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從未走遠:傾聽和記錄他們的故事
溫州掛彩山主峰上,“全國模範退役軍人”周躍南正爲武警溫州支隊機動中隊官兵上現地黨課。
“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鏗鏘有力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在舞臺上響起。
衢州市第九屆“最美衢州人”十大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93歲的老兵餘元利唱到動情處,直接趴到舞臺上,擺好戰鬥姿勢,現場演示匍匐前進。
老兵突如其來卻又自然而然的這一舉動,令在場的主持人和觀衆瞬間淚目。
“軍歌融入血肉,鬥志注入靈魂,動作刻在骨子裡!”廣大網友如此點贊這位隨時準備躍起衝鋒的“最美匍匐老兵”。
“老兵是什麼?”一次黨課上,播放完老兵即興匍匐前進的視頻後,武警衢州支隊機動中隊指導員毛威濤拋出這麼一個問題。
“每一位老兵都是我們的牽掛,是活着的豐碑,更是從未遠離的英雄!”2021年4月19日,在衢州開化縣立江村“振興講堂”,官兵們見到了期盼已久的餘元利老人。
在浙南的武警溫州支隊,同樣展開了一場圍繞“老兵”的靈魂叩問。“我想給老兵們拍一套身着戎裝、胸前掛滿勳章、神采奕奕的寫真!”士官張新磊在心願牆上寫下了他的願望。
隨着時間的推移,英雄們逐漸老去。不能讓老兵帶着這些故事離我們遠去!作爲新時代的官兵,我們不曾見證老兵的戎馬生涯,卻可以忠實傾聽和記錄他們的故事。走近老兵,就是走進波瀾壯闊的黨史軍史長河。
武警浙江總隊利用駐地豐富紅色資源,大力發揚紅色傳統,賡續革命先輩精神血脈。在黨日活動中,通過一場場“致敬老兵,重溫歷史”主題故事會,引導官兵走近老兵、觸摸歷史、感悟歷史。
老兵不朽,也未走遠;薪火相傳,軍魂永在!
那個匍匐動作,他銘記了71年
一身舊軍裝被歲月漿洗成灰白色,一頂棉氈帽穿越歷史烽煙,3枚勳章和一塊抗美援朝70週年紀念章熠熠生輝……
看着英雄老兵餘元利從手機屏幕走到眼前,坐在距離自己不到2米的地方,武警浙江總隊衢州支隊開化中隊上等兵陳自強有感而發,在筆記本上寫下了這樣一句話――此時的老兵,不再只是一種身份,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徵。
如果時光可以被收納起來,“匍匐老兵”餘元利最壯烈、最自豪的那段人生,都存放在了一個A4紙大小的黑皮公文包裡。
老人將珍藏的物件慢慢取出,彷彿打開一扇通往71年前的時空之門。
此時,抗美援朝戰場上的戰火硝煙瀰漫開來,鐵與血的氣息充塞了整個禮堂。
老兵拿起一本紅色的證件,“中國人民志願軍集體立功紀念證”14個燙金大字醒目印於封面。榮耀的鮮紅已被歲月洗成暗紅,熱烈而又凝重。
“爲什麼立功?我們齊心協力啊!我們把物資緊緊纏在身上,冒死往山上運。越往上走腿越抖,跑不動了就爬,腳步一直沒停……”餘老時不時地用手摩挲着寫有自己名字的那一頁。
“當時,面對敵人精良的武器裝備,您和戰友們不害怕嗎?”陳自強突然站起來問。
“頭上敵人的飛機‘嗚嗚嗚’地飛,我們的槍就‘噠噠噠’地打。中國軍人不怕他們!”餘老一邊回答一邊伸出右手大拇指與食指。左手託握右手,好似又端起了當年的鋼槍。
戰場上,餘元利和戰友們徒步跋涉雪原冰河,穿過彈幕火海,渾身掛滿冰凌,依然頑強衝鋒。
“中國軍人不能怕!”陳自強嘴裡重複着老英雄說的話。此刻,自己下連當天的一幕突然浮現在腦海中――
那天,中隊長許興健將新兵們領進連隊榮譽室。他指着玻璃櫥窗內一件千瘡百孔的舊軍裝說:“這件舊軍裝,是連隊老兵當年摸爬滾打留下的奮鬥印跡。連隊的榮譽就是他們用血汗換來的。”
當晚,陳自強在牀上輾轉反側。因爲害怕破皮流血,自己之前訓練時總是能躲則躲。“假如戰鬥今天打響,我們能否敢打必勝?”中隊長在榮譽室的那句拷問,像鼓槌一般敲打着陳自強的心。
努力了,時間會給你答案。當和隊長一起捧回那塊2020年度冬季大練兵體育競賽團體第二名的獎牌時,陳自強才覺得,自己這個兵當得像樣了。
“‘嘭’的一聲,落在我們身旁的手雷炸了!彈片只是劃傷了我的腦袋和手臂,可汪永老的雙腿被炸斷了……”回憶起並肩作戰的戰友,餘老的淚水奪眶而出,“我顧不得疼,揹着他向前爬,前線的大部隊還等着我們去送補給。”
聽到這兒,武警衢州支隊機動中隊士官許志宇想起了自己的大爺爺:如果當年他沒有犧牲,如今講起當年的故事也會淚流滿面吧?
許志宇來自安徽績溪縣家朋鄉。從小,他是聽着大爺爺的故事長大的――1953年7月,22歲的志願軍戰士許家朋爲保證部隊迅速攻佔主峰,用身體緊抵敵人機槍槍口,英勇獻身……
年幼時,許志宇常常自豪地對人說:“我大爺爺是和黃繼光一樣的大英雄,‘家朋鄉’就是因爲大爺爺改名的!”入伍後,他才瞭解到,光榮背後是難以言喻的壯烈和犧牲。
選改士官那年,許志宇主動向組織申請轉崗到機動中隊:“大爺爺以身爲盾,在戰場上用自己的生命爲戰友開闢了進攻通道。我骨子裡流淌着英雄的血脈,我要去特戰排當尖兵!”
“餘爺爺,我剛從一名執勤哨兵變爲特戰隊員,一下子難以適應高強度的訓練。我該如何調整?”許志宇鼓起勇氣,向餘老提出自己的困惑。
餘老沒有回答,瘦削的臉龐目光如炬,自顧自唱起了軍歌:“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
動情處,餘老又一次臥倒在地,匍匐前進。
沒有人阻止老兵,因爲他們知道,這是他刻進骨子裡的動作。
那一瞬間,許志宇似乎從中得到了答案,也明白了爲什麼父親會寄給他《在驚濤駭浪的年代》和《隔世回聲》這兩本書。
在這場“跨越時空”的會面中,當深沉的歷史與現實交匯,當老兵與新時代官兵共聚一堂,不正是一次融入血脈的精神傳承麼!
告別老英雄,乘車返回營區的路上,陳自強眺望窗外,暗自定下了兩個計劃:一是抓住參加比武的機會,爭取立功受獎;二是和同年兵陳澤羣再來看望一次餘爺爺。
那句戰場誓言,他堅守了34年
古樟蔥蘢,青松肅穆。溫州翠微山烈士陵園紀念碑前,一位身着警服、胸前掛滿軍功章的老兵正撫摸着墓碑上戰友的名字。
“無論誰在戰鬥中離去,活着的戰友都要替犧牲的戰友盡孝!”出征前與戰友們許下的這一生死之約,老兵周躍南堅守了34年。
前不久,一部老電影《最美的承諾》引起了武警溫州支隊機動中隊文書倪奕揚的注意。平時,倪奕揚負責爲戰友們挑選週末觀賞的影片。很快,他將觀看選項貼在了中隊公告欄裡。
站在公告欄前,大家議論紛紛:什麼是最美的承諾?電影中的英雄有沒有原型?他的故事爲什麼能被拍攝爲電影?
瞭解到英雄就在官兵身邊,而且離得很近後,官兵們帶着一肚子的問號前往溫州市公安局甌海分局。
“老班長,您當時爲什麼會許下那樣的承諾?”“這麼多年,您是怎麼堅持下來的?”聽了周躍南的故事,官兵們產生了更多疑問。
而在周躍南看來,這些疑問都不是問題。
“1985年2月11日凌晨,上級戰鬥命令下達,時任副班長的陳雲生帶着突擊隊率先出擊。突然,一發炮彈在他身邊炸開,那一年他才24歲……”往事再次浮現眼前,周躍南深深吸了一口氣。
戰場凱旋,周躍南榮立個人二等功,被批准保送上軍校。
沒想到,周躍南拒絕了!部隊領導一再追問原因,他的回答只有4個字:“回家,盡孝!”
“上軍校怎麼就不能盡孝了?”聽到這兒,官兵們都來了勁,圍着周躍南追問。
“我是我們那批戰友裡最年長的。如果我去讀了軍校,那這個承諾由誰來牽頭?承諾會散掉的!”回想當時那個可能改變一生軌跡的選擇,如今已是花甲之年的周躍南仍不後悔。
“如果換作是我,是否會因爲一句口頭的承諾而放棄大好前途?”列兵楊嘉鈺在心裡暗暗問自己。入伍前,楊嘉鈺性格有些“叛逆”。來到中隊後,他對指導員劉光輝坦言,自己參軍入伍的原因之一是想逃避母親的管教。
此時,翠微山下起濛濛細雨。細碎的雨點敲打松竹颯颯作響,雨滴沿着刻有烈士名字的墓碑緩緩滑落。
周躍南至今仍記得第一次見到陳雲生家人的情景:在海拔500多米的山坡上,一間簡陋的木屋裡,烈士年過半百的父親陳周興、母親溫善妹抱着兒子遺像無語淚流。
在烈士遺像前,周躍南和幾位戰友磕頭認親:“阿爸、阿媽,雲生爲國盡忠,以後我們爲您盡孝!”離去前,他們每人給老人留下200元孝心錢。
200元,在現在看來不算什麼。可在20世紀80年代,那算得上一筆鉅款。
每次上山,周躍南都會細心觀察老人家裡缺些什麼。夏天,他帶去嶄新的涼蓆蚊帳;冬天,他送去厚厚的棉被和電熱毯;颱風來臨之前,他就爬上屋頂翻瓦補漏;後來,他給老人買了手機,有空便打電話噓寒問暖……
周躍南的女兒有時忍不住抱怨,爸爸對溫奶奶比對自己奶奶都要親。他總是笑着回答:“溫媽媽走了一個英雄兒子,那我就得當她的孝順兒子!”
聽到這,平日裡在中隊最活躍的上等兵劉洋,悄悄用手擦去了眼角的淚水。
從1985年戰友犧牲,到2019年溫奶奶逝世,周躍南替戰友盡孝34年。如今,歲月的痕跡爬上了周躍南的額鬢,昔日的小夥子現在也當上了爺爺。
“周躍南老兵堅守的不只是一個承諾,更是他的初心。”溫州支隊宣傳保衛股股長孟令丹感慨道。
一個人有着一個人的堅守,一羣人有着一羣人的堅守――
10年來,武警蒼南中隊全體官兵接力資助困難學生黃燕玲。如今,黃燕玲已經大學畢業,成爲一名英語老師。提到那羣最可愛的“恩人”,她仍感激不已。
武警永嘉中隊榮譽室裡有根表面斑駁、繫着大紅花的竹扁擔。58年前,士兵許德川就是用這根扁擔,爲癱瘓在牀的困難羣衆打水。許德川退伍後,中隊一茬茬官兵將扁擔接了過來,接續幫扶駐地特困家庭。如今,這根扁擔成了中隊最珍貴的“傳家寶”。
夜幕降臨,官兵們與周躍南老兵揮手道別。回到營區,官兵們觀看了以周躍南爲原型拍攝的電影《最美的承諾》。
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一聲“媽媽”叫了34年,一個承諾守了34年。老兵用三十四載默默無聞的堅守,演繹了一場人間大愛。
影片結束,當晚的自由活動時間,楊嘉鈺向指導員申請領取了手機。沒有像往常那樣玩網絡遊戲,他撥通了一個爛熟於心卻始終不願去撥的號碼:“媽,兒子長大了。您放心吧,兒子不會讓您再操心了!”
親手交納黨費,他堅持了74年
192級臺階,2公里步道,17枚勳章,3本泛黃的日記,一袋深紅封皮的黨費本……
這是一位走過戰火硝煙的老兵親手遞交黨費的見證,也勾繪出一名老黨員鐵心向黨、堅信篤行的追隨之路。
五月的湖州春林初盛,一陣暖風吹過,平靜的太湖泛起漣漪。翠綠的葡萄藤下,武警湖州支隊長興中隊的官兵圍坐成圈,一場關於“交黨費,該用微信還是現金”的討論正在火熱進行。
討論開始前,指導員盧建峰先與官兵們分享了一個故事。不久前,他參與了支隊組織的一次尋訪駐地老兵活動。那日的見聞所感,他至今仍記憶猶新。
初見劉玉璽老人是在他家中的書房。不大的房間裡面高高堆放着各類書籍和證書,一張老式沙發橫放其中,顯得有些突兀。
老兵的腿腳已不甚靈便,腰也因傷病佝僂成近90度,但一次次拒絕他人的攙扶。
迎接來訪客人坐下後,老人顫巍巍地在書房踱步幾圈,從各個櫃子裡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些老物品――黨費本、日記簿、證件、戰場上的舊照片,還有一件褪色的淺綠色舊軍裝,上面整齊彆着17枚勳章。
這些是老兵最爲珍視的東西。他端坐在沙發上,戴着老花鏡,向大家講述起自己的故事。
今年92歲的老兵,是一名黨齡74年的老黨員。少年時,劉玉璽便參加支前工作。緊接着,他跟隨部隊挺進大別山,轉戰西南,被評爲“進軍西南一等模範”。後來,他隨隊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
不論是戰爭時期,還是風雨如晦的十年動亂期間,74年來,劉玉璽一直堅持親手交黨費。從他樸實的講述中,一位老黨員鐵心向黨的忠誠和拳拳愛國之心體現得淋漓盡致。
“劉老,您都這麼大歲數了,爲什麼還要堅持自己去交黨費?”盧建峰問道。
“我現在還活着,能活動的時候就儘量到單位去跑一跑,到黨支部跑一跑,談談我的想法和意見。我怕時間長了,就慢慢和黨組織脫鉤了。”劉玉璽笑着說。
看着盧建峰面露困惑,老人又補充道:“交黨費看似是小事,但說明黨員精神和責任還沒忘掉。交黨費,你要記掛心頭,不能錯過時間。這也從一個側面考驗着一個共產黨員的黨性。”
盧建峰記得,劉老在談話中出現最多的字眼便是“要對得起黨”。老人說自己這一輩子沒做過什麼大事,但有一點做到了――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永遠跟着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走。
尋訪快結束時,盧建峰和老人約定,等下次劉老有空,請他去中隊轉轉。
老人住在一個老舊小區的五樓,沒有電梯。出門後,盧建峰默數了從老人家到一樓的臺階數。“總共96級,這一上一下就是192級。”他把這個數字記在了筆記本上,也刻進了自己的心裡。
中隊駐地長興縣,素有“江南小延安”之稱。如何用好駐地豐富的紅色資源,向官兵講好紅色故事,一直是盧建峰思索探尋的課題。
劉玉璽老人的故事像是一根織衣針,將盧建峰腦中的萬千思緒編織成網。
“圍繞老人交黨費的事,我們能不能舉辦一場辨析會?讓官兵們談談自己對交黨費的看法,不設正反方,不論對與錯,鼓勵官兵暢所欲言,讓真理越辯越明,使道理越講越清。”中隊支委會上,盧建峰將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得到大家一致支持。
事實證明,這場辨析會的效果遠遠超出了盧建峰的預期。
“我覺得微信交黨費更好。如果用現金交黨費,那些分散偏遠單位的官兵確實很不方便。”上等兵郭志偉首先發言。他認爲時代在變,交黨費的形式也在變,但是隻要初心沒有變,用微信交黨費效果是一樣的。
“我覺得黨費就應該親自交,這是一種儀式感和認同感。”士官張夢和大家分享了周恩來總理交黨費的故事。周總理曾提到,黨費不能代交,軍政大事重要,交黨費也很重要,這是每個黨員的義務。
列兵韓鼕鼕說:“我同意張夢班長的意見。我看過老兵劉玉璽交黨費的視頻,最讓我受觸動的一句話是老人說,‘只要他還在,就一定要親自去交黨費。’老一輩黨員的精神確實值得我們學習。”
總結時,盧建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黨費無論是用微信交納,還是現金交納,都是可行的,前提是時刻不忘黨員身份,積極向黨組織靠攏,踐行初心使命,就是對黨最大的忠誠。”
不久,劉玉璽老人收到盧建峰發來的一段視頻,打開後看到一羣軍容嚴整的官兵整齊列隊在營區門前。
提升手機音量後,老人聽到:交納黨費之路,我們陪您一起走!(楊楊 周益人 黃靖宇 張新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