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條形碼 補貼更精準

一大早,新疆塔城地區沙灣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工作人員閆靜就到了轄區內的新疆寶地種業有限責任公司棉花加工廠,隨機抽查棉花收購加工情況。自棉花開秤以來,她幾乎每天都在各個企業轉悠。

正巧碰上棉農嶽幫禮來交棉花,一車棉花用黃色塑料膜裹成兩噸左右重的“蛋卷”。加工廠工作人員過完磅,隨手扯出一縷棉花測了長度,約29毫米,質量不錯,而且是“蛋卷”,當即報價:在收購價基礎每公斤多加0.2元。

嶽幫禮今年種了1000多畝棉花,種植前聽加工廠的建議,選了品質高、纖維長的品種產量超過50萬噸。同時,放棄了普通採棉機,而是僱了圓膜打包採收機採收,每畝費用要比普通採棉機高80元,但是每公斤收購價要比散裝棉花高一角多。

“普通採棉機採完棉花直接倒在地上,再僱人裝車,棉花裡免不了摻雜地膜砂石雜質影響棉花品質。圓膜打包採收機邊採邊把棉花裹成‘蛋卷’,中間不落地,乾淨,我們收回來也好存放。”加工廠經理劉寧介紹,這將是今後棉花采收的發展方向,“去年‘蛋卷’只佔三成,今年佔到了九成。”

“不同質量的棉花要分批次加工,以免好壞摻雜,最後降低質量。往年抽查時,常常查到加工廠不按要求‘分級分垛’。”閆靜表示,今年這種情況已有效緩解,“新的採棉方式大大減輕了企業存儲和分類的難度。”

將棉花卸車後,工作人員在電腦裡輸入棉農姓名電話、棉花地塊、品種等信息,打印出條形碼,一一貼上“蛋卷”,“我們這個加工機器一次能放4個卷,用掃碼槍掃描條形碼之後,數據會進入系統,加工之後能出來大概14個棉包。我們在系統裡的數據中添加上棉包的重量、加工企業名稱等,再打印一個條形碼貼到棉包上,一掃條形碼就知道是誰種的。”

此前,由於棉花收購後很難做到按戶“分垛”儲存,經過加工後如何再追溯到棉農,一直是個難題

今年,沙灣縣開始針對質量追溯進行試驗。“新的採收方式基本解決了追溯難題,爲即將實施的質量補貼打下了基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黨組書記副局長許小寧介紹,“爲了激發棉農種好棉花的積極性,我們下一步要推廣追溯體系,加快實施質量補貼,推進新疆棉花產業高質量發展,形成優棉優補的市場氛圍。”

許小寧說,實施質量補貼,可以實現多方受益:一是種好棉花的棉農得實惠,二是加工企業分類存儲加工更方便,同時還能促使棉農放棄單純追求產量,轉而通過品種選擇、種植技術提升、採收方式優化等提高棉花質量,這對棉花產業的發展大有好處。

“有質量補貼的政策,明年更得種好棉花,多拿一筆質量補貼,划算!”剛收完今年的棉花,嶽幫禮已經在琢磨明年的事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