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遺址正式申遺 考古之路受二戰重挫「走了82年」

瑤山祭臺。(圖/中新網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下同。)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杭州「良渚古城遺址』1月26日正式被推薦作爲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但其實「良渚」兩字出現在考古界已經80多年,古城中的水壩遺址更有5000多年曆史,被認爲是世界上最早,規模最大的水利系統,證明了長江中下游文明古國的存在不只是傳說。

根據《中新社》報導,1936年杭州古蕩老和山在建造杭州第一公墓時,出土了一些石器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館吳越史地研究會合作對遺址進行試掘。當時試掘開探坑3個,獲石器6件、陶片3塊,另採集石器10餘件,被認爲是江浙地區第一次與良渚文化相關的田野考古發掘。

▼秋塢、石塢蜜蜂壩體現狀

曾參與古蕩發掘的西湖博物館工作人員施昕更表示,接觸到出土石器後,他感到很熟悉,認爲和家鄉良渚鎮常出土的石器應與古蕩的文物有某種內在關聯,並且又在之後得到更多不同形式的石器,包括一、兩片黑色發光的陶片。

西湖博物館對此也非常重視,依當時頒佈的《文物保存法》第八條規定,呈請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取得采掘執照。1936年底、1937年3月,施昕更先後三次代表西湖博物館對棋盤墳、橫圩裡、茅庵前、古京墳、荀山東麓以及長明橋鍾家村等六處遺址進行試掘,出土了大批黑陶和石器,同也發現了以良渚鎮爲中心的十餘處遺址,發表《良渚——杭縣第二區黑陶文化遺址初步報告》。

莫角山大型建築基址上的柱坑遺蹟

報告記錄了遺址發現的經過、各遺址底層堆積情況、出土遺物、年代與文化性質分析,以及編寫報告過程,並提到了以「良渚」作爲地名的緣由,「最新的考古報告都以地名爲名……我也來仿效一下,遺址因爲都在杭縣良渚鎮附近,名之良渚,也頗適當,所以決定採用這二個字,有名實兼收之妙。」

報告是寫出來了,但出版、印刷卻因日軍侵華受挫,考古工作也被迫暫停,良渚遺址也被學者認爲和山東的龍山文化屬於同一文化體系。直到1949年後,江浙一帶的諸多文化在考古中出土,纔有人逐漸意識到,良渚應該是獨立的文化體系。

1957年,考古學家夏鼐在《浙江新石器時代文物圖像》的序言中指出,良渚等遺址出土的遺物有其獨有特色。兩年後,1959年,在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文物考古隊隊長會議上,夏鼐提出了「太湖沿岸和杭州灣的良渚文化」這一說法。

1987年,浙江餘杭瑤山發現良渚祭壇和貴族墓地;2007年,良渚古城的發現和確認,標誌着良渚遺址進入都邑考古新階段;2009年—2012年發現和確認良渚古城外郭城;2009年—2015年發現和確認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而這些都被列在此次「良渚古城遺址」申遺的範圍之內。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寧遠曾表示,良渚遺址擁有水利系統、分等級墓葬、祭壇、以玉器爲代表的禮器遺存類型豐富、遺址格局完整,成爲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證。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斌此前也說,目前主流的國際學術界已經因良渚的發現,接受了中國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觀點。

良渚申遺結果預計將於2019年出爐。

獅子山鯉魚山、官山壩體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