進入時間較晚,但在專業性方面已經在逐步落地,且多款產品已經有了一定市場勢能積累。

除了前述行業首款ECG手錶之外,今年9月,OPPO第二代ECG手錶發佈;OPPO Watch2首發當天,僅開售1分鐘就刷新了前一年雙11全天銷售記錄,獲得天貓、京東銷量和銷售額四冠軍,Watch2的銷量已達到第一代4倍以上。

“OPPO雖然是健康尤其是消費電子健康領域的後入者,但提速很快。OPPO希望在三年內成爲行業重要的推動者和貢獻者。”曾子敬坦言,目前OPPO在連續血氧監測方面花了很大力氣不斷優化,並會持續在已有的工程技術基礎上,保持對前代產品的繼續優化。

OPPO健康的技術底色

不同於既往硬件產品簡單的參數調教,健康對於硬件大廠來說是一個全新的專業性命題,這將充分考驗手機廠商甚至在醫學工程專業領域的能力沉澱和積累。

曾子敬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並擁有匹茲堡大學心血管力學與血液動力學博士學位,具備專業背景,並在健康領域擁有15年的研究經驗。他還曾就職於Thoratec(後被Abbott收購),負責設計和開發基於支架和小型導管的急性心室輔助裝置(LVAD)的設計和開發。

據他介紹,OPPO健康實驗室團隊構成多元化,有來自谷歌、三星等國際頂尖高科技公司的博士;也有來自醫療器械公司的成員,對於人體生理學等方面有深入瞭解。

不過OPPO健康實驗室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組織,其與OPPO可穿戴產品開發團隊隸屬不同部門,因此前者並未被設置財務層面的KPI,這讓實驗室本身得以從更加工程師文化的層面思考和執行。

“我進入團隊以後,要求把健康APP一些內容進行了刪減。因爲健康領域是一個非常嚴肅、專業的領域。坦白地講,我不喜歡這種紛繁複雜,各種廣告、電商、互聯網醫院接入到APP裡。”他指出,目前APP中呈現給用戶的是最需要、也最準確的內容。這也是OPPO一貫秉承的本分文化,做不好就不會拿出來,做得準確、做得好纔會拿出來。

據介紹,健康實驗室將以60%以上的精力,爲OPPO的硬件和軟件來提供創新技術、打磨產品。

同時,健康實驗室還與諸多外部專業機構進行了聯手。據悉,OPPO相繼與北京大學醫學院和國家大數據健康研究中心合作推進聯合實驗室,與清華長庚醫院開展諸多醫療合作,與全球心血管權威阜外醫院等也有開展合作。

“合作的目的,最終是要把技術轉化到產品上,不論軟硬件,”曾子敬表示,如此才能觸達更多用戶,發掘並解決更多問題,同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OPPO積累的數據和經驗資源更多,才能夠進一步爲科研、醫院、大學等諸多機構提供支持,進而形成正向循環。

曾子敬介紹道,OPPO作爲一個軟硬服一體化的公司,歷史上已經具備硬創新優勢。相對來說,純軟件公司的健康產品很難藉助傳感器觸達用戶,但傳感器又是健康領域重要的橋樑,能夠把用戶數據收集並反饋到終端中,然後採用技術的方法給用戶反饋提醒。

但僅憑藉硬件產品也不夠,要開展預判和反饋,就需要有連續的數據手機,所以對於終端廠商來說,在算法、數據、架構等方面也需要具備能力。

基於此,OPPO健康實驗室特推出新的健康研究平臺OPPO Health Research Kit。據悉,這是OPPO針對健康行業從業者,提供了一套完整、閉環的健康數據採集、數據分析、服務觸達的工具套件,構建了包括健康IoT設備庫、健康行爲任務庫、問卷及專業量表庫在內的多種底層能力。

舉例來說,阜外醫院成立的健康生活醫學中心正是基於這些想法。此次,其與OPPO基於OPPO Health Research Kit共同開展了《高血壓防控研究》課題,把專業的日常生活方式干預措施,結合智能硬件以及移動應用,致力於控制已經診斷爲高血壓,或者處於血壓高值臨界狀態的人羣,完善生態圈的跨界合作。據悉,這已在Health Research App上線,研究驗證科學生活方式處方是否可以線上化,場景延伸化。

“穿戴的一個重要基石就是手機用戶。在健康領域,手錶是傳感器的集成地,最終還是需要手機作爲個人健康的計算中心。現在的趨勢是軟硬件能力越來越交叉,這也是OPPO這種公司進入這個領域很好的契機。”曾子敬如此分析。

OPPO健康實驗室在當前階段將聚焦睡眠、心血管、運動健康、遠程醫療等方向的深度探索和前沿技術研究。OPPO最終的目標,是要着眼健康領域5-10年的未來,通過對健康設備和健康數據的應用,真正的解決健康領域的若干核心問題。

曾子敬深覺,中國的健康管理事業還尚未達到發展高點,基於與創始人陳明永的一致理念,他承接下了公司加強健康技術力的戰略佈局,以構建公司核心業務能力之一的“生態能力”爲使命,促進OPPO健康生態閉環。

OPPO將通過預防型醫療路徑、硬科技硬創新和不斷擴容的健康生態佈局,爲更多用戶提供科技創新帶來的健康服務。這可能會讓他在OPPO一直待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