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的政治主張與其選舉結果之互動性(1986-2011)

董彥良 隨着2012年的大選整剩下近2個月了,臺灣的各家民調中心紛紛不停的進行民調調查與發佈結果。這一週來無論是臺灣智庫、太平洋協會或政大未來事件交易所等的民調,甚至民間賭盤組頭又開始接受下注,均可以顯示總統大選應該是要到選舉的最後結果纔能有把握知道鹿死誰手。

另一方面在立委選舉中,筆者一直認爲立委的選舉應該是國民黨民進黨呈現1.5比1的局面,從政大未來事件交易所所公佈的最新預測國民黨約60席,民進黨約45席,也剛好印證我的公開說法及預測。

但是筆者認爲不論2012民進黨的總統及立委的選戰結果最後是如何?筆者認爲民進黨在臺灣的選票實力已經不須再靠國民黨分裂而取得勝利,換句話說民進黨早已經具備跟國民黨有接近五五波戰力,雖然國民黨有些微的領先民進黨(大約是5.5比4.5)。這也是國民黨在此次大選中選的如此辛苦的感覺。

爲何筆者會說民進黨已經有跟國民黨分庭抗禮的格局,以下將從回顧民進黨的政治主張與其選舉結果來說明此項理由:

一、創黨初期至臺北市長大選獲勝 ( 1986 – 1994)

其實從1986年民主進步黨成立之後至今,今年剛好是25年,也就是說已經有四分之一世紀的政黨歷史。在初期的民進黨,因爲無法掌握行政資源及大衆傳媒,不但被當時的臺灣主流媒體打成暴力黨,再加上民進黨是以臺灣本省人爲主並反國民黨的政黨,甚至也被打成臺獨的政黨,由於初期的實力難以跟國民黨抗衡,其創黨的主要的政見是爭取臺灣人民民主自由,讓臺灣人民有更多的政治權利。這可以從民進黨創黨黨綱中明確說明:臺灣的前途由臺灣全體住民,以自由、自主、普通、公正、平等的方式共同決定,標舉出臺灣住民自決的主張。創黨黨綱並無明確的臺獨字眼,比較不深綠。接着民進黨參加創黨後的第一次(增額)立法委員選舉得票率就有25.16%並在73席的立委中拿下12席。

由於創黨後的第一次選舉有着不錯的成績。1987年的民進黨開始要求總統直選並通過了著名的「四個如果」的決議文,民進黨當時認爲只有在中國國民黨出賣臺灣人民利益、中國統一臺灣等四個「如果」條件成爲現實時,民進黨纔會支持臺獨。由於此時正逢臺灣1987年廢除長達38年的戒嚴令、並廢除黨禁及報禁,整個臺灣的社會及政治環境得以鬆綁並正逐漸向真正的民主社會發展的時機,民進黨藉着扮演着反對黨的地位繼續參加各項選舉以進一步壯大本身的力量。

在隨後的1989的縣市長與立委選舉中,民進黨拿下了臺北縣宜蘭縣、新竹線、彰化縣、高雄縣屏東縣等6個縣市的執政權。民進黨拿下6個縣市的執政權之後(尤其是在臺灣選舉人口最多的臺北縣(2010改製爲新北市),之後有將近20年的時間新北市是由民進黨執政)並深耕,爲其日後的各項選舉累積了重大的資本。

在1991年10月民進黨在第五屆第一次全國黨員代表大會通過修訂黨綱中的一個重要的條文,也正式讓民進黨與臺獨的界線難以分割,該條文的主要論述在於:『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臺灣共和國』,此基本綱領條文後來被稱爲『臺獨黨綱』。雖然該條第一款有註明『基於國民主權原理,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臺灣共和國及制定新憲法的主張,應交由臺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選擇決定。』的程序。

從現今回顧這條條文可以看出它在兩岸關係上產生了極重大的影響。北京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堅持要修改此條臺獨黨綱,才願意放寬兩黨的正式交流,並持續對民進黨採取否定的態度;雖然雙方有時透過非正式的對話管道,但雙方都只認同是以個人名義的方式來進行。

不過在隔年的1992年臺灣第一屆的立委全面選舉之中,民進黨得票率卻高達33%,並獲得51席的立委席次。1993的縣市長大選的得票率更是達44%,並擁有6席的縣市長執政權,其實此時已經讓國民黨感受到嚴重的威脅。

在1994年臺北市長的選舉中,民進黨的陳水扁在當時的國民黨分裂之下打敗了新黨趙少康與國民黨的黃大洲,贏得民進黨的建黨前10年最重要的一次大選勝利。

由此可以看出民進黨不僅沒有因爲臺獨黨綱的問題受到臺灣人民的質疑而憂慮選票喪失,也逐漸開始有能力在國民黨發生分裂的局面時可以打敗國民黨。

陳水扁在1994年當選臺北市長有着二個重大意義:第一,雖然臺北市的選民支持國民黨的人民至今仍爲多數,但是臺北市當時已經有不少屬於國民黨的外省第二代選民開始支持民進黨;第二,拿下首都臺北市使得民進黨也開始有進一步問鼎總統大位的能力格局與野心企圖。由此,民進黨內部也開始積極爲過去被塑造的反對形象做轉型以求進一步的成長並執政。

二、民進黨的轉型與爲邁向執政的準備 ( 1995 – 2000 )

在1995年9月,時任民進黨主席施明德在訪問美國公開表示「臺灣已經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民進黨執政,也不會宣佈臺灣獨立」,並對臺灣內部主張政治大聯合,社會大和解,以企圖化解臺灣長期的族羣對立問題。1995年12月14日民進黨重要幹部與新黨,在立法院進行首次的會晤。此舉在臺灣社會造成極大的震撼與轟動。不過此時的民進黨尚無法在屬於中央的總統選舉這一方面選舉上與國民黨抗衡。

在1996年臺灣進行第一次總統直選大選中民進黨敗給當時的國民黨李登輝。不過在隔年的1997年的縣市長大選中,民進黨拿下12個縣市的執政權,並首次超過國民黨的縣市長席次,最重要的是當時喊出「綠色執政」的民進黨統治下的人口已達當時全臺灣總人口71.59%,也讓民進黨開始了以地方包圍中央的路線,並立即在1999年,爲了2000年總統大選,民進黨的基本政策迅速作了重大修正改變,通過了極重要的《臺灣前途決議文》一文,該文主要的主張是:承認臺灣已是民主的國家,目前國號就是「中華民國」,以爭取臺灣更多的中間選民認同。此舉爲2000年陳水扁贏得總統大選奠下了良好的基礎根本。

三、民進黨執政與被政黨輪替 ( 2000 – 2008 )

2000年陳水扁贏得總統大選爲臺灣政治上的實現第一次政黨輪替並在2004年連任開啓了民進黨的八年執政。陳水扁執政初期的民進黨在臺灣政壇勢如破竹,聲勢如日中天,更在2001年立委選舉的拿下勝利並首次成爲立法院的第一大黨,再加上國民黨繼續分裂分出了新黨及親民黨,形成了臺灣現今的政治格局「泛綠」與「泛藍」兩大勢力並維持至今。

陳水扁在其總統任內,於2000年5月就職典禮演說中提出「四不一沒有」主張。 並在2002年8月2日在世界臺灣同鄉聯合會第29屆東京年會上提出一邊一國論。此時民進黨的政治主張隨着執政明顯朝激進的路線發展。

雖然陳水扁在2004年連任總統,但民進黨卻在隨後的2005年立委大選嚐到失敗,民進黨內部開始考慮尋求政治和解的可能性,提出「和解共生」的訴求。2005年「扁宋會」,強調以「中華民國爲最大公約數」的中間路線。民進黨隨即拿下的2005年「任務型國代選舉」的第一大黨,並與國民黨在聯手主導憲法條文修正。

2006年臺灣與民進黨面臨兩岸關係重要的一年,由於臺灣與中國大陸的經濟已經日益緊密難以分割,陳水扁宣佈臺灣的兩岸政策,由「積極開放,有效管理」轉變爲「積極管理,有效開放」。身爲民進黨主席的陳水扁指示民進黨中央應進行中國政策的大辯論。2007年陳水扁更在FAPA 25週年慶晚宴上,正式提出「臺灣要獨立、臺灣要正名、臺灣要新憲、臺灣要發展,沒有所謂的左右路線問題,祇有獨統問題的「四要一沒有」訴求。」

但因爲陳水扁直接衝擊美國、中國大陸、臺灣的兩岸關係現狀及原則,加上陳水扁本身的弊案在臺灣政壇開始發酵。民進黨決定在2008年總統選舉採用低度排藍與在立委選舉中採用高度排藍。

2008年立委大選中,民進黨創下了成立之後的最嚴重的大挫敗,只拿下取得27席次,泛藍在馬英九的魅力下及想再重新執政的團結因素下取得立委超過四分之三席次,並在拿下15個縣市、直轄市的所有席次,國民黨立法院形成一黨獨大之局面,隨後馬英九打敗謝長廷當選總統讓民進黨回到在野格局。

四、蔡英文上臺與民進黨 ( 2008 – 2011 )

蔡英文2008年5月20日開始擔任民主進步黨主席,成爲臺灣主要政黨中第一位女性黨主席。2011年4月27日,民進黨中央宣佈蔡英文於其民調初選勝出,爲2012年的民進黨總統參選人,也成爲中華民國憲政史上首位女性總統候選人。

蔡英文從2011年2月提出「和而不同」、「和而求同」,再到8月份的十年政綱,以及在美國三次演講以及一次記者會中,蔡英文除了對臺灣的立場及與世界的交流中的談話之外,最重要的說明了她的「中國政策」,是有意在尋求與中國大陸的對話以及追求兩岸的和平發展。從蔡的中國政策主張對臺灣人民來看,其實是比較屬於修正陳水扁時代的激進路線而回到了其中間路線作法。蔡英文會不會當選中華民國憲政史上的第一位女姓總統值得觀察,因爲如筆者本文一開始所言2012年總統大選應該是要到選舉的最後結果纔能有把握知道鹿死誰手。

最後從回顧民進黨的政治主張與其選舉結果可以看出以下幾點特色:

第一:民進黨在臺灣的選票實力早已經具備跟國民黨有接近五五波的戰力。第二:民進黨不再以「激進的統獨」議題爲選戰主軸。第三:民進黨現今的「中國政策」並沒有與國民黨差異很大。第四:民進黨的政治主張如果傾向中間路線,如「臺獨黨綱」修正或廢除的話?將會是臺灣的第一大政黨。第五:民進黨很可能在2012年或2016年起在臺灣長期執政。這是國民黨要小心的與大陸的共產黨要憂心的。

董彥良

復旦大學博士,臺北市,教職。版權爲作者所有,請勿隨意轉載。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ET論壇寫手第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