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姆式”學校管理,正在怎樣改變基礎教育微生態?

保姆式的教育,看起來是爲學生負責,爲學生着想,背後緊貼的其實是“不要出事”的職業恐懼。

2023年11月,廣東湛江市徐聞縣一小學要求所有學生戴頭盔上下學,“走路、坐小車的也要戴”,此事引發輿論爭議。

在山西某學校,教師需課間輪班站崗守衛安全。每個課間,學生從進門到出門,從吃飯到上廁所,連孩子們上下樓梯也要時刻盯緊,需要有老師跟着。

全方位無死角的行爲規定,教師高密度介入,細緻入微的日常管理……在一些中小學校,幾乎學生的每一分鐘都被嚴密規劃,貼身管理。不得不說,“保姆式”管理,正在大面積侵蝕學校教育的健康生態。

01

“保姆式”管理普遍化嚴重抑制了孩子的自驅力

多方面壓力下,學校教育不得不事無鉅細,管理到每一時段每個細節。在這樣的生態下,學校變身“安全保障機構”,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淪爲“貼身保姆”——這樣的現象日積月累,層層加碼,在國內已經蔓延到大部分學校。

事無鉅細的管理雖然會讓學生少犯一些“錯誤”,但也抑制了他們的成長。最終的結果就是校園學習生活的高結構化和流程精細化,壓制了孩子們自主發展和健康成長的時間與空間。

· 作息安排

學校通常對學生的作息時間有嚴格的規定,從晨讀到放學或晚自習,時間安排得非常緊湊。學生的日常活動幾乎都在學校的安排之下,很少有自由支配的空間。

· 行爲習慣

學校常常要求學生從進校門的那一刻起,就要約束自己的行爲:不要摟肩搭背,不要大聲喧譁,不要快步疾行,更不要追逐嬉戲。學校對學生上學、放學和到食堂就餐的路徑,也有明確規定。 比如要求學生上學要踩着道路兩側的白線,保持一定的距離,默默右行。

· 精細化考覈

德育管理細化到建立量表。學生上學紅領巾沒戴要扣分,集隊時隊伍不直要扣分,就餐時講話要扣分,自習時笑要扣分,課間時追逐要扣分,如廁時打鬧要扣分……總而言之,學生在學校裡學習生活的所有內容都跟“分”掛上了鉤。

可以看出,管理者對學生的在校行爲進行過度干預,以不出事爲唯一目標事無鉅細地要求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是學校“保姆式”管理的最大特徵。這種管理方式往往表現爲包攬一切,不信任學生的自理能力和自主能力,不給予孩子足夠的自主權和決策空間。

然而,學生是需要培養的,是在不斷探索、試錯中成長的,而不是像陶泥娃娃被隨意捏造定型的。“保姆式”管理限制了創造力和勝任感,導致學生因擔心犯錯而不敢嘗試新事物,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和創意,從而抑制個性發展、主動精神。

二是給學生造成持續的心理壓力,引發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損害心理健康,造成自卑感、社交障礙等。

三是阻礙學生自主管理和內驅學習。當學生缺乏自主決策和解決問題的機會,獨立性和責任感無從建立,一旦成年,卻沒有自主思考和行動能力,普遍淪爲真實生活的“巨嬰”。

02

學校可能陷入了三大誤區

這類現象的形成,當然並非一朝一夕。管理實踐的變型是管理理念異化和社會共同促成的結果,這其中有學校對教育認知偏頗的原因,也有迫於行政、家長、社會多方壓力的原因。

保姆式的教育,看起來是爲學生負責,爲學生着想,背後緊貼的其實是“不要出事”的職業恐懼。

· 被安全責任和輿情綁架

一段時間以來,“消失的課間10分鐘”“廁所社交”“能不能玩蘿蔔刀”等有關學生社交遊戲、體育活動等話題屢屢挑動大衆神經,這背後,是學校承擔着越來越重的安全責任。學校往往承擔着“無限責任”,大家都生怕孩子在學校出事,因爲一出事就是學校的問題。

現實情況中,家長不允許孩子在學校出事;主管領導過於恐懼輿情,要求杜絕安全隱患。這也間接導致了學校教育過度規劃學生行爲,逐漸演化成全天候管控學生,包攬一切、指揮一切。

· 教學精細化管理、軌道化設計

隨着教學改革的速度加快,如何讓一線教師快速適應新理論、新實踐的要求,讓學生更好更快地轉變學習方式,是擺在學校面前的重要課題。這其中,教學精細化管理髮揮了重要作用。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教學精細化管理如果過度強調,則會帶來學習者完全被操縱的弊端。

對教學的各個環節作形式上的統一安排和設置,對學生的學習行爲進行精準量化,比如要求學生必須學多長時間、合作多少次、發言多少人次。這很容易引起學生的消極心理,弱化他們對自身生命成長的關注。

· 教育認知不到位

一所學校對學生能產生多大的影響,往往取決於學校的管理高度。學校管理是一門藝術,不管則亂,多管則死氣沉沉。好的教育是森林的樣子。好的學校,處處充滿着自主和選擇。

李希貴校長曾說過:學校最大的問題是“管理過度而教育不足”。教育不僅需要學校迴歸教育本真,更需要我們的管理者、教師、班主任迴歸教育本真。因爲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不僅是針對教育,更是直面“人”的改革和變革。

“教育無非託舉,這是一種信仰”。如果將服從於學生的終生成長作爲堅定的教育信仰,我們就會選擇有利於學生長遠發展的辦法。

教育常識告訴我們,一個人能否真正成才,取決於是否善於自我教育。要做到這一點,學校教育就不能總是牽着學生的手走路,要讓他們獨立行走,允許他們跌跤、碰壁,使他們對自己負責,形成自己的生活態度。

學校要給學生成長的時間和空間,給予他們一定的自由,從全權包辦的“保姆”角色轉變成引導型教練員,支持孩子坐在成長之路的主駕位,讓他們自已掌握人生的“方向盤”。

你認爲呢?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別忘了【轉發朋友圈】☺

來源 | 新校長傳媒

作者 | 劉寬

編輯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