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植
呂植,女,甘肅蘭州人,1965年出生,1981年開始就讀於北京大學生物學系;1985年考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動物學專業,師從著名的大熊貓研究專家潘文石教授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1992年在美國國家健康中心(NH)作博士後研究。1995年任北大生命科學院環境生物學與生態學系副教授,兼任美國史密森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e)NOAHS中心兼職科學家,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中國物種保護區負責人。先後兩次獲國家科委、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被中國科協評爲傑出青年科學家,獲第九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的榮譽稱號。
社會兼職:
IUCN 物種生存委員會熊類組熊貓專家組組長(2003至今);
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CCICED)保護地(生物多樣性)課題組成員(2002 至今);
保護國際中國項目主任。
研究方向:
1. 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的生態學研究,分析大熊貓作爲旗艦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上的作用
2. 對中國西南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大型獸類及其它生物多樣性類羣的恢復生態學及其保護策略的系統的、多學科野外研究
3. 西南生物多樣性數據庫的建立和分享以及保護成效的監測系統的建立完善
4. 中國西南森林生態系統變化及其成因的遙感分析和監測
6. 青藏高原進行野生動物-草原生態系統-牧區發展的動態研究
7. 我國西部生態脆弱地區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學對策
1981年,十六歲的呂植從甘肅來到北京求學,從此與北大結下不解之緣。
1985年春,呂植開始系統的野外研究工作。也許與時時面臨的危險相比,長年生活的艱辛更令人難以承受。炎炎夏日中數不清的蚊蟲,漫漫冬夜裡驅不散的寒冷,日復一日的工作,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呂植一呆就是八年,這需要怎樣的堅毅與恆心。收穫不僅僅是一項項來之不易的科研成果,還有熊貓的“友情”。一隻年老的熊貓牙齒髮炎,無法進食,有人把它送到呂植面前。治好了牙齒的大熊貓真的纏上了呂植,賴着不走,放歸山林沒有幾天又自己跑了回來。她可以隨意出入大熊貓嬌嬌的洞穴,對於疑心很重的大熊貓而言,呂植是世界上第一個可以如此親近它們的人。
從1985年開始從事大熊貓的生態學研究,呂植收集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她所參加撰寫的《秦嶺大熊貓的自然庇護所》,獲1990年全國第五屆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她所參加撰寫的《秦嶺大熊貓生態學研究》,獲1991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992年,呂植到美國國家健康中心作博士後研究,主要作保護遺傳學方面的課題,其中之一就是大熊貓自然種羣的遺傳多樣性分析。1995年,當她結束課題研究時,美國地理學會等很多機構看中了她。呂植還是謝絕了,回到中國投身動物保護事業。
1996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林業部合作,作爲WWF的中國物種保護區項目負責人,呂植在四川平武縣主持一個項目,借鑑國外的成功做法,將環境保護和榮獲2008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當地的經濟發展結合起來,最終達到了“魚和熊掌”兼而得之的目的。呂植認爲科學家固然可以擺脫俗務,但目睹種種現狀,她不得不擔當起一個社會工作者的角色。呂植在野生大熊貓的研究工作中成績斐然,先後兩次獲原國家科委、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被中國科協評爲傑出青年科學家,獲第九界全國十大傑出青年的榮譽稱號,並於1999年當選海淀區人大代表。說到成功,她說那是別人的標準。她打算以後多做一些實實在在保護自然的事情,包括教書、培訓和政策研究方面的工作,更多地充當一個組織者和協調者的角色。呂植說保護大熊貓並不是僅爲了一個物種,大熊貓是一種生存能力很強的動物,人們又這麼喜愛它,如果連它都保護不下來的話,更別奢談別的動物了;而如果成功了,則可以爲動物保護工作提供一個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