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只交流不協議的模式,人民能否接受?
兩岸目前呈現一種非常怪異的情況,不只陸委會主委及國臺辦張志軍互訪,各種民間交流如火如荼進行;然而只要將兩岸事務進行制度化,需要透過行政及立法方式來將兩岸交流制度化,無論服貿、貨貿或是監督條例及各種協議,通通都不可能在短期內通過,朝野黨團爲此爭執不休。
臺灣民衆如果可以接受不制度化的交流模式,未來出了問題責任又該怪給誰?監督條例難成,倘若多數民衆願意承受沒有任何協議保障及確定下的兩岸交流,願意放任沒有預先卡位及做好進軍國際的計劃,願意承受未來被邊緣化的命運,其實相當簡單,臺灣可以什麼都不做,立法院可以對攸關兩岸政策方面的議案絕緣,也少了朝野衝突的機會,臺灣民衆必須承擔後果,也沒有責罵馬政府的任何理由,因爲該做的都做了,兩岸交流制度化的工作一直拖下去,未來的結果大家共同承擔,大家似乎還沒意識到相關工作制度化的重要性。
日前立法院時會通過自由經濟示範區、兩岸協議監督等條例,及服貿協議等重大議案,各界都很悲觀表示「很難」。如果臺灣民意認爲這些協議或條例不重要,可以不要籤,馬政府樂得輕鬆,大陸當局也犯不着引發臺灣民衆的恐懼及憂慮,沒有任何協議的兩岸仍然可以交流,只是增加了不確定及平添喪失許多機會;臺灣的工商業及若干產業,固然希望兩岸當局能夠透過協議使能保障相關權益,但顯然大家對於目前朝野對立情況感到無解,任何攸關兩岸事項一事無成,不久之後就會看到結果,其傷害恐怕未來發酵才嚴重。
總之,倘若大家對於兩岸任何制度化舉動都不感興趣及關心,那麼仍然可以交往,但出了問題,恐怕就不能再怪罪馬政府的身上;不將兩岸之間的協議及交流制度化及規範化,未來臺灣極有可能將喪失機會,必須負擔比別的國家或地區更多的成本,臺灣此時,處於關鍵時刻,面對被邊緣化的困境,恐怕關鍵點還是在於抱持着只交流不制度化的心態,如果大家都不急,馬政府也可以慢慢拖,反正最壞的情況都已經發生了,就讓臺灣全體共同承擔這個無奈的選擇吧!等到民進黨執政後,終究也必須面對兩岸各項制度化問題,制度化不只是考量到臺灣內部朝野政黨及與民衆間的觀感,既然是協議顯然也不能忽略大陸當局的態度,否則兩岸日後所有的交流都只是個別的及單點的,缺乏制度化的規範及可持續性發展。
●作者劉性仁,北市,博,中國五權憲法學會成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討論與聲音,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