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中科院往事追憶/核武風雲在臺灣(十五)(朱偉嶽)

1999年,甚少曝光的核能發電用的鈾燃料元件。(本報系資料照片)

基於國際反核蕃衍條約,如國府不停止核武研製,美國必需停止對核一廠及核二廠核燃料(注十六)的供應。蔣經國面對此一情勢,祗有兩個選擇。一是不理美國的要脅,繼續發展核武。如美國不供應核一及核二廠濃縮鈾燃料,臺灣可以自力另建重水式核電廠,所需天然鈾可自國際市場購得。另一選擇就是接受美國意見,停止核武研究,以換取核一、核二廠的繼續興建與運轉。蔣經國經過仔細考量以後,決定暫停核武的腳步。

所以李文科長乃率同國際原子能總署的人員,由參謀總長宋長志上將陪同,到中山院面見唐君鉑院長,由唐氏下達命令,將「新新計劃」的鈽提煉先導工廠拆毀。同時在桃園計劃反應器四周,安裝操作監視器,使核研所人員,不能隨意換裝燃料棒。

蔣經國怎麼向中山院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交待呢?他要唐君鉑轉達,核研所的所有工作人員,一個都不變動,照常工作;其他各研究所也一樣,照樣工作。這就是蔣經國多次向國際宣稱:「中華民國有能力發展核武,但絕不生產核武」的真實背景。因爲技術的日新月異,製造核武原料之一濃縮鈾的更進一步方法也陸續出現,譬如離心機法、雷射同位素分離法等,核研所的科技專家,當然要繼續注意並涉獵,才能保證蔣經國「有能力發展核武」之說不是一句空話。

美國當然憂慮中山院所具備的科技潛能,1988年策動核研所副所長張憲義的潛逃,目的即在把核研所具備的發展核武能力亦予扼殺。事實上自蔣經國宣佈不生產核武以後,臺灣已沒有生產核武的打算。至於發展核武的能力,幾十年前就可以具備,以今日臺灣的科技水平,似乎不值得再討論這個問題了。今兩岸和平,已成不可擋趨勢,蔣經國宣佈臺灣不生產核武,似更凸顯蔣氏當年的睿智與遠見。歷史不能有假設,但臺灣的核武發展,確係以色列核武的山寨版,而且規模還大一倍左右(注十七)。國際間估計,以色列擁有的核彈,應在250枚左右。

假如臺灣的軍火庫中,也有250枚核彈,兩岸關係會成爲怎樣的局面?幸好,這假設沒有存在。應該感謝美國人的干預,還是感謝蔣經國的退讓?事後看來,蔣經國是可以且有能力堅持繼續發展核武的,他未作堅持,證明蔣經國和其老爸蔣介石一樣,行事不會太極端,亦即頗具中庸之道的精神,其可貴在此。今臺灣的核一廠、核二廠、核三廠,都在臺灣的經濟發展中扮演過舉足輕重的角色。因日本核災意外引發的廢核風潮,正風起雲涌,濔漫全球。或許臺灣整個核能發電,亦將隨着早年的核武腳步,隨風而逝。

我平遠縣鄉親,曾參與中山院之興建及工作者,計核能研究所有姚士龍(姚巨元先生長公子)、林念生(林錦敏先生長公子)、林彬(林昌緒先生公子),火箭研究所有林瑞慶(林其華先生女公子)、劉廉興(劉塾章先生公子)、電子研究所有姚士鳳(姚巨元先生次公子)、李蒼松(李運奎先生公子),筆者則曾在電子研究所、計劃處及天弓計劃工作。

注十六:

臺灣的核能1、2電廠,皆採用美國沸水式反應器,其所用燃料棒爲2~5%濃縮鈾,亦即其中U-235含量爲2~5%。而天然鈾中U-235的含量,約爲0.7%。鈾原子彈中U-235的含量則在99%以上。具有製造濃縮鈾的能力,往往是核子大國,故濃縮鈾燃料棒,非一般國家能夠提供或製造。

注十七:

以色列的核武研製基地在狄蒙娜(Dimona)沙漠中,據推估其使用之反應器爲重水式反應器,功率祗爲桃園計劃反應器的一半。該反應器繫於1958年4月由法國提供,1967年中東以阿第三次戰時,據聞以色列其時已擁有數枚核彈。1988年時狄蒙娜基地一工作人員穆迪爾‧範諾諾投書英國泰晤士報,揭露稱以色列已擁有核彈百枚。以國檢方乃將範諾諾起訴。現已2011年,推估以色列已儲備核彈數應在250枚以上。

(系列完)(本文於2011年6月9日臺北市(廣東省)平遠同鄉會會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