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企穩崗 以技能促就業 廣東穩住就業“壓艙石”
“全年零裁員,還新增了3000人,其中貧困勞動力超700人。預計全年營業額超過300億元,比去年增長20%以上。”臨近歲末,深圳欣旺達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線開足馬力,首席人力資源官李章溢這樣分析逆勢上漲的原因:“年初業績虧損,我們拿到了社保費減免703.56萬元,在政府幫助下推行適崗補貼,先穩定員工就業;隨後響應政府發放培訓補貼政策,建立欣旺達大學,通過適崗培訓顯著提升員工技能,提高產品品質,逐步扭虧爲盈。”
這是今年廣東穩就業的一個樣本。面對持續加大的就業壓力,廣東通過釋放政策紅利保主體穩崗位、做好重點羣體就業、拓展靈活就業新空間等“組合拳”,着力穩住就業這塊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壓艙石”。
截至11月底,全省城鎮新增就業、失業人員再就業雙雙提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企業養老保險參保人數比去年底增加192萬人;3100萬異地務工人員未出現明顯迴流;省內41萬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實現穩定就業,對口幫扶省份貧困勞動力在粵穩定就業比例超90%,就業局勢總體穩定、持續向好。
援企業穩崗位
爲285萬家企業減免延繳
三項社保費超1800億元
“社保費佔人工成本的比例不小,政府給我們減免了360萬元社保費,不僅原有的1200人穩住了,我們還用來擴招和提升服務質量。”廣東東莞保安服務有限公司人事專員何睿欣說。
今年來,廣東充分釋放政策紅利保主體穩崗位,截至11月底爲全省285萬家企業減免延繳三項社保費1803.5億元;向167萬家企業發放失業保險穩崗返還124億元。“減負力度進一步加強,充分發揮社保‘蓄水池’‘減震閥’‘助推器’作用。”省社保局局長闕廣長說。
不僅是社保,廣東還將支出“以工代訓”補貼資金約70億元,扶持力度全國最大。“我們利用現有場所、生產設備、師資力量開展了約1.2萬人的‘以工代訓’活動,用工作代替培訓的方式穩定崗位、提升技能,還獲得了補貼348.6萬元,一舉多得。”惠州光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說。數據顯示,截至12月初,僅惠州市“以工代訓”補貼就支出近1.2億元,幫助1221家企業超17萬名職工穩定工作崗位。
同時,爲保障企業生產和穩定就業,廣東建立24小時重點企業用工調度保障、網絡招聘對接“兩項機制”,珠三角地區市內用工調劑超10萬人,新增引導粵東西北勞動力到珠三角務工超9萬人,組織16.4萬名技校學生頂崗實習。
“用工調劑、共享員工一方面可以穩住富餘勞動力的就業,同時也切實爲需要用工的企業緩解生產壓力。”東莞市人社局有關負責人舉例:“今年,主要生產和銷售高爾夫運動器材的明安運動器材有限公司受到疫情影響,有富餘勞動力;而長安美泰玩具公司則因處於生產旺季,缺工約300人。經引導,我們促成了兩家企業達成‘共享用工’協議,明安分5批向美泰輸送250名操作及裝配崗位的普工,由於工作崗位類似,工人們適應得很快,保證了就業穩定和企業生產。”
省人社廳廳長陳奕威表示,廣東下一步將全面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制定3.0版“促進就業九條”,常態化開展“送政策、送資金、送技工”活動,持續保持就業局勢穩定。
保障重點羣體
年末總體就業率超95%
“崗位在手,心裡有底了。”就在這個月,韶關學院大四學生關小棋通過一家在深央企的兩輪面試,簽訂了第三方協議。因爲學校不在珠三角地區,加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線下招聘會大大減少,原本他很擔心就業問題,但沒想到求職經歷比想象中順利很多。
“學校一直幫我們牽線搭橋,對接了不少優質企業。”關小棋拿出手機展示:“‘廣東大學生就業創業’小程序裡也陸續有大型網絡招聘會,每場招聘會都有幾千個崗位,薪酬待遇還不錯。”
今年,廣東突出做好高校畢業生和貧困勞動力等重點羣體就業工作,其中,擴大政策性崗位供給,公務員、事業單位、國企等提供政策性崗位超12.5萬個,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攻堅十大行動,確保年末總體就業率達95%以上。對於離校未就業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高校畢業生,廣東提供精準幫扶,確保年底前有就業意願的100%實現就業。
面向外省在粵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廣東動態儲備了超過35萬個有效崗位,大力開發公益性崗位,將他們穩在崗位、穩在企業、穩在當地。“外省在深圳貧困勞動力有87萬人,居全省之首。我們按貧困勞動力數量10%比例儲備了7萬個就業崗位;如果失業,一週內可以上崗。”深圳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副局長高東春說。
與此同時,廣東還通過舉辦創業創新大賽等方式激發創業活力,拓展就業新空間。其中,已連續5年舉辦的廣東“衆創杯”創業創新大賽累計爲8.6個項目提供了展示舞臺和各類扶持,60%以上團隊獲獎項目成功落地廣東。
“一方面,廣東創新創業環境好,我們項目落地後可以得到政府的資金政策扶持;另一方面,廣東大力推進‘粵菜師傅’等三項工程,學校設立‘粵菜師傅’培訓基地,給了我們很多支持和幫助。下一步,我們的計劃是成立公司,把業務擴大。”今年“衆創杯”技能工匠爭先賽金獎獲得者、大學生林惠漫對自己團隊的項目“太史鴿羹——粵菜家宴文化的傳承者”充滿信心。
更高質量就業
“三項工程”助勞動者
成就業市場“香餑餑”
“事實證明,我當初的選擇沒有錯,‘粵菜師傅’幫我找到了新工作。”回想過去一年,肇慶人陳務華深有感觸。今年初受疫情影響,本是建築工人的他閒在家裡。“想改行但沒技術,聽說鄉里‘粵菜師傅’開的餐館招人,我就過去應聘。”經過培訓後,他掌握了基本的粵菜烹飪技藝,工作也穩定下來。“不用去外地打工,在家門口就有收入,還方便照顧家人。”從失業者到學徒工,“粵菜師傅”讓陳務華更安心更有奔頭了。
一年來,像陳務華這樣的轉型在廣東多地上演。不僅是“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等工程大力開展,幫助不少勞動者提升了技能,找準更高質量就業、再就業的路徑。
截至今年11月底,“粵菜師傅”工程已培訓6.5萬人次,帶動就業創業15萬人次;廣東建成技工院校146所、在校生55.8萬人,應屆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98%以上,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285萬人次;“南粵家政”工程培訓28.85萬人次,帶動就業創業44萬人次,首批13家省級家政龍頭企業也在12月出爐。
同時,“三項工程”還與各類高規格技能大賽聯動呼應,培養出的各類技能人才藉助大賽舞臺獲得更多關注,成爲就業市場上的“香餑餑”。在12月舉行的首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中,廣東代表團金牌數、獎牌數和團體總分均居全國第一,不僅帶動形成了“勞動光榮、知識崇高、人才寶貴、創造偉大”的社會風尚,也鼓舞更多人走上技能成才、技能就業的道路。
廣州市技師學院學生、大賽省賽原型製作項目選手鍾正二說:“通過‘廣東技工’工程,我走上技能這條路。現在還沒畢業,已經有很多企業過來問就業意向,相信未來憑藉技能可以大有可爲。”
“今年,在就業壓力加大的市場環境下,畢業生始終供不應求,常常提前就被企業‘預訂’,企業求人倍率達5∶1,畢業生就業率高達99.68%。”廣州市工貿技師學院院長湯偉羣說。(南方日報記者 黃敘浩 肖文舸 實習生 李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