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題如何給基層減負?

當下,“每月一題”成爲北京國家治理體系中的“熱詞”。

這是北京市委市政府創新推出的一種工作機制,針對梳理出的27個高頻難點問題,每月圍繞1個主題、選取2-3個具體問題,聽彙報,明責任,搞研究,提措施,督全程,解問題。

政務服務局副局長孫舫介紹,這種機制試運轉半年來, 成爲“接訴即辦”改革持續深化的產物,“每月一題”來源於“已訴”,但更關注“未訴 ”,旨在“未病先治”。

那麼,“每月一題”與基層治理之間到底存在着怎樣的關係?孫舫表示:提級響應、高位推動解決民生難題,就是在爲基層減負。高興的不僅是老百姓,還有基層幹部

北京青年報記者連日來在對基層的採訪中發現,通過“每月一題”機制,基層在解決一些“老大難”問題上更爲徹底,甚至帶動了一批、一類問題的解決。

同時因爲高位上給予政策層面的支持,基層幹部在解決問題時也更有了“底氣”。

難點問題

得以根治

北京青年報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在“每月一題”的27個問題清單中,“垃圾清運不及時”是位居前列的重要一題。

朝陽區勁鬆街道百環家園等小區因垃圾清運不及時,今年多次出現過垃圾堵門問題。究其原因,街道工作人員表示,主要是在垃圾站、樓、處理廠之間的清運流程中,垃圾清運車的週轉率不高,一旦不能及時返回,小區垃圾自然容易出現“腸梗阻”。對於這些問題,勁鬆街道曾專門開會研究,但因爲條塊分割街道無法直接調度這些清運車輛,對於垃圾清運不及時只能“一次管一次”,問題無法根治。

全市推出“每月一題”工作機制後,針對“垃圾清運不及時”被列入清單,朝陽區城管委及時介入,出臺《朝陽區“垃圾清運不及時”專項治理工作實施方案》。工作力度明顯加大,區城管委建立與區監督中心12345聯動機制,單個點位連續出現2次及以上的舉報,由區監督中心向區城管委預警,由區城管委跟進督辦。區城管委同時協調車輛增派運力,無需街道出面。這些,讓勁鬆街道城市管理辦公室科長黃克難感到“如釋重負”,“城管委的協調力度,比街道和社區大,效果也強很多。可以說,垃圾清運不及時的‘老大難’在我們轄區算是徹底解決了”。

“每月一題”,別瞧僅僅是個“一”,實質上卻是一種“縱深式”的思維模式和工作機制。這個“一”不是一次性地堵住跑冒滴漏的水管;不是一次性地清理堆放的垃圾,而是“把脈”到深處,重藥去沉痾,將問題“連根拔起”,徹底解決。在這之中,基層治理得以完善,幹部們爲老百姓做事的“命中率”更高了,勁頭也更足了。

“每月一題”涉及民生方方面面。除了上文提及的 “垃圾清運不及時”外,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在“每月一題”機制的推動下,平谷區擁有2000多人口的大村――東店村解決了十年訴求不斷的公交站點設置太遠的問題;懷柔區頂秀美泉小區解決了持續4年多的高樓斷水問題,每逢週末用水高峰期用大車“拉水”到小區門口的場景再也見不到了。在“養老機構收費和服務、居家養老保障方面”,西城區太僕寺街社區在市級相關部門的直接推動下,和餓了麼等平臺簽約,定點提供老年餐,徹底解決了社區老年餐桌供不應求的問題。

高位協調一個具體問題,行業主管部門利用管理優勢加以徹底解決,唯其“徹底”,社幹們才能舒展眉頭;唯其“徹底”,老百姓們才能息訴“順氣兒”。

以點帶面

解決一類問題

“當初說好了兩年,現在10多年過去,有的老人沒有等到拿房本的那天。”對於海淀區花園新區的276戶居民來說,薄薄的“大紅本”一直是心裡最大的牽掛,也是社區一直難以解決的歷史遺留問題。

“小區沒能完成原本規劃的建設任務,這是房本下不來的核心原因。”清河街道花園樓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王春梅介紹,花園新區項目屬於原址回遷,但在後續搬遷騰退過程中,老樓的18戶居民不願搬出,導致2號樓及其公共服務配套無法開工建設,項目也就無法達到規劃驗收條件。

像花園新區的情況並非個例,海淀區雙榆樹東里甲20號樓的160戶居民,長達17年未拿到房產證,其原因更加複雜:建設過程中,開發商擅改規劃、一房兩賣、隨後失聯……

各種複雜的歷史問題,導致房產證難辦,成爲全市不少社區居民反映強烈的一大頑疾。今年市級“每月一題”12類主題的第一項,便是聚焦羣衆關心關切的房產證難辦問題。該任務由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相關負責人牽頭,會同屬地政府部門、項目主體建設單位等,形成“一攬子”工作方案,解決一個問題帶動解決一批問題。

像花園新區這樣沒有完成搬遷騰退的小區,決定進行“容缺”辦理,已入住的回遷戶可以儘快辦理不動產登記手續;像雙榆樹東里甲20號樓這樣存在違建的小區,則委託檢測機構進行避雷、安全檢測鑑定,認定房屋可以安全使用的,可爲購房人辦理產權登記。

根據市規自委的工作方案,對於房產證辦理難這一大類問題,要求通過深入小區、入戶走訪、與居民代表座談等方式,傾聽羣衆心聲,尋找解決思路,按照“尊重歷史”“無錯優先”“有錯必究”的基本原則研究制定解決方案,以加快推進全市解決歷史遺留項目不動產登記問題。數據統計顯示,在“每月一題”機制的推動下,今年以來,全市已爲5.2萬套房屋解決了不動產登記難題。

中關村街道東里南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曹紅莉說:“‘每月一題’機制幫我們解決了長期面臨的房產證辦理難這一突出矛盾,確實爲社區減輕了負擔!社區少了這一重大矛盾點,黨羣關係更加和諧了,居民們也感到很高興。”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一個問題帶動一批問題”的解決,成爲“每月一題”機制運行的一個重要特徵,不僅僅是房產證難辦問題,“垃圾清運不及時”同樣遵循這樣的解決規律。

今年5月25日,家住東城區東花市街道北里東區社區15號樓的一位居民向12345打電話反映了自己的困擾:“各種廢舊衣服、塑料泡沫堆放我家樓下,一推開窗戶就能看見,夏天還有味兒……”接到投訴件後,東花市街道北里東區社區書記馬林、副主任夏莉莉、網格員邢亞君立刻查看並瞭解了堆放垃圾的情況,原因是小區內空間狹小,低值可回收物體積大沒地方存放,所以一直暫存在東區15號樓南側。夏莉莉找到了物業負責人進行清理,可四天後,原位置的“頑疾”再度“復發”了。夏莉莉發現小區內其他位置也存在一些低值垃圾亂堆放的情況。

一個“點”帶出一個“面”,爲了徹底解決整個社區居民低值可回收物的堆放問題,東花市街道北里東區社區想了三招:一是找專門回收舊衣服的公司,在東區南門設置了衣物回收箱,並給居民做好提示;二是在中區一些樓的桶站中增加了一個可回收垃圾桶;三是協調一家物業公司在小區外的停車場專門闢出一塊空間,用於臨時存放低值可回收物。

夏莉莉坦言:“市裡、街道、社區頻頻在提‘每月一題’,這也爲基層解決難題拓展了工作思路,比如督促我們‘舉一反三’地想辦法。每天社區需要面臨的問題很多,有的問題反映上來的可能只是一個‘點兒’,但是通過解決這一個事兒,就把整個面上的問題解決了,提高了效率、根治了問題,還實現了‘未訴先辦’。”

提級響應

爲基層減負

市政務服務局副局長孫舫在接受採訪時分析了“每月一題”的幾大特徵,特別強調了提級響應爲基層減負。

她指出,實際上“每月一題”要解決的問題分爲三層:一是各區、街道(鄉鎮)能夠自行解決的問題,及時高效解決;二是對於超越基層事權的複雜難題,可提請上級主管部門協調解決;三是對於跨行業、跨區域的“老大難”問題,在把問題分析透、責任分析清的基礎上,可向專項小組辦公室提出建議,提請市級行業主管部門協調解決。“對於‘難啃的骨頭’如涉及現行政策法規問題,就用改革的辦法破解。因此,很多市級行業主管部門都出臺了相應的政策,高位推動解決民生難題。”

實際上,解決房產“辦證難”問題,正得益於高位推動。“今天終於拿到了房產證,我這一等就是20多年!”5月7日,家住石景山區魯谷街道六合園社區的王先生拿到了屬於自己的房產證,紅色的證書上,“不動產權證書”六個燙金的大字格外顯眼,翻開證書,裡邊還有戶型圖和不動產單元號,權利性質那一欄標着“房改房”。

和王先生一樣,家住六合園的20號、21號、22號住宅樓的478戶居民盼領房產證都盼了20年。這478套房屋的房產證辦理問題,是多年遺留的難題。

現場上訪、信訪、12345電話訴求……這事成了六合園南社區黨委書記於雄伯的一塊“心病”, 在“每月一題”制度的推動下,石景山區不動產登記歷史遺留工作專班按照自然資源部下發的《關於加快解決不動產登記若干歷史遺留問題的通知》,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住建委和市稅務局聯合下發的《關於印發切實解決歷史遺留房地產開發項目不動產登記有關問題意見的通知》有關要求,針對歷史問題精準施策,制定《關於解決六合園20號、21號、22號三棟住宅樓歷史遺留問題辦理房產證的工作方案》,並四次召開聯席會議,督促相關單位加快六合園項目轉移登記、契稅覈定及土地出讓金繳納等工作的辦理進度,協調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在於雄伯看來,有了“每月一題”制度的支持,社區在解決居民房產證問題上也更有底氣了。“以前就是我坐在居委會的辦公桌上乾着急,”於雄伯說,“每月一題壓實各部門和實施主體職責,讓各部門精準對接”,由街道牽頭,做好居民的安撫和解釋工作;由區信訪辦做好居民的信訪接待工作;由區不動產中心協調測繪大隊做好房屋房改前的準備工作,對房屋的整體面積進行測繪;區住建委也配合做好政策解讀工作,多部門配合,這個遺留多年的難題迎刃而解。

有同樣感受的還有西長安街街道市民服務中心副科長劉怡,她所在街道的“老年餐桌”常年不能滿足轄區老年人的需求,市區兩級有關行政部門在“每月一題”的推動下,出臺了一系列對養老驛站的扶持政策以及社會企業參與養老助餐的鼓勵政策。“有了政策層面給予支持,我們接下來跟供餐企業去提要求,就不用只靠刷臉了!”劉怡說。

每月一題釐清了基層治理的三種關係

當前,本市市、區、街鄉鎮三級聯動力推“每月一題”,七一前解決實事清單84項,“我爲羣衆辦實事”力度空前。從北京青年報記者日前基層摸排的情況看,作爲由“接訴即辦”延伸出的新的工作機制,每月一題開闢出一條基層治理的新路徑,也是滿足“七有五性”的民需、切實爲基層幹部減負的新思路。具體說,每月一題釐清了基層治理中的三種關係。

首先是釐清了“短線”與“長線”的關係。垃圾堆清理了一次,過兩天又“復發”了;剛建好了一個社區的老年餐桌,另一個社區的需求又“冒”出來了。基層問題千條線,一針難穿竟爲何?誠然,在基層治理中要重視解決好一個一個的個案問題,但把個案問題往深裡究,剪斷亂線頭,歸總牽一髮方可治本。“每月一題”正是起到了這樣的“歸類抓總”“舉一反三”的作用,用市政務服務局相關負責人的話說:不怕問題多,就是要從“根兒”上解決常年困擾百姓的頑疾難題。於是,朝陽某社區“垃圾清運不及時”不再“一次管一次”,而是通過高位協調加派車輛、提高運轉率、形成機制、跟進督辦。在這裡,“一次清運”是“短線”,“機制建設”是“長線”,“短線”帶來的是“社區幹部喊破嗓”,而“長線”帶來的實效則是“幹部羣衆都滿意”。因此,每月一題釐清了“短”與“長”的關係實質上就是釐清了基層治理中“面子”和“裡子”、“表層”和“縱深”的關係。

二是釐清了“現時”與“將來”的關係。12345熱線一直在探索從“接訴即辦”到“未訴先辦”,北青報記者在此番採訪中發現,不少市級部門通過“每月一題”的深入走訪瞭解基層難點、痛點,於是,就有了西城區對欠薪問題的掛賬督辦、海淀區爲解決房產證問題將協商會直接開到社區等創舉,慧眼預見“痛點”在,矛盾未成型時抓。“每月一題”將尚處於隱患期的矛盾“消解於無形”,這在很大程度上爲基層幹部贏得了時間和精力去做好本社區、小區治理的長遠謀劃。

三是釐清了“橫向”與“縱向”的關係。12345派單是橫向的,市、區、街鄉鎮通力解決;而當下“每月一題”調動起行業主管部門的管理機制,把橫向的屬地管理和縱向的行業管理結合起來,如齒輪齧合,有序轉動,渾然一體。北青報記者在採訪中注意到,“每月一題”的設置本質上是一種公共服務的延伸,如平谷東店村徹底解決公交最後一公里進村問題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延伸;懷柔頂秀美泉小區解決300餘戶居民的斷水問題是“老舊小區改造”的延伸。從機制上看,行業主管部門的深度介入和協調,無疑有助於縱向問題的根治。

犯其至難而圖其至遠。越是困難越向前,越是“硬骨”越要啃,爲民謀利無止境。人們有理由期待“每月一題”一年接着一年幹,一錘子接着一錘子敲,在動態更新中一件接一件地化解老百姓的急難愁盼。(記者 解麗 李澤偉 林豔 蔣若靜 劉婧 王斌 武文娟 青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