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欣專欄】「聯合公園」查斯特 另一個世代之聲的殞落
日前自殺身亡的歌手查斯特班寧頓(Chester Bennington),曾唱出某一代年輕人無所歸屬的茫然青春,不是他們憤怒叛逆,而是他們對這世界的良善不肯死心,Chester Bennington接住了他們以後,沒人想到身爲「麥田捕手」仍必須付出代價。
「聯合公園」主唱Chester Bennington在美國時間20日於家中自縊身亡,許多樂迷一大早醒來震驚不已,其實才短短三個月間,我們失去了一個Grunge搖滾先驅克里斯康奈爾(Chris Cornell),之後則是新金屬(Nu Metal)中歌聲的代表人物的查斯特班寧頓也是同樣自殺身亡。
這兩位曾經是20世紀末到21世紀重要的年輕樂迷舵手級歌聲就這樣離開了,其中「聯合公園」的Chester對臺灣樂迷影響更深,因爲「聯合公園」的幾首名曲是支撐着不少年輕學子度過他們茫然與隱隱憤怒青春期的支撐力量。
Chester與團員的創作有着關懷、悲傷、反抗與控訴貪婪文明的特質,雖然聽起來爆裂強韌,但其實音樂骨子裡揉進深深的溫柔與脆弱的特質,是非常少年的質地,極度想追求這世間最後一點純淨殘餘的呼喊,因此在 21世紀初期,他們的音樂非常受到全球樂迷喜愛。而Chester的歌聲則有着讓人一聽即難忘的特質,雖有強大嘶吼的力道,但卻撕心裂肺地夾帶出他更多細膩情感,他每次發聲,都有種清純年少被折翼之感,現在講這點,或許有人認爲我以結果做推敲,但事實上他的歌聲從頭到尾都在祈求着希望,這是爲什麼聯合公園打動這麼多人的原因之一,那麼多人曾在他們臺北演唱會掉淚的原因。
90年代非常流行Grunge搖滾,之後Nu Metal也相當興盛,都是呼應着年輕人對現世的質疑與茫然,Nu Metal的魅力在於更強烈的衝撞,更近乎絕望的掙扎,如同「聯合公園」最紅的一張專輯《天空之城-美特拉》,在臺灣也曾風靡一時,他們在2003年大紅時,我早已變成大人,儘量世故、儘量社會化,對社會種種憤怒與不平儘量壓在最深處,但仍會被Chester的歌聲給打動,爲他爲何還有祈求與呼喊的原始魅力而悸動着,他的歌聲是「聯合公園」音樂的精神原石,非常純粹。
現場聽他唱歌時,知道他的唱功不只是吶喊撕裂,也有着高音中的情緒複雜轉折,以及氣長的情感爆發,很難形容在現場的感受,他歌聲情緒像硬石揉進溫柔心裡,細碎疼痛,如孩子試圖破繭而出,但有人可以,有人過不了,現在回想起來,就是有一個「少年」無法長大,有一部分滯留在他童年性侵回憶中。
於是他的好夥伴爲他寫了一首歌〈Breaking The Habbit〉希望他能走出痛苦的過去,他們當年能撼動人的歌曲不只前述這首,在他們首張專輯《混合理論》(Hybrid Theory)中以饒舌與金屬混得恰到好處而一鳴驚人後,當中的〈In The End〉裡面的歌詞「I tried so hard and got so far/but in the end/It doesn't even matter」在Chester逝世的當天,被許多樂迷當追悼詞懷念。
他們2003年的《天空之城》(美特拉)更是吸引了大批追隨者,其中的〈Numb〉那份對現世的麻木,呼應了很多人的心聲。而
〈Somewhere I Belong〉更是一針見血地很多年輕人無歸屬感的心,那些傷痕都仍溼淋淋地在他們音樂裡找到慰藉。
創作者能給人慰藉,但自己未必走得出來,但Chester本人也說過,如果沒有音樂,自己不知如何熬過來,之後「聯合公園」嘗試了電子搖滾,也做了很多實驗性的作品,都一直在關注環保議題,雖然後來得作品不見得這麼受落,或符合樂迷期待,但在2000年的第一張,到2007年發行的《末日警鐘 毀滅・新生》(Minutes to Midnight)這段時間,Chester的歌聲與創作讓很多正經歷慘綠青春的歌迷找到了「安身之境」,有些人青春期或許能健康活潑又可愛,但有些人真的沒辦法。
只是這次「麥田捕手」之一陣亡了,沙林傑當初寫《麥田捕手》時沒有寫那些嘗試在崖邊接住孩子們的是否自己會陣亡?但Chester真的曾接住不少與社會格格不入的孩子,謝謝他,謝謝kurt Cobain,謝謝Chris Cornell、謝謝Chester Bennington,還有2016年紛紛告別我們的偉大音樂人們,真正的長大從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情。
更多鏡週刊報導【主唱自殺】搖滾天團聯合公園主唱查斯特上吊 享年41歲【主唱自殺】聯合公園查斯特驟逝 蕾哈娜用36個哭臉訴傷悲【本週音樂】主唱查斯特辭世 聯合公園經典成絕響【主唱自殺】哭哭!這8位名人都曾遭性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