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患麻醉空腹 醫師:仍要規則用藥

▲成大醫院麻醉趙德慧醫師說目前除了身心科的MAOI藥物血糖的藥物、部分血壓抗凝血藥物外,絕大部分都建議規則服藥,提升手術期間的安全性。(圖/成醫提供)

記者林悅臺南報導

有些人因爲罹患慢性疾病而需長期服藥控制,萬一碰上需要手術治療,那麻醉前需「空腹」的要求怎麼辦?藥還要吃嗎?成大醫院麻醉部趙德慧醫師說目前除了身心科的MAOI藥物、降血糖的藥物、部分高血壓及抗凝血藥物外,絕大部分都建議應規則服藥。

趙德慧醫師說麻醉科醫師,也會再個別評估患者藥物種類,有需要時會連同該科醫師一起評估換藥、停藥等,以增進手術安全。至於術前空腹時間,目前國際上都在做修正和調整,油脂肉類、飯、牛奶碳水化合物糖水清水等各有不同的改變。

趙德慧醫師表示未來臺灣也會走向比較精確的空腹時間;但目前仍然衛教病人術前應空腹8小時,主要原因是怕病人因爲太複雜而搞錯,最後延誤了開刀的時機。空腹的英文叫non per oral(NPO),意思是不從口入任何東西,所以應包含任何東西,包括:水、口香糖飲料檳榔、煙、酒等。趙德慧醫師表示有的病人很可愛,說沒吃東西,只是嚼檳榔而已,而且也沒吞下;其實,即使是嚼檳榔也不行,因爲除了或多或少還是會吞進去外,也會經由口腔舌下血管等吸收,檳榔含有大量複雜的化學交感神經剌激物,對麻醉藥物有交亙作用,會增加風險。至於平常在吃的藥物,應不應該、能不能繼續吃?則要視其服用的藥物而定。

趙德慧醫師指出以高血壓爲例,在接受手術的病人中約有25%患有高血壓,沒有控制好高血壓的又佔了多數,碰上手術中的剌激和疼痛引起腎上腺素釋放,會導致血壓變更高,就會有腦中風心肌梗塞、血管硬化、主動脈剝離、器官損傷等危險;如有規則服藥,血壓長期穩定控制,手術期間發生前述風險的機會就會降底

術中血壓控制的目標,一般訂爲術前長期血壓的正/負20%,雖然血壓不能變更高,但也不能太低;因此,會引起術中低血壓風險的血管張力素轉換酶抑制劑與血管緊張素受體製劑2大類藥物,可能要避免或術前暫時換藥。

糖尿病的藥物或胰島素等降血糖藥物,在空腹情況下是不建議服用的,以避免發生術中血糖過低情形。趙德慧醫師說,雖然血糖高會有酸中毒離子不平衡、感染風險和影響傷口癒合等風險,但是血糖過低造成的腦部病變相對來說更爲致命。糖尿病患者手術當天開刀前和術中、術後,會視情況爲病人監控血糖。

心血管瓣膜疾病或中風的病人,需要長期服用單一的阿斯匹靈,或合併使用2種抗凝血藥物,這類病人接受手術時除了原有疾病帶來的相對應風險外,還會增加出血的風險,但是貿然停藥也可能導致原疾病的惡化而增加風險。目前依證據來說,阿斯匹靈類的藥物,不會要求要停止服用;保栓通類的抗凝血藥物則要視病人心臟血管支架放的時間和穩定度來決定;有心律不整合並中風而使用抗凝血藥物的病人,則要視再次中風的風險高低來決定要不要換到橋接的藥物。

趙德慧醫師提醒,術前做麻醉評估時,記得要帶平常所吃的藥物給麻醉科醫師看。有人會擔心:「不能吃東西,又說要繼續服藥,那要怎麼吃呢?」她也表示,其實用少量水服用藥物,不但不會影響,反而更提升手術期間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