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出生地的重要性!《文明6》折射的“潛規則”

愛玩網百萬稿費活動投稿,作者 尹紫電,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在玩《文明》的時候,爲了在開局拿到一個完美的出生點,玩家們往往一次又一次地使用退檔重開大法。誰都知道,一個臨水坐丘陵外帶奢侈品資源的定居點能在遊戲的初期給自己帶來極大優勢。

《文明6》中的種種設定也體現了地理環境對文明的影響。早期人類文明都發祥於大河之畔,因爲沖積平原的土壤肥沃而河流能提供充沛的淡水資源,華夏文明便是誕生於黃河流域,所以《文明6》中靠近水源的城市可以獲得更多的住房容積。

港口和貿易往往是掛鉤的。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提到水運對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至關重要,舊社會很少有商品能夠承擔陸運的成本,水運成本則低得多。“依靠水運擴大市場覆蓋面積——人類生產過程中開始出現分工——手工業和商業活動開始興盛”。西方資本主義萌芽誕生於水城威尼斯,中國則誕生於水網密集的江南,在《文明6》中的港口會額外提供一支商隊便是這個道理。

社會學中有一個學說:地理環境決定論(簡稱決定論),這個理論認爲地理位置、氣候、土壤等都會影響民族特性與社會性質,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從宏觀上看這個理論有些武斷,因爲人類文明是一個複雜的系統,不僅是地理因素,文明和文明間的相互作用對文明也有很大的影響。尤其是那些“抽象”的概念,比如所謂的“民族性”,也都能解釋得通,所以“決定論”在這一方向總是會引發激烈的爭執。

柏拉圖等希臘哲學家將地理環境和民族性掛鉤,其實就是變着花樣證明本民族的優越性。

但在科技尚未發達到讓人類能掙脫自然桎梏的時候,在人們還只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年代,地理環境作爲一種硬性的條件,的確是對文明的發展施加了影響:沙漠裡不可能出現農耕文明,草原上多是遊牧部落,靠海的國家可以煮鹽,重工業基地往往毗鄰着礦區……

既然《文明》是個讓玩家體驗一個文明從一無所有到偉大的遊戲,那我們不妨也以“文明”爲觀察單位,在復刻了地球地理環境的《文明6》世界地圖模式裡,聊聊硬性的地理因素對文明們產生的有趣影響。

《文明6》世界地圖模式地圖

出生點坑爹的瑪雅

瑪雅民族大約於公元前2500年形成,從公元4世紀開始達到全盛,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誕生於熱帶雨林而不是大河流域的文明。瑪雅在雨林中建造了數百座城市,鼎盛時擁有數百萬人口,擁有高度發達的數學、天文、宗教曆法,但這個文明的發展被死死的限制住了——因爲他們沒有鐵。

在《文明6》的世界地圖模式中,如果你的出生點是瑪雅文明所在的中美洲,你會尷尬地發現那裡一片銅礦鐵礦都沒有,連劍士都造不了。瑪雅人的運氣實在是太糟糕了,他們的文明遠離任何一個地表淺層礦。

圖爲瑪雅金字塔,這個文明算是把石器的潛力挖到極限了

早在公元前3500年赫梯文明就發明了冶鐵術,但4世紀處於鼎盛時期的瑪雅人不要說鐵了,連銅都沒有,只能靠對外貿易獲取少量的青銅器。直到瑪雅文明滅亡時他們依然在使用石器,兼用少量的銅器和金器,到最後也沒點出鐵器科技。

鐵器對於文明而言不僅是殺戮的工具,更重要的影響在於農耕。鐵給農業帶來了革命性地變化,“鐵犁+牛耕”改變了原始社會的耕種方式,使人們可以開墾更多的農田。但瑪雅文明不僅沒有鐵,還沒有大型牲畜,所以瑪雅人的農業依然是刀耕火種,靠天吃飯。

刀耕火種的瑪雅人對氣候災害抵抗力極差

沒有鐵器不僅影響了瑪雅人的農業,而且幾乎鎖死了瑪雅人發展生產力的途徑:沒有鐵就沒有航海科技;沒有鐵就沒有軸承也就沒有車輪;沒有鐵就沒有工業……瑪雅人的生產力因爲沒有鐵,幾乎是被鎖死在了石器時代的水平,就像《三體》中被三體人鎖死物理科技的人類一樣。

所以瑪雅文明是一條瘸腿文明,因爲生產技術的科技已經被堵死了,所以它把所有的科技點都投入到數學、天文和宗教裡去了。在別人還在掰手指算數的時候瑪雅人就已經發明瞭18進制、20進制和“億”、“零”等概念。瑪雅人測算的地球年長度和現代科技測算結果僅差了0.0002天,測算的金星年僅差0.008天,他們還專門發明了三套曆法分別用於農業、宗教和計年。

瑪雅人的三套曆法,所謂2012就是三套曆法重合的那一年,末日傳言就是這麼傳出來的

瑪雅人還是狂熱的信徒,熱衷給自己放血向神明致敬,最後一路點出了“活祭”科技。自古以來宗教毒品不分家,吸毒帶來的幻覺會讓信徒覺得自己在和神明交流。瑪雅人使用毒品的水平領先世界一千年,他們的毒品五花八門,吸毒方式千奇百怪,菸草就是由瑪雅人最先使用的。如果現實世界裡有《文明6》中的文化勝利,也許瑪雅人就贏了。

但可惜現實世界是殘酷的,瑪雅人炫酷的“奇技淫巧”對於發展生產力而言並沒有什麼卵用,文化再燦爛也不能掩蓋他們的生產力依舊被困在石器時代的悲劇。在公元9世紀,瑪雅莫名其妙地衰落了,至於衰落的原因至今仍是未解之謎。直到16世紀,最後剩下的一點瑪雅城邦被帶着火槍天花病毒的西班牙人一鍋端,瑪雅文明從此成爲絕唱。但其實早在瑪雅文明崛起的時代,沒有鐵就註定了這個文明的悲劇結局。

要是現實有文化勝利的話,或許瑪雅能贏

以船爲馬的羅馬

短劍大盾片條甲、鷹旗狼頭掃把盔,這些就是在遊戲和影視作品中常見的羅馬軍團的形象。但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疑問:這套裝備不沉嗎?答案是:沉,非常沉。馬略改革後羅馬軍團僅保留了少量輜重部隊,羅馬士兵不僅要打仗,還要負責揹負自己所有的裝備給養,單兵負重至少六十斤,所以老兵們都自嘲爲馬略的騾子。

圖中十字架形狀的杆子就是羅馬人的扁擔

然而,就算羅馬士兵再強壯,只靠雙腿背這麼沉的負重也沒法長途機動。羅馬人之所以能依靠這種重步兵建立一個龐大的帝國,很大程度上和它所處的地理環境有關。只要看一下下面這張《文明6》的地圖,原因就一目瞭然:羅馬的北側是阿爾卑斯山,這既是天然屏障也是天然籠子,所以羅馬的擴張是向南沿着地中海打一圈,歷史上的羅馬人也是按着意大利半島、馬其頓、迦太基、埃及的順序一點點拓展領土。

所以早期羅馬帝國主要交通工具是船,依靠水運羅馬重步兵可以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身強大的破壞力而不必擔心長途機動性。軍團士兵們乘船攻破了一個又一個沿海城市,最終在公元前2世紀左右時統一了整個地中海沿岸。

早期羅馬共和國的征服史就是沿着地中海打一遍

地中海的地理環境是羅馬重步兵最好的舞臺,但一旦深入內陸羅馬軍團的劣勢就暴露無遺,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卡萊之戰:克拉蘇帶領七個羅馬軍團向安息帝國發動進攻,結果兩條腿的步兵被四條腿的騎兵牽着鼻子走,不斷被誘敵深入;而正面決戰時,安息帝國的弓騎兵根本就不和羅馬人近戰,靠弓箭把羅馬人放風箏放到死。

此戰的結果是四萬羅馬士兵全軍覆沒,克拉蘇被俘後嘴裡被灌滿了融化的黃金而死,羅馬軍團的鷹旗被繳獲。之後羅馬帝國也進行了改革,到了拜占庭帝國的時候主力部隊已經變成了騎兵,曾經所向披靡的軍團士兵也成了昨日黃花。

羅馬軍團被弓騎兵放風箏放到死

地理環境因素對羅馬人的另一大影響表現在建築上。首先,羅馬附近盛產石材,上面那張《文明6》的地圖顯示了羅馬的北部就有石材資源,這使得羅馬人有條件追求那些宏偉的石質建築。

羅馬人使用磚石的技術源自希臘,但卻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希臘人到最後都沒能解決石樑撓度低的問題,只能使用搭積木式的建築方法。羅馬人卻將希臘人的構築技術和伊特魯尼亞人的石拱技術相結合,並加入了自己的獨家秘方:古羅馬混凝土。這種混凝土的發明使羅馬人可以建造功能更爲複雜、規模更爲龐大的建築物。

萬神殿穹頂就是完全由火山灰混凝土澆築而成

古羅馬混凝土的性能比現代普遍使用的波特蘭混凝土還要好,而且堅固耐用歷經千年不倒,現代混凝土超過50年後結構強度就會下降。但缺點是凝固週期長達六個月,是現代混凝土的六倍。但對羅馬人而言工期長不是問題,所以這是一種極佳的粘合劑。樑思成認爲中國古代石質建築少就是因爲沒有合適的粘合劑材料。

這項技術並不高深,但只有羅馬人能用——原因很簡單,這種混凝土又名火山灰混凝土,有一項必需的原料就是火山灰。古羅馬城南北各一座死火山,火山灰對他們而言就是隨手可得的材料,但對其他人而言就沒這待遇了。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拜占庭帝國就不再使用火山灰混凝土了,石質建築的發展停滯了數百年,直到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後才復興。

像聖米歇爾山的建築實際上到了16世紀才完工,歐洲很多石質教堂都是12世紀後纔開始建造。

追求香料的歐洲人

在《文明6》中,遍尋整個歐洲大陸,你是找不到香料這一奢侈資源的。現實世界中,歐洲也一直不是香料的產地。所謂的香料,就是今天我們廚房裡常用的調料:姜、胡椒、肉蔻、丁香桂皮

香料這一奢侈資源在歐洲歷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用來食用這麼簡單,對貴族而言香料是一種彰顯身份的奢侈品,是醃肉和魚類唯一的調料,也是糟糕的葡萄酒和啤酒的解藥,貴族死後還要用香料防腐;在宗教上大量的香料都是用來祭神的,比如修士們會焚香、塗香膏以崇神驅邪;甚至還有人堅信香料有藥用功能(比如壯陽)。可以說香料對歐洲就像清末的鴉片一樣,源源不斷地榨取着歐洲的貴金屬。

在《文明6》的歐洲地圖裡是找不到任何香料資源的

在天朝說起航海大發現,大家普遍的印象是去尋找黃金,有這種印象主要是因爲恩格斯的論述。實際上香料也是哥倫布的目標之一,甚至可以說是最主要的那個目標。1530年的《新世界》一書記載到“一個叫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的熱那亞人向羅馬天主教國王和王后建議,派遣船隊從這個國家的最西端出發去探索印度沿海的羣島。他請求給他提供船隻和航海所需的一切,並許諾說,他們此行將不但是去傳播天主教教義,而且肯定能帶回多得想象不到的珍珠、香料和金子。”

考古證明,至少在公元前十七世紀香料貿易就已經出現,產自印度洋上小島的香料出現在敘利亞的文明遺址裡,而東印度羣島在十五世紀時一直都被稱爲香料羣島。自古以來香料通過陸上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運往歐洲,奧斯曼帝國崛起後把持住了絲綢之路,苛以重稅,導致來自東方的商品價格暴漲了十倍,這其中也包括香料。

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都要經過穆斯林的地盤,他們層層設卡導致商品到歐洲時價格暴漲

爲了能開闢一條直達盛產香料的印度的新航線,西班牙國王贊助哥倫布向西航行。在抵達了美洲後,哥倫布堅信自己已經到達了印度,北美原住民“印第安人”的稱呼就是因爲被誤認爲是印度原住民。在返航時他爲西班牙國王帶回了所謂“桂皮”樣品——哥倫布錯把加勒比海島上某顆樹的樹皮當成桂皮了。

而他之後又四次前往“印度”,繼續尋找香料產地,結果每次都是空歡喜。不過陰差陽錯他們發現了一種新型香料——辣椒,並在這個過程中建立了殖民地。之後的阿茲特克征服者——埃爾南·科爾特斯在爲國王掠奪了巨量的黃金後,仍因沒有找到美洲香料而感到不安,並多次寫信給國王保證自己“一定會尋找到通往香料島的新路線。”

阿茲特克征服者埃爾南·科爾特斯的主要武器不是火槍而是天花病毒

而在哥倫布向西尋找香料五年後,葡萄牙人達·伽馬也駛離祖國前去尋找香料,與哥倫布不同,他選擇向東走。他一路劈波斬浪從伊比利亞半島出發,沿着非洲大陸海岸線繞了一圈,最終抵達印度洋,開闢了一條從西歐直達香料羣島的航線。等再次出發時,他帶上了更多的戰艦和大炮,開始了西方殖民者對東方的殖民掠奪。

當時香料貿易的利潤有多高?我們用兩個例子就能說明:達·伽馬第一次遠征帶回來的香料的利潤是他航海所有費用的六十倍;麥哲倫開始環球航行時,帶着5艘船以及270餘名船員,最後只剩下一艘船18名船員返航,他們帶回了381擔丁香,摺合27.3噸,但是這381擔丁香賣掉後卻支付了船隻、薪水、獎金等全部航海耗費。

十七世紀隨着更多的瓜果蔬菜和調味品被發現,香料失去了它在食用上獨一無二的地位;法國人從荷蘭人那盜來了香料種苗,打破了壟斷使得香料變得廉價,使其失去了奢侈品的地位;人們的口味也變了,菸草、咖啡、茶、白糖開始擁有了越來越高的地位,成爲了主要商品,香料貿易最終走向了衰亡。

人們口味變化了,香料貿易也就慢慢走向了衰敗

其他有趣的影響

讓我們把時間往回撥,在人類文明越早期,地理環境對文明的影響就越嚴重。就拿天朝來說,今天我們說中華文明的起源地是黃河,那長江呢?答:長江的古文明被水淹了。五千年平均氣溫要比今天高2攝氏度以上,那個時候的黃河氣候就像今天的江南,而長江的氣候更接近東南亞。

後來大水氾濫毀滅了長江流域的部落,北方的原始部落南下填補了生態位,並最終發展出了中華文明。所以人們才說黃河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地,而今天仍然能在江南的圖層下找到古代原始部落留下的痕跡。

對後來的中原王朝而言,它的南方是東南亞的熱帶雨林,西側是喜馬拉雅山脈、崑崙山脈和天山山脈的天然屏障,而在東南方向來自海上的威脅鬧得最兇的時候也不過是明代的倭寇。能在外部向中原王朝進攻的只有北方,而北方正好是隔三差五就刷新一波文明毀滅者的蒙古高原,所以整個中華文明史就是一部和北方蠻族互毆的歷史。

中原王朝強盛就去收拾遊牧民族,中原王朝內亂就被遊牧民族收拾,毅種循環。

再比如說英國,英國之所以能最早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地理優勢絕對少不了。早期的蒸汽機要燒木材,但即便砍光全歐洲的木材都不夠蒸汽機吃的。幸運的是,英國不僅擁有優質的煤炭資源,而且十分便於開採,十九世紀時英國的煤炭產量佔全世界的2/3。地利推動着英國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主導了世界。

但文明的發展史不僅是一部從渺小到偉大的歷史,也是一部人類逐漸從大自然的手中拿到主宰自己命運的歷史。隨着技術的進步,地理條件對文明的限制就不再是不可克服的。《文明》的玩家都知道,在遊戲前期如果地塊貧瘠城市就沒法發展;但在遊戲後期,即使是一無所有的沙漠也可以快速建立起一座新的城市。

隨着科技的發展,到人類文明能徹底掙脫自然的枷鎖,真正地主宰自己命運的那一天,“地理環境決定論”就將走向消亡,不過那也已經無所謂了。

(文/尹紫電 編輯/pp)

歡迎參加——愛玩網百萬稿費徵稿活動:當金牌作者,開本站專欄,領豐厚稿費,得專屬周邊!

遊戲專欄投稿信箱:otaku@vip.163.com

歡迎關注愛玩APP【精選】板塊,更多精彩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