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的交響》:奮鬥征途上的旋律

4月21日晚,大型交響音樂會《山海的交響》亮相國家大劇院多情赤岸橋、煙波浩渺的三都澳、山海間的鳳凰兒女……來自福建歌舞劇院的樂手歌唱家們用動人的音樂爲現場觀衆編織了一幅幅閩東地區的人文風貌圖景

據福建省寧德市委宣傳部介紹,《山海的交響》是福建寧德市首個亮相國家大劇院的文藝作品改編自寧德市32年前創作風光音樂電視片《山海的交響——閩東抒懷》中的十二首音樂。

福建省通俗文藝專家王凌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介紹了32年前這部動人作品的創作情況。32年前,在改革開放與經濟建設逐步深入的背景下,福建省音協專家與寧德當地藝術家經過長達一年的採風、資料閱讀、調查討論,最終創作出了這部風光音樂電視片。其中的十二首音樂既有“山也記得,水也記得”等老區之歌,也有“畲家妹子”等畲鄉之歌;既有“星光搖籃”“無言的愛——太姥山”等山區之歌,也有“藍色牧場”“三都澳暢想”等海洋之歌;既有“多情的赤岸橋”等歷史詠歎之歌,也有“獻給水滴的歌”等謳歌作品。

32年後,新一代的藝術家改編了這12首音樂。《山海的交響》音樂總監盧榮昱告訴記者,這次的改編,在最大限度保留原有韻味的同時,還加入了管絃樂以及竹笛嗩吶中國傳統樂器,並融合了流行、民族、美聲等多種唱法,採用合唱、獨唱、朗誦等不同的表現形式。盧榮昱說:“經過改編,交響樂的藝術質量與藝術層次有了很大的提升。”

儘管表現形式不同,但《山海的交響》音樂會中的故事依舊動人。“畲家妹子”講述了棲居在山海間的鳳凰兒女走下九重山,走出茅草房,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故事; “藍色牧場”描寫了潮起潮落間,閩東人民擁抱大海、滿載而歸的畫面,萬頃波濤之上,勞動的號角澎湃激揚;“星光搖籃”繪製了一幅徐徐展開的美麗中國圖卷綠色發展理念在閩東大地生根發芽。

“閩東走過的扶貧發展歷程就是中國扶貧的縮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山海的交響》音樂總監盧榮昱這樣描述他心目中寧德的扶貧工作

1988年,寧德發展滯後,經濟總量排在全省最末,全省九個縣有六個是貧困縣。但“弱鳥先飛”“滴水石穿”的寧德精神激勵着寧德人民努力奮鬥。寧德人民一以貫之,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脫貧攻堅的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

山與海的交響在國家大劇院迴盪,訴說着寧德人民波瀾壯闊的奮鬥歷程,激勵着站在歷史新起點上的中國人民。漫漫征途,奮鬥不止,山與海的交響將伴隨着我們走向嶄新的未來。

本報記者 高建進 本報通訊員 衛曉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