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保護長江的法治共識(法治頭條・法治長江調研行④)

重慶市渝北區人民檢察院的工作人員(左)在渝北區洛磧鎮長江碼頭向羣衆介紹“長江禁捕”相關知識。  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攝

執法人員在四川雷波縣和雲南永善縣的水域上收繳銷燬各類非法捕撈網具,對保護金沙江流域水生野生資源起到很好的宣傳教育作用。  龍喜學攝(人民視覺)

位於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石鼓鎮的長江江段。  新華社記者 胡 超攝

萬里長江水雲闊,一江碧水萬古流。

日前,全國普法辦公示“第三批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基地”名單,南京市的“聚焦長江”水法治宣傳園地入選。這裡常年免費開放、寓教於樂,市民和遊客可以瞭解到長江大保護宣傳普及、水文化人文教育、長江治水成效等主題的相關知識,在休閒放鬆的同時接受法治教育。

如今在長江沿線,司法行政部門開展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的普法宣傳,讓“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理念深入人心;司法機關落實充分發揮刑事司法的警示作用,在全社會形成保護長江生態環境氛圍;有的地方充分發揮社會治理綜合效能,推動長江大保護宣傳教育形成整體合力。

記者在長江流域多地採訪調研中發現,各地在建設法治社會過程中,充分發揮普法宣傳與依法治理在長江大保護中的職能作用,教育和引導公衆牢固樹立環境保護法治思維,增強公衆“共抓大保護”的思想意識和行動自覺,努力築起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法治屏障

案例是最好的教科書

12月4日是我國第七個國家憲法日,在江蘇如皋的長江鎮二百畝社區,近500名村民共同見證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現場“普法”。

原來,當天如皋法院要在這裡開庭審理一起非法捕撈水產品案,並當庭宣判。

庭審中村民們瞭解到,案中的陳明(化名)與呂雲(化名)是一對夫妻,2020年7月4日凌晨,二人到長江鎮的長江水域,使用網目尺寸小於國家規定的拖拽三重刺網進行捕撈。通過審理,合議庭認爲兩被告人在長江流域禁漁期內使用禁用工具捕撈水產品,情節嚴重,構成非法捕撈水產品罪。不過,考慮到漁獲物數量較少,且兩被告人具有坦白、自願認罪認罰、積極繳納生態修復費用等量刑情節,對兩被告人均判處拘役2個月,緩刑4個月。

“長江十年禁捕不是一句口號,一定不能觸碰法律紅線!”旁聽了這起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案例後,村民們都深受觸動。面對這個判決結果,這對夫妻更是懊悔不已,當庭表態今後絕不再犯,還會向周圍的人宣傳長江禁捕政策

案例是最好的教科書。近年來,長江流域各地嚴格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重視發揮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作用。司法行政部門聯動法院、檢察院、行政執法部門將長江大保護普法教育滲透到日常具體案件的執法司法全過程,達到辦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社會效果。

12月11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在浙江湖州發佈《服務保障長江經濟帶發展檢察白皮書》及相關典型案例。“檢察機關不斷加強普法宣傳教育,結合辦理代表委員建議提案推動立法研究,結合檢察辦案開展普法宣傳教育,提升公衆對長江保護的法治意識。”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八檢察廳廳長鬍衛列表示。

前不久,在重慶市檢察院第五分院、南岸區檢察院檢察官的監督下,楊某等四人將13萬餘尾魚苗投放進長江。看着一尾一尾魚苗歡快地遊向遠處,楊某心中長舒了一口氣:“放完魚,我心裡總算是好過一點了。經過這件事,我長了教訓,絕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了。”這是重慶市檢察機關在廣陽島附近長江水域組織的一場增殖放流生態修復活動現場的一幕。

2019年5月底,楊某等四人組隊來到南岸區迎龍鎮附近的長江邊上,使用電擊工具非法捕撈淡水魚,檢察機關對其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根據法院判決,楊某等四人自願通過投放魚苗,承擔起生態修復的責任,彌補此前因非法捕撈對長江生態環境和漁業資源所造成的損害。

在重慶市合川區,當地檢察機關有一個集漁業生態修復保護、警示教育和普法宣傳等功能爲一體的漁業生態修復司法保護示範基地。這裡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個基地設有育苗增殖放流點,在法院、漁政、公安等部門協作下,檢察機關會在此監督非法捕撈水產品的相關單位和個人出資購買魚苗並放生,用來修復漁業生態環境。

自示範基地建立以來,重慶市檢察機關多次會同相關部門開展增殖放流活動,現場開展公益訴訟宣傳,實現了打擊犯罪與生態修復雙重目的。“建立這樣的示範基地不只是爲了用司法保護生態環境,也是爲了對提升羣衆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遏制破壞環境資源犯罪起到積極作用。”重慶市人大代表、合川區雲門街道鐵家村黨支部書記蒙進學表示。

人人蔘與,尊法守法深入人心

“我市治水採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

“怎麼保證全市人民飲用水安全?”

“河長制落實情況怎麼樣?”

在南京,相關工作人員向記者詳細介紹了一場主題爲水污染防治的人大專題詢問。2019年5月24日上午,南京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召開,會議聽取和審議市政府所作的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實施情況的報告,並舉行聯組會議進行專題詢問。

與以往不同的是,通過現場的5臺攝像機,這次會議的實況被全程直播,市民可以“身臨其境”地參與整個會議。“此次會議是南京市人大常委會首次全程進行全媒體直播,並首次邀請市民代表旁聽。”南京市人大常委會秘書長邵建光介紹,這些“第一次”既有力地配合了專題詢問,又更好地接受了人民羣衆監督。

在兩個多小時時間裡,南京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列席會議的市人大代表連續提出20多個百姓關心的水環境問題,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建委、市交通局等11個市政府部門的負責人一一作答,問得嚴肅,答得坦誠。

長江穿城而過,這條母親河的水質對南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次會議及專題詢問是代表廣大人民對市政府及相關部門水污染防治工作組織的一次‘問診’和‘考試’。”南京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龍翔表示。

長江大保護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如今推動生態文明、環境保護融入法治社會、法治鄉村建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正在長江沿線成爲共識

在江蘇,守護一江碧水已成爲了共同的行動:南通市司法局開展“法企同行”活動,組建環境保護法律服務團,定期深入沿江企業提供環境保護法治宣傳、環境問題法律諮詢、環境糾紛排查化解等服務;蘇州市司法局通過拍攝展播長江保護普法宣傳微電影、開展綠色普法騎行、環保法律網絡知識競賽等方式,推動保護長江的理念深入人心;泰州市組織2000多名中小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參與保護長江的環保志願活動,開展長江護坡清潔行動和巡江護漁行動……

重慶志願服務工作指導中心目前有2萬多名“河小青”青年志願者,組建了40支區縣“河小青”青年志願服務隊。今年9月,該指導中心與重慶兩江地區檢察院簽訂合作機制,約定雙方將不定期組成巡查組,對管轄內的河流是否存在污水亂排、岸線亂佔、河道亂建等問題和情況開展重點巡查。

在武漢,當地充分利用手機短信、微信公衆號等對禁捕退捕政策和打擊非法捕撈行動進行宣傳,還以網絡直播的形式對禁捕聯合執法工作進行同步宣傳,觀看直播人數高達15萬,相關工作人員還積極與網民開展互動、現場答疑,大力宣傳長江禁捕退捕工作中的好經驗、好做法,講好長江大保護的故事,進一步擴大宣傳覆蓋面。

依法治理,解決退捕漁民後顧之憂

金沙江流域流經雲南7個市州,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保護屏障。

然而,2019年5月,雲南省麗江市檢察機關在一次專項監督行動中發現,金沙江流域(麗江段)長期存在非法網箱養魚行爲且屢禁不止,不僅嚴重污染水資源,還會危及防汛安全。發現案件線索後,檢察機關經調查覈實、梳理行政機關職能職責後,發出了一份要求儘快取締非法網箱養魚的檢察建議。

“不光是禁,還要給出路。”據相關辦案人員介紹,檢察建議裡提出要對養殖戶加強宣傳引導,鼓勵自行拆除,引導養殖戶進行技能培訓,發展生態農業。麗江市永勝縣人民政府投入200萬元資金對養殖戶進行補償,同時提供果樹種植栽培技術培訓並組織勞務輸出,爲養殖戶生產生活提供更多出路。

依法保護長江需要多管齊下,解決羣衆的後顧之憂。配合相關行政機關針對非法網箱養魚行爲聯合執法,當地檢察機關對養殖戶進行政策宣傳,截至2019年8月,麗江市共取締金沙江流域無證網箱養殖戶83戶,非法網箱養魚相關設施設備已全部拆除並完成了清理工作。今年3月,麗江市檢察機關還對該案整改情況開展“回頭看”,發現的問題也很快得到了解決。

共抓大保護,離不開依法治理。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基層理解、羣衆支持、社會認同,是做好長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的必然選擇。只有以人爲本,精準施策,全面提升社會治理的法治化水平,才能在全社會營造“不能捕”的法治氛圍,才能讓羣衆樹牢“不想捕”的法治觀念。

陳中國是湖北荊州李埠鎮龍洲村的村民,記者來到村裡時,他正在忙着諮詢自己退捕後的養老保險

“我們這裡以前是漁業村,祖祖輩輩都靠在長江裡打魚爲生。”他告訴記者,幾個村民小組裡有不少專業漁民,如今都響應國家政策的號召退捕上岸了。不過,陳中國的家裡除了妻子外,上有父母,下有兩個孩子,過去一家六口的生計主要靠一條漁船,如今不能下江捕魚了,今後怎麼辦?

爲此,荊州市荊州區把退捕漁民養老保險補貼發放政策宣傳及就業服務活動辦到龍洲村裡。當地政府根據陳中國的情況,在其退捕後發放了10萬元補貼,供他和他妻子兩人購買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並協調安排工作崗位。“沒想到稅務、農業等部門還來村委會上門服務,這下沒有後顧之憂了。”陳中國說。

“實施長江十年禁捕,最關鍵、最核心的是要解決好生計問題,只有我們依法織密織牢他們的民生保障網,他們才能放心放下手中的漁網。”湖北武漢市農業綜合執法督察總隊總隊長王文高介紹,湖北武漢爲了讓退捕漁民在家門口有活幹,針對部分人轉產再就業的困難,爲其設立協助巡護、保潔保安、園林綠化等公益性崗位,特別是充分發揮退捕漁民對漁汛信息、水域情況更熟悉等優勢,組織他們加入“護漁隊”,開展日常巡查監管工作並獲得一定的收入,往日的捕魚人如今在爲長江禁捕貢獻新的力量。

版式設計:汪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