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記事
新華網福州12月18日電(記者李大偉)伴隨着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全面推進,已連續6次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稱號的廈門市,站在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的高度,堅持做到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同步規劃、同步發展、同步提升,走出了一條新的形勢下軍民融合式協調發展的新路。日前,全國雙擁辦將廈門確定爲新一輪“全國雙擁模範城(縣)”創建工作試點城市。
發展不忘我軍發展更重擁軍
黨的十七大將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從區域戰略上升爲國家戰略。作爲“海西”發展的“龍頭”,廈門緊緊抓住機遇,大力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十一五”期間,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1%,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20.9%。在新一輪經濟發展浪潮中,廈門市委、市政府站在維護國家安全利益的高度,充分考慮軍隊和國防建設需要。他們把重大軍事建設項目納入經濟與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把部隊建設遇到的難題納入政府督辦事項,把擁軍工作納入各級領導幹部政績考覈內容。
從戰備道路整修、軍事設施保護,機場、港口、公路建設的平戰結合,到支持部隊全面建設、加強國防後備力量建設,凡是有利於軍隊和國防建設的事,都是全市工作的重點。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發展不忘擁軍,發展更重擁軍,任何一項重大建設項目都不能只顧眼前利益,必須充分考慮到戰備和國防需要。據廈門市交通戰備辦公室介紹,近年來,廈門市累計投資100多億元,先後建成環島幹道、翔安隧道、成功大道、廈門港國際旅遊碼頭進港航道等一大批“平戰結合”重點工程項目。目前,一個以港口、高速鐵路、航空和高速公路爲主體的全面貫徹軍事需求的綜合交通樞紐在廈門基本建立,5支3060人組成的精幹管用、工種配套、互相銜接、平時服務、急時應急、戰時應戰的交通保障體系基本形成,從而爲主力兵團快速機動提供了堅實物質條件;廈門人防工程建設已達人均1.15平方米,人均防護面積持續保持全國第一。
用發展的思路解決軍地發展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是廈門擁軍工作的一個顯著特點。近年來,漳州管制分區內軍用飛機飛行量不斷增加,廈門民航班機飛行量也以每年15%的速度遞增,閩南地區空管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面對軍民航飛行矛盾日益突出的新情況、新問題,廈門市與空軍某部着眼軍民航協調可持續發展,打破屬地共建傳統模式,在全國率先建立分區級別的航空協調機構,首創專業領域軍地雙擁共建新模式。他們緊緊圍繞構築順暢、安全、快捷的飛行環境,全面拓展空域資源和海上空間,聯手優化空域結構和機場進離場程序,着力提升空中管制效率。僅陸航部隊訓練航線走向調整一項,就爲每架降落廈門機場的民航班機縮短在空時間5-7分鐘,每年爲航空公司節約運營成本5000多萬元。軍地共同打造出來的和諧的閩南空中環境,極大地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和民航的準點率。空軍某部所轄飛行管制分區創連續20年飛行復雜地區防相撞工作安全,廈門航空公司先後榮獲航空安全最高榮譽“金鷹杯”和“飛行安全一星獎”。
舉科技之力助三軍“打贏”
作爲科技密集型城市,近年來廈門大力實施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戰略,先後建成通訊、鎢材料、軟件、半導體照明、電力電器等5個國家級產業基地,擁有高新技術企業524家。爲提高部隊打贏信息化戰爭能力,全市上下調整傳統擁軍思路,緊跟科技強軍步伐,廣泛開展科技擁軍活動。市裡專門成立科技擁軍領導小組,建立和完善科技支前“專家庫”和8個專業對口的科技擁軍基地,每年都組織各級科技擁軍機構深入部隊徵求意見,制訂科技擁軍計劃、確定科技擁軍項目。
全市20多家國有大中型企業爲共建部隊建立了“科技練兵獎勵基金”,廈門船舶製造、工程機械、通信設備設施等生產行業,定期到部隊進行軍事需求論證,預先留出各類裝備加裝改裝軍事技術和手段的“接口”,確保部隊科技練兵和支前保障需要。
市科技部門充分發揮人才、技術、設備資源優勢,在科研攻關、技術革新等方面竭力爲部隊提供服務。5年來,全市參與科技支前的專家、學者和科技人員達5000多人次,幫助駐廈部隊培訓各類專業技術骨幹800多人,革新裝備器材300多件,開展科技攻關200多項,協助部隊研製出“步兵武器激光瞄準器”“火炮火控系統微觀指揮儀”“模擬海上攻潛訓練系統”等一大批高技術成果,其中“5000噸級可潛式滾裝碼頭”榮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
廈門大學、集美大學等院校主動承擔爲部隊培養科技人才任務,在20多個學科範圍開展智力擁軍。他們通過舉辦培訓班、函授班、專題講座、入學研修等多種形式,先後爲駐廈部隊培養高素質人才3000多人。全市依託技術密集型企業、科研機構和郵政、電信、交通、醫療等單位,對口組建了一批民兵船舶、橋樑、車輛維修和通信、電子對抗等高技術分隊,他們多次在承擔急難險重任務、支援部隊重大軍事行動上發揮出重要作用。
建長效機制幫部隊解難
爲確保軍地建設協調發展,及時有效地解決好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同步發展中遇到的“軍事設施保護、軍事用地確權、軍隊土地置換以及軍人住房、隨軍家屬就業、子女入學”等方面的難題,廈門市於2009年建立並完善了三個層面的軍地溝通協調機制,即:由軍地主要領導共商發展大計的聯席會機制,每半年召開一次;由軍地分管領導組成的處理階段要事的協調會機制,每季度召開一次;由軍地雙擁部門組成的處理日常事務的溝通會機制,隨時召開會議協調處理問題。同時,軍地雙方還設立了矛盾糾紛應急處置機制。
廈門海島部隊多,守島官兵突患危重急病醫療救治問題突出,市委、市政府將駐島部隊應急醫療救援納入全市應急救援體系,與交通運輸部東海第二救助飛行大隊建立了對海島部隊實施直升機緊急醫療救助新模式,爲駐守在海島上的官兵開通了一條“生命綠色通道”。某集團軍部隊反映營區周邊的採礦廠和在建的水泥構建預製廠嚴重影響了官兵的訓練生活,市委、市政府立即啓動矛盾糾紛應急處置機制,責令兩家單位關停並搬遷。軍地三級溝通協調機制建立以來,先後圓滿解決了100多宗軍地土地置換問題,較好地解決了“馬巷舊機場”軍民土地爭議歷史遺留難題、廈門水警區“水兵樓”建設與鼓浪嶼風景區匹配問題,實現了軍地建設和諧持續發展。
着眼從根本上解決部隊遇到的實際困難,廈門不斷完善擁軍政策法規保障機制。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先後制訂出臺了《廈門市擁軍優屬辦法》《城鎮退役士兵安置規定》《進一步加強軍事設施保護工作意見》等45項政策法規,涵蓋了擁軍工作的方方面面。每年市裡都組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部隊主管部門開展擁軍政策落實大檢查,嚴肅查處有法不依的單位和個人。爲有效保護軍事設施安全,廈門市專門成立了市、區兩級軍事設施保護委員會,責成保密、公安、國土資源、規劃、建設、交通運輸等相關部門,嚴密監控各類軍事設施安全、依法查處各種破壞軍事設施行爲。
作者:李大偉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