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女採藥挖出“鎮館之寶” 南宋龍泉窯船形硯滴

(原標題:農家女採藥挖出“鎮館之寶”:南宋龍泉船形硯滴

新華社杭州9月7日電題:農家女採藥挖出“鎮館之寶”:南宋龍泉窯船形硯滴

新華社記者馮源

“這是一件出土情況不明的採集品,出身寒微、身世朦朧,但是一經面世就大受推崇。”浙江省博物館研究館員蔡乃武這樣介紹“鎮館之寶”南宋龍泉窯船形硯滴。

“一部中國陶瓷史,半部在浙江”,在歷史上,浙江龍泉生產的龍泉青瓷曾經獨領全球風騷數百年。浙江省博物館珍藏着不少龍泉青瓷,而巔峰之作,就是這件60多年前一位農家姑娘採藥時挖出的南宋龍泉窯船形硯滴。

龍泉市林業局森工企業老年協會的辦公室裡,84歲的何根樹給記者展示了一張合影。這是他與妻子招弟在浙江省博物館拍攝的,兩人中間的櫥窗裡展示的就是他妻子16歲時挖到的那隻船形硯滴。

話說1956年下半年,何根樹頭一回到未婚妻家,何招弟悄悄帶他到臥房,從箱子裡拿出了一個綢布包着的小玩意。“她說在田坎裡挖黃花草,看到有個東西埋在土裡,就用菜刀把它起了出來,原來是一隻‘瓷船’。我岳母覺得是件‘古貨’,就把它藏起來壓箱底了。”

過了不久,何招弟跟着母親回訪男家,正巧碰到鄰居嫁女兒。何招弟看到新娘子陪嫁的各種瓷器,忍不住和旁人透露了自己挖到“青瓷小船”的消息。之後,在當地幹部的動員下,她把這件硯滴交給了國家,當時的龍泉縣政府發放了一筆68元的補償款

1966年,浙江省輕工業廳、浙江省文管委故宮博物院博採衆長,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了《龍泉青瓷》彩版圖錄,這本新中國首部龍泉青瓷的專業目錄共收錄85件龍泉青瓷,而登上封面的就是這件硯滴。

蔡乃武說,“1993年,浙江省博物館首次赴香港舉辦浙江古代青瓷專題展,在90件展品中,它的保險費用最高。1999年,浙博建館70週年選擇它爲原型製作紀念品。2009年,浙博建館80週年,它又入選十大鎮館之寶。”

一件通長16.7釐米、寬6.5釐米、高9.3釐米,可以託於掌上的小小硯滴,何以“力壓羣雄”?蔡乃武認爲,這是因爲它的燒製技藝代表了南宋時期龍泉青瓷的最高水平,藝術風格則紮根於宋代文化藝術的沃土,“稱得上是瓷藝之巔峰,人文之淵藪。”

蔡乃武告訴記者,南宋建都杭州後,以北宋汝窯官窯爲代表的北方青瓷技藝和以越窯爲代表的當地青瓷技藝實現了融會貫通,推動了龍泉青瓷技藝在南宋中後期進入鼎盛期。這件硯滴胎釉精緻美觀,造型恰到好處:兩側有雕欄,中間是亭式船艙,尾部是小卷棚,船錨、櫓槳等細部的處理也非常精緻;船艙裡兩人並坐,而船伕已經棄槳泊船,正在探身欲取下艙頂斗笠,他的衣裾則飄向船尾

“宋代推崇文治,各項文化藝術門類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龍泉青瓷技藝就植根於這片藝術沃土。”蔡乃武說,瓷器發明不久,就與文房用品結下了不解之緣,硯滴則是在宋代出現的。當時的硯滴既有實用性,又具藝術性,題材多爲清雅典故寓意美好吉祥,往往是文人墨客私家定製”的文房清玩。“目前出土的南宋乃至元代的青瓷硯滴,沒有一件是樣式雷同的,品性獨具,清雅可人。”

2005年,當得知寶貝在浙江省博物館,當時已經在林業部門退休的何家老夫妻找原單位和龍泉市博物館開具了一份證明,興沖沖地來到了杭州。但是時機不巧,這件硯滴外出展覽了。“浙江省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告訴我,明年五一的時候再來,一定可以看到。”何根樹說。

2006年五一期間,老兩口如約來到杭州,終於見到了這件與他們有緣分的國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