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倩/政府如果真的謙卑溝通,軍公教何至忍無可忍?

▲數十萬軍公教街頭高喊「反污名、要尊嚴」。(圖/記者季相儒攝)

文/雷倩

九月三號十五萬忍無可忍的軍公教及眷屬走上街頭,高喊「反污名、要尊嚴」;同一時間大量酸民網上譏嘲走上街頭的人是讓「下一代養上一代」的米蟲事隔一天,行政院拒絕了人民年金改革的所有訴求,總統告訴大家她會承擔「所有壓力」、堅持年金改革。

但是新政府對年金究竟如何改三緘其口,林萬億卻已宣示明年520即會完成新版本;如此強橫的態度,能怪軍公教在經歷了扁朝在立委大選時天天在電視上以18%爲議題「假改革、真鬥爭」的羞辱後,對新政府感到戰慄不安嗎?

據瞭解,本次年金改革小組已經爭取到財務數據在網上公佈,供大家檢驗何爲真實、何爲謊言。所謂謊言可以是:完全不實、部分事實、或真僞參雜。在年金問題上,第二及第三種謊言最多。

譬如說,2005年底由銓敘部通過「政務人員退職輔恤條例」,提供特任官及比照12職等以上人員高額離職儲金的機會。該儲金是以月俸加一倍的「俸給總額」的12%爲度,由個人存35%、服務機關撥65%,是所有人民都羨慕的、條件極優厚的確定提撥制的範例。但是爲何扁政府或新政府在批鬥已經停止的軍公教18%優存利率時,卻對爲高官新開辦的儲金絕口不提呢?

我國過去沒有像新加坡公積金(CPF, Central Providence Fund)的完善退休制度,在邁入高齡化的路上,必須防微杜漸提高全民的退休準備;否則,端賴過去的國民年金安全網,必定無法負擔。因此,藉「年金改革」 強化老年照顧,絕對是大家的共識。問題不在改革與否、而在如何改!

▲軍公教:還我們公平的評價。(圖/記者季相儒攝)

國際勞工組織設計的合理退休制度像三層蛋糕:最基層是國家負責的「國民年金」,中層是由員工儲蓄、僱主補貼的「企業年金」,最高層是個人以理財或保險形式 存的「個人退休準備」。

我國過去的勞保,近似最低保障的「國民年金」;但除了軍公教警消外,鮮少勞工自薪資中繳交勞退儲蓄、並由僱主管理「企業年金」。因此,軍公教退休所領的錢,除了一部份是他們聘僱合約(國家爲僱主)中的「恩給」外,並且包含國民年金及企業年金兩層給付,和一般勞工只有國民年金一層相比,完全是橘子比蘋果,徒然挑起社會對立而已。好在欠缺企業年金的問題,在2002推行「可攜式勞退新制」時,已經開始改善。

第二個問題是1995年(第一次年金改革,改革軍公教勞退)與2002(第二次年金改革,實施可攜式勞退新制)僅達成部分過渡到「確定提撥制」(DC, Defined Contribution)。在舊的「確定給付制」(DB,Defind Benefit)下,一旦確定了退休人數、薪資級等、及所得替代率,每年的勞退支出就固定了。若當初提撥不足額、生命預期超過假設、人口結構改變、或是基 金財務操作失誤,就可能產生財務危機。但危機或「懸崖」不會一天發生、也不一定絕不可逆。如美國的社會安全制度,是不折不扣的代間照顧;自1980年代中開始破產危機至今。

反觀新加坡,由立國之初即設計了以確定提撥爲原則的公積金CPF制度:所有勞工強制儲蓄、僱主提供相對補貼、由政府機構監督管理。歷經不同的經濟與財政狀況新加坡政府也作過一些「遊戲規則」的調整:由起初僅供勞退使用,放寬到可以用來購置組屋、或其他特定用途;由政府集中管理並擔保高額年利率,到個人可選擇在政府篩選過的基金清單中,自行管理投資組合。由於過程相對透明、個人帳戶明細清楚,這些調整,並未造成社會的對立或對政府的不信任。

高齡化的臺灣的確需要年金改革,但改革不該帶來階級與代間對立。方法之一,是儘快在「確定提撥制」的基礎上,將「企業年金」這一層補實。政府可用個人「遞延稅賦」(如美國的401K)鼓勵員工提高退休儲蓄,也可以用稅費減免的方式來鼓勵企業提供相對基金(不要推說財政困難,政府既可用獎參、促參等各種租稅減免條例補貼科技業、高鐵;爲何不能立「獎勵勞退儲蓄條例」補貼企業照顧員工?)。

作爲小老百姓,我們相信政府會「信賴保護」人民。請問對華航員工無預警上街頭以「一定是忍無可忍」定調的蔡英文總統:對93在街頭的百姓,您爲何竟以「沒有必要就不要常常走街頭」冷漠迴應呢? 政府如果真的謙卑溝通,軍公教何至忍無可忍? 既然軍公教已經忍無可忍,政府何不謙卑溝通?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88論壇粉絲團按個贊!

●作者雷倩,臺大外文系畢、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碩、博士,東森電視公司董事國票金控獨立董事。以上言論不代表公司立場。88論壇歡迎雲友更多參與,也歡迎網友發表高見,投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