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環境不如自己創造!臺灣青年有創意 因社會自由

文、圖/《歐北旅行觀察日記蔡升達「與其期待環境給予,不如透過雙手創造。」家銘。就像花東地區的青年般,離鄉背井到外地工作,幾年之後,突然驚覺。

「我無論再怎麼努力,都是在幫企業那些有錢人工作,然後讓他們變得更有錢。我的家鄉呢?一開始我也跟很多人一樣,覺得沒有太多工作機會,到外地去打拼,然後呢?青年人口外流,我也變成造就沒有工作機會的環境兇手之一吧。」家銘泡着咖啡說着。「所以我決定回到家鄉,號召一些人!沒有機會?我們就自己創造吧。」

玉里介於花蓮臺東之間,發展受到兩個觀光大縣擠壓,很多旅客都是路過,最多吃吃有名的玉里面、橋頭臭豆腐,然後離開,很少留下多駐足一天。「我希望爲這個地方注入一些什麼,但剛回來也會碰到現實生活問題,還沒抓準要做什麼事,而我自己本身也是學教育的,就先進入學校擔任特教老師。帶了幾年後,重新熟悉我的家鄉,纔有了創業『Our老房子咖啡』的想法。」

「聽起來超有趣!那你是基於什麼理念打造這裡呢?」

家銘:「Our就可以知道,這裡是屬於大家的,不是我一個人的,每個人都可以是這裡的主人,這個地方要說是酒館咖啡館揹包客棧、表演空間都可以,最重要的是,這是一個『平臺』,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在這裡發生與創造,但重要的是,『這裡將拉起大家與玉里的連結』。」

「要怎麼拉起阿?」我狐疑的說

「回鄉就是爲了回饋在地,爲這邊注入一些新的力量,這樣年輕人才會回來。其實我們現在有跟農夫採用契作方式合作,這樣他們就必須依照我們希望對環境友善的方式種植,然後我們也可以幫農夫們找尋通路行銷,去將在地的一些產業串聯,不敢說是扶植他們,但絕對可以有一些跳脫以往的方式去進行。所有的環節只要能夠給當地青年去設計執行,我們都會盡量以他們爲主,你必須給他們證明自己的機會,外面的月亮不一定比較圓,事實也證明我們是對的。」

「你的專業教育似乎跟現在正在做的事情關聯性並不大?」「會嗎?我覺得頗有相關,教育無所不在,與農民溝通,扭轉一些既定想法,引導他們嘗試更多可能,不也是教育嗎?」

「其實我這邊也會指導一些中輟生學習調酒、咖啡、餐飲等等,這邊很多學生受到的待遇不太友善,大家都認爲他們是自己放棄自己,我卻不這麼認爲,是環境將他們貼上標籤,嘗試與學習的機會都不給,他們感到失望,喝酒抽菸樣樣來,我就想:既然要喝酒,我就教他們如何『喝酒』,酒可以跟茶搭配、酒也可以搭配咖啡,例如維也納咖啡就是含有酒精的。你禁止他們,不如給他們正確知識,還能習得一技之長。」

「沒有遭遇什麼困難嗎?」

「有阿,很多學校老師跑來指責我,爲什麼給學生喝酒,我覺得很奇怪,這些學生念餐飲,不聽你的課,跑來跟我學。到底是你出了問題?還是我有問題?至少他們在我這邊學習表現不會脫離軌道,也不會跑出去外面搗亂,也許有些做法可以再修正,但學生需要的是什麼,當老師的你們真的知道嗎?」

「這邊這個『平臺』的理念真的跟我們好像,我可以理解你所說的並且相當認同。」

「我也相當希望可以有更多人有一樣的理念,讓它遍地開花。促使年輕人回來,爲自己的家鄉、在地開創新的路,『用鄉村包圍城市』,城市的人們其實一點都脫離不了鄉村。」

每一個人都是改變的力量,看你願不願意而已。興趣與專業看似八竿子打不着關係,但其實所有的經歷都能夠有所串聯。臺灣的自由度極高是孕育無限創意的溫牀,在抱怨大環境不允許的同時,其實更顯示「機會」有多麼巨大。

「與其等待環境給予,不如透過雙手創造」家銘除了推廣在地產業,也盡己所能舉辦活動義務支持在地體育組訓籃球隊藝術家培育計劃、our善的循環活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