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搖秋招”:一場年輕人的互聯網“小品”
秋招季進入尾聲,有人說最火的秋招現場不在線下,而是在網紅張詩堯的直播間裡。這名以跳“青海搖”(舞蹈形式“社會搖”中的一個流派——編者注)出名的網紅主播,在短視頻平臺上發起了“‘青海搖’第三季”的海選活動,通過直播連麥的方式選拔100名網友進行線下“青海搖”表演。
原本只是一場尋常的短視頻活動,卻因結合了“線上面試”“考官評審”等元素,吸引了大量大學生參與,被網友戲稱爲“社會搖秋招”。參與連麥的網友中,不乏知名院校的碩士博士研究生、醫生、科研工作者、非遺秦腔傳人等。
隨着熱度攀升,不少網友在對比了網傳的張詩堯團隊待遇後,“玩梗”之心大起,紛紛表示“從嗤之以鼻,到逐幀學習”。也有很多人覺得這場另類“秋招”魔幻又可笑,認爲多年苦讀的努力不是短暫流量可以否定的。
不討論這場“社會搖秋招”是否具有價值,在我眼中,它更像是一場動態的“秋招小品”——大學生以“玩梗”來消解進入社會緊張心理的一種方式。這類現象在互聯網上並非個例。
進入秋招季以來,我看到過不少各具創意的“秋招小品”。有博主結合《甄嬛傳》等影視劇中的劇情,調侃自己的面試經歷。也有博主“反客爲主”成爲“面試測評官”,點評各公司的招聘流程。更有一些在校大學生,將自己的求職經歷編成小品、短劇,與舍友一起在宿舍內演繹。
這些視頻也收穫了網友的踊躍互動,評論區中,有熱心網友寫下自己總結的求職經驗,也有人長出一口氣表示“原來大家求職都遇到過這些問題,我不是一個人”,更多人在對比視頻中的博主背景後受到激勵,“這麼優秀的人都在努力,嚇得我趕緊再刷兩套題”。而視頻博主調侃的種種面試流程或受挫經歷,也引起了很多“深有同感”的年輕人的熱議,大家在“吐槽”後互相加油打氣,紓解了自己的情緒壓力。
秋招季,有人歡喜有人憂。
在這種情緒錨點下,“社會搖秋招”無疑迅速鏈接了大衆的情感,引發共鳴。
大學生關注的“秋招”和代表着“土味文化”的“青海搖”這兩個詞結合在一起時,在網友眼中有種“陽春白雪”遇到“下里巴人”的反差感,且後者看似風頭更盛,滿足了一些人想看反轉式劇情的心理。
大學生是不是真的會去跳“社會搖”?在這場喧囂中,其實已經沒那麼重要。事實上,就連張詩堯本人都對連麥的碩士、博士研究生說,“我不是很希望你們走這條道路,你們有更好的道路去發展。”“把我們當個樂子看,專注自己的事業。”看得出來,某種程度上,他很怕耽誤人才。而大部分人才,也不會真的因這一場喧囂放棄自己的人生規劃。
調侃歸調侃,其實大家心裡也清楚,“社會搖秋招”解決不了幾個就業崗位。除了極個別人需要這個一炮而紅的機會,大部分年輕人仍平穩地行駛在自己的軌道上,而那名科研博士生也大概率不會在連麥後,放下握了數年的實驗室試管,轉頭去“搖花手”。
走進這場喧囂的人,不論是湊熱鬧,還是“看樂子”,本質上都是尋找一個情緒出口,以參與一場“小品”的形式,與自己的生活坦誠對話。
但要問這場“秋招小品”中,誰“當真了”,恐怕相比心智成熟的成年人,青少年反而更多。一名教師在相關帖子下評論求助,說自己的學生因看到了近期的“社會搖秋招”熱點,認真地問她:“讀書是不是不如‘搖花手’。”也有家長表示,自己的孩子在看過視頻後,一連幾天無心學習,一個勁兒地練習跳“青海搖”,希望能夠在直播連麥中通過面試考覈。年輕人的“樂子”卻被小孩子“當真了”,情況就可能變得複雜起來。
仔細想想,不是“社會搖”賺錢,也不是“搖花手”就能“搖”出庫裡南,而是有一批敏銳捕捉到羣體情緒和熱點的人,以他們不走常規路的方式,站在風口上,取得了衆人眼中所謂“遊戲的勝利”。
我不由得想起近期讀的一本書《有限與無限的遊戲》,書中將人生劃分爲兩種類型的遊戲——有限的遊戲和無限的遊戲。前者的目的在於贏得勝利,擁有特定的贏家和勝利的評價體系;後者旨在讓遊戲永遠進行下去,沒有確定的開始和結束,也沒有贏家。
無限遊戲的參與者更專注於遊戲本身,對他們來說,工作並不是抵達一個被期望的現在,然後攫取它以對抗一個不可預知的未來,而是走向一個本身具有未來的未來。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