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在“擴容”:引導中學生欣賞美 藝術課怎樣變有趣?
美育在“擴容”
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強調通過美育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在媒體上這樣描述未來的學校美育:應該要教會學生美育的基本知識,教會他們去欣賞和體驗美、欣賞和體驗藝術作品;同時要教會他們專項的、專門的藝術特長。
中學美育的現狀是怎樣的?應該如何引導中學生培養藝術愛好、學會欣賞和體驗美?
帶着這些問題,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走訪了一些中學。有20多年高中教學經驗的特級教師、上海市進才中學美術教師張玉林告訴記者,從國家目前推行的課程標準來看,當前時期是中小學藝術課程最豐富、最多樣化的時期,並且國家未來還會進一步重視藝術教育,提倡豐富的藝術內容和綜合素養的藝術學習。
藝術課是怎樣變有趣的
因爲小時候學習過鋼琴和唱歌,上海市進才中學高三學生石中玉非常喜愛音樂課。
這學期的音樂課講到電影配樂方面的內容,老師放了電影《加勒比海盜》中的片段。“第一次放,去掉了音樂,讓我覺得傑克船長動作有點滑稽,像一個小丑式的人物;而帶着背景音樂,就顯得他慷慨激昂、俠肝義膽。這種對比說明音樂對電影劇情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我小時候第一次看這部電影,卻沒有這麼深的感受”。
石中玉的同學王曦平很喜歡學校的藝術課和藝術類社團。她告訴記者,高一、高二每週一節藝術課,高三每兩週一節藝術課,雖然課時不多,但內容多樣。她在高一的音樂課上了解了音樂劇,還因爲在課上看了綜藝節目《聲入人心》而喜歡上這門藝術;同學們還會排練表演集體舞節目、參加10月歌會;高二美術課結合學校“服裝秀”活動,同學們學習了各個國家的服裝文化,並一起動手設計、製作、展示服裝;英語課文中有《歌劇魅影》,她就和同學們在“課本劇”活動中編排演出了這個劇目,很受歡迎。
進才中學的藝術課現狀,是近年來我國中小學藝術教育提升的一個例子。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在近日教育部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大部分省(區、市)義務教育階段都能按照國家課程設置方案保證音樂、美術課程總量不低於總課時的9%;高中教育階段,全國93.2%的學校能夠開設6個學分的藝術類必修課程;全國近87%的學生在中小學接受了藝術教育,65%的學生參與了藝術社團或興趣小組,學習掌握了藝術特長。八成以上學生喜歡藝術課和藝術教師。
藝術課堂是怎樣變有趣的?
張玉林介紹,學校在調研中發現,學生對初中時不太接觸得到、但與生活關聯更大的新型融合藝術感興趣。進才中學的藝術課融合了舞蹈、戲劇、影視、書法、服裝設計等內容,“兼顧學生興趣、提供更多選擇,這是打開藝術教育局面非常重要的一個點。”
上海師範大學附屬羅店中學(以下簡稱“羅店中學”)位於上海市寶山區,這所郊區中學幾十年來以“藝術見長,尚美成人”爲特色,不但有聞名全上海的學生管樂團,近年來還在基礎藝術課之外開設了18門“大藝術課”供學生選修。
這些課程大多與羅店當地民俗有關,包括版畫、花燈、彩泥、戲曲、書法、篆刻、管樂等。而學校開設這些課程,既不爲升學考試,也不採用分數來評價,只希望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綜合素養。
開設如此多種類的藝術課,既依靠學校的硬件配備,也離不開“臥虎藏龍”的教師羣體。羅店中學校團委書記、音樂教師王雅婷介紹,學校的書法教師金愛華過去是初中部的政治教師,兼職教授硬筆、軟筆書法課,最近才轉爲專職藝術教師;化學老師擅長篆刻;物理老師的木工很厲害;而她本人在教音樂課的同時,還開設了電子鋼琴選修課。此外,學校還以外聘方式邀請校外專家進校授課。
“藝術的門類很多,很多課都可以上成藝術課,比如利用化學課的知識製作手工皁,那也是藝術品。”王雅婷說,學校的考慮是,儘可能讓同學們在各個領域上有所發展,“大藝術課”和其他學科相結合,體現藝術的概念。
張玉林認爲,“多樣化學習”和“項目化學習”是值得借鑑的藝術課教學思路,而提倡跨學科學習、鍛鍊學生聯繫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目前我國藝術課程改革的大方向。
藝術課可以從零基礎學起
進入高中以後,上海師範大學附屬羅店中學的陳彥連續3個學期在學校“大藝術課”中選修了版畫課。從小就對美術感興趣的她,雖然過去沒有在課外學過繪畫,但立刻喜歡上了版畫這種“小衆”藝術。“版畫的整個製作過程都很有意思。”陳彥說,“首先畫草稿,然後刻版、印版,每個步驟都需要很有耐心,一旦出錯就無法進行下一步了。”
陳彥的版畫課老師金雲華告訴記者,選這門課的學生絕大多數都是“零基礎”,“版畫和許多繪畫類型不一樣,過程複雜、耗時長,學生一學期只能完成一兩幅畫,很能鍛鍊耐心。”有的零基礎的孩子學完課程後,作品在上海市學生繪畫作品比賽中拿到一等獎。現在,這門課還拍攝製作成了慕課、出版了教材,上海每個中學生都可以在網上進行學習。
今年初三的何俊妍曾覺得自己肢體不太協調。進入上海外國語大學閔行外國語中學後,她發現學校開設的舞蹈課不但不難,還很好玩兒。
上第一節舞蹈課之前,何俊妍有點緊張,她想象自己會是班上表現最差、被老師批評的那一個。但事實完全相反:老師教的動作並不難,而且對所有同學一視同仁,如果自己跳不好,還會得到老師特別的照顧和指導,一旦有進步,老師就會鼓勵。
何俊妍覺得,學習舞蹈給自己帶來很多正面的東西。最直觀的是,她發現自己的肢體協調能力變強了。
上閔外的舞蹈課屬於“舞向未來”公益性舞蹈教育普及項目。2011年,中國福利會少年宮陳白樺領軍人才工作室與上海市閔行區教育局等機構共同在閔行區普通中小學開展的藝術教育實驗,目前已有萬餘名師生參與。
上閔外的舞蹈教師何琳是舞蹈專業出身,她說,“舞向未來”的教學方法和傳統的專業教學有很大的不同:不看學生的外形條件、是否有基本功;教學內容涉及多種舞蹈門類;“旋轉教室”的模式,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站在第一排,教師要關注到每個孩子的姓名、習慣、性格;採用大量隨機變化的鋼琴伴奏和手勢、擊掌等方式,盡肯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等等。
“舞向未來”項目執行人阮晨介紹,“舞向未來”面向所有零基礎的孩子,無論高矮胖瘦、相貌如何都可以在舞蹈學習中獲得自信與快樂,鍛鍊想象力、創造力、團隊協作等品質,從而提升整體素養。
何琳教高中生比較多,感到有些孩子因爲家庭或學業等原因有較大的心理壓力,但通過舞蹈課,能明顯感覺到他(她)們性格變得開朗、外向,臉上有光亮了;在舞蹈課上取得成就感的同時,也更有動力在主課上用功,整個人更積極主動了。
“我們的舞蹈教學理念是要關注每一個孩子,讓他們在課堂中有一種成功的體驗和感受,希望通過舞蹈教育去改變他們在其他方面的表現。”她說。
今年初三的蘇逸飛過去是一個比較內向、不太會表達的人。初中以後開始接觸舞蹈,感覺舞蹈幫他找到了自信,變得比以前更會表達了,願意主動去跟別人交流。和同學們一起練習舞蹈,從不熟悉動作到慢慢練熟的過程,再到舞臺上表演完,讓他“會有成就感、自豪感,還有跟大家一起克服困難的喜悅”。
高中生家長周女士喜歡音樂,平時關注藝術教育。她說,有種觀念認爲,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通過音樂、美術教育,可以讓孩子找到自己的天賦;如果成年了再去學習,就錯失了這個機會。即使僅將藝術作爲愛好,唱歌、演奏樂器也是舒緩情緒、表達情感的很好方式。
石中玉這樣形容藝術給自己帶來的改變:以前難過時,可能只會捶牀板,而現在可以唱一首歌;以前開心的時候只會笑着走過臺階,而現在可以用美聲高唱《我的太陽》。“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把人生當成一種藝術去創作。我們度過每一天也可以是書寫藝術的過程,或許沒什麼規範,但一定是一種值得去塑造的藝術”。
這也是王雅婷和她的同事們努力的方向:我們藝術課的宗旨就是讓同學們學得快樂、獲得審美體驗,讓他們知道生活中處處存在美。
在採訪中,一位喜歡藝術課的高三同學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藝術是一種很玄的感覺,是‘無用之用,方爲大用’,是和人伴生的東西。其他學科的知識是可以單獨習得的,但藝術和生活方方面面都有關。”
但也存在學生、家長不重視藝術課的情況。上海市進才中學高三學生王曦平對小範圍高中生羣體調研發現,不少家長缺乏對孩子進行藝術教育的理念,或者只要求孩子參加藝術培訓,而非主動引導其愛上藝術;有的同學則對學校藝術課不屑一顧,認爲“都高三了還有這些亂七八糟的課”。
“關注美育,會讓個人和社會都少一點功利,多一點對美的追求;美育讓青少年得到藝術陶冶和精神昇華,能讓人享受終身。”張玉林老師說。
正如王登峰在近日的新聞發佈會上所說的:中小學的音樂、美術或者綜合藝術課程,要真正讓學生能夠體驗美、認識美、展示美,掌握基本的知識、藝術特長和專項的藝術特長,同時未來又能夠創造美,“這是我們教學改革要實現的目標。明確界定這一點,就是我們美育教學改革巨大的進步”。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