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慶生》新疆棉事件 大陸爲何高調反制

新疆棉風暴持續延燒,繼大陸網民抵制H&M之後,北京宣佈制裁英國9名公民與4間機構。(圖/中新社)

美中2加2阿拉斯加會晤以互嗆式開場震驚世人,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楊潔篪16分鐘的強硬講話令人印象深刻。中國社會的反應尤其強烈,「中國人不吃這一套」、「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說話」的「金句」甚至被製成T衫上架販售

阿拉斯加會晤後,中國對外姿態全面轉趨強硬的跡象。3月22日,歐盟外長以侵犯新疆穆斯林少數民族人權爲由,對4名中國官員及1實體祭出制裁。中國迅速反制,宣佈反制裁歐洲10人和4實體,包括多名歐洲議會議員、智庫學者

不僅如此,3月24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還首度發表《2020年美國侵犯人權報告》,就種族主義、貧富不均與應對新冠疫情失策提出質疑。批評美國「不僅自身疫情失控,而且與之相伴的還有政治失序、種族衝突、社會撕裂」。

幾乎是同一時間,中國官媒將去年10月,瑞典服裝品牌H&M因「人權問題」將不會採用來自新疆產品或原材料的官網聲明翻了出來,強調「一邊賺中國的錢一邊使壞,該掂量掂量了」,因而引發中國網友抵制,各電商網站紛紛將其商品下架。

這是刻意行動。去年10月的事爲何當時不講,現在才說?這顯示中國應對美國的激烈競爭已開始轉守爲攻,從外交價值觀、商務等領域全面反擊。然而,強硬姿態固然會得到民族主義的歡呼,卻可能遭到反作用力的傷害。歐洲議會已宣佈取消對《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的審議,多國還召見中國大使抗議。歐洲即有學者認爲,這是中國外交上的戰略錯誤,可能將原本在美中競爭中不願選邊的歐洲推向華盛頓。

中國是否戰略錯誤,要看事態的可能演變。我們先梳理這一輪美中的戰略互動。

3月22日,林布肯出訪歐洲,歐盟、美國、加拿大、英國、澳洲、紐西蘭即同時以人權爲由,宣佈對新疆官員實施制裁或譴責。對美國來說,這或許就是拜登所謂「聯合盟邦抗中」的起手式。中國第一時間即宣佈對歐盟反制裁,顯然也是一張準備已久的牌,等歐盟出手就立刻回擊。

不過這張牌大了些,出乎歐洲人意料之外。對歐盟來說,制裁新疆官員只是個醞釀已久的「象徵性舉動」。

歐盟去年底通過「全球人權制裁機制」(global human rights sanctions regime),即所謂歐洲版《馬格尼茨基法案》(Magnitsky Act),當時即宣佈,首批制裁名單將於2021年第一季結束前落實。因而制裁名單除了中國新疆官員外還包括俄羅斯、緬甸等國的侵害人權者。宣佈時機只是配合美國國務卿的到訪,一方面給拜登政府面子製造抗中業績,二方面也不致失去自主性,堪稱兩全其美。

不過對中國來說,這就是所謂「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美國與歐盟憑什麼自訂規則對其他國家指指點點,當「人權教師爺」?楊潔篪16分鐘的講話很清楚,中國遵循的是以聯合國爲中心,以國際法爲基礎的國際秩序,而不是一小部分國家所倡導的「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

只是這麼大動作反制,難道中國真不怕得罪歐洲?讓歐盟原本配合演出的操作變成玩真的?或許正相反,中國就是擔心此時不強硬表態,歐盟在美國持續施壓下真的加入美國陣線聯合抗中,或者人權議題持續發酵,讓新疆棉業受到真正傷害。

戰略分析要從理論與邏輯切入,不能只看文獻或表象。就理論來說,美國與歐盟雖然都強調「價值觀」外交,但國際關係教科書講得很清楚,國際行爲本質是現實主義,而不是理想主義。簡單來說,就是操作胡蘿蔔棒子,以利誘或威脅驅動對手。

記得美國最初發動全球封殺華爲5G的時候,歐洲國家包括英國在內原本都拒絕,但美國不斷施壓,對英國甚至威脅將取消F-35部署,並將英國排除於「五眼聯盟」的情報分享之外。當時中國並沒有採取足夠行動反施壓或提供胡蘿蔔利誘,結果英國擋不住美國壓力,不僅接受排除華爲,中英關係還因香港問題而迅速惡化,徹底顛覆原本號稱的「黃金時代」。

然而,拜登不是說「美國回來了」,難道還會像川普一樣施壓盟邦嗎?

很遺憾,是的。政黨雖輪替,美國的利益不變。這次布林肯歐洲行仍然和前川普政府一樣施壓德國,要求停止俄羅斯輸往德國的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專案,並表示不排除對德國採取制裁措施。因爲美國擔心輸氣管道完工後歐洲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過高,還影響美國頁岩油在歐洲的銷售前景。雖然這段長達1,230公里的輸氣管線已完成90%,美國仍堅持德國撤銷。

對美國來說,盟邦就好像交響樂團,美國回來是當指揮,歐盟要配合演出才能應付中國與俄羅斯所帶來的威脅。3月24日布林肯在布魯塞爾的演說,雖然表示美國不會強迫盟邦選邊站,盟友可以在行得通的情況下與中國合作,但他提到的例子是氣候變遷

因此,中國高調的反制裁,將可提供歐洲國家拒絕美國的藉口。中國這次傳遞的訊息很明確:配合美國製裁中國,就要付出代價。因而當一項聯合行動符合美國利益但不符合歐洲時,「中國將反制」或許可以成爲歐洲討價還價的籌碼。

至於《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的停止審議,中國或許不會那麼擔心。因爲如果這協議符合歐洲產業界利益,歐洲業者自然會發動遊說。中國去年外商直接投資(FDI)已超越美國成爲全球第一,今年前兩個月累計再年增34.24%。強大的市場吸引力是中國自信的來源。

其次,中國這次在新疆人權議題上借題發揮,高調反制,有部分理由是新疆人權其實並不是中國真正的弱點。

新疆並不是限制旅行的地區,政策上反而是發展觀光,歡迎旅遊,包括外國人。2019年新疆接待中外遊客2億多人次,旅遊收入超過3400億元人民幣。網路上有許多新疆美食、旅遊甚至機械採棉視頻。也有長住中國的西方人拍視頻批駁西方媒體的偏見。中國演藝圈很紅的「新疆四美」都是維吾爾族。中國人民的新疆經驗,並不是美國指控的「種族滅絕」或血汗棉花。

因此,中國社會主流觀點會認爲,美國指控新疆人權、打壓新疆棉業,只是遏制中國崛起的藉口,就好像以國家安全打壓華爲、中芯國際、小米、大疆…等中國高科技企業一樣,就是不想讓中國人過更好的日子。這種感覺隨着美中競爭激烈而愈趨強烈。這是爲何楊潔篪的強硬講話會引起中國社會的巨大反響,也是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會說:「中國人民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原因。

這也就是說,如果美國競爭戰略的目標,是要區分中國與中共,讓中國人民反對中共領導,那麼在新疆人權議題上的操作效果,是恰恰相反。中國當然要抓住這機會,高調反制。除非美國競爭對象是概念上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整個中國,不過這可能會讓美國反亞裔的情況進一步惡化;否則,戰略錯誤的可能是美國這一邊。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