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如何挺多天?醫:這5點要注意

劉貞柏柏樂診所院長,前國立中央大學諮商中心兼任醫師、前臺北榮總新竹分院主治醫師,經營「阿柏醫師的喃喃自語」臉書專頁

口罩戴不戴?醫師與你分享日常如何戴口罩。

問題不是口罩,是焦慮—對健康的焦慮。

首先聲明:沒有人可以保證你的健康。

所以戴口罩,不一定能健康。不戴,也是。於是從中產生焦慮。

這個焦慮,表面上是對於沒有口罩的焦慮(沒口罩足夠的庫存,或着根本已經沒口罩可戴的焦慮),內心真正的焦慮是:對健康的焦慮。

所以,我們真正目的在於促進健康,而不在於有戴或沒有戴口罩。而這種原始的焦慮,促進求生本能,也不是說不好。但把這種焦慮外放到口罩yes or no 的爭辯,對內在的焦慮改善有限。

既然如此,我們就針對真正的健康焦慮,提出建議。理由是:降低焦慮度,按部就班把事情做好,能夠促進身心平靜,增強免疫。

看到這邊可以知道,這篇的主要目標讀者是:對健康產生焦慮的民衆

所以若你對於健康不致於產生焦慮,對戴口罩與否能夠輕鬆面對,基本上可以不用看這篇文章

▲醫師分析,人們買口罩是出於「對健康的焦慮」。(圖/記者林悅攝)

正確戴口罩 這5點要注意

首先,減少焦慮,就是正確戴口罩:

1. 口罩上方的壓條要壓緊,避免眼鏡起霧。

若眼鏡起霧,就算了,因爲眼鏡就好比隔離面罩,回家之後都要清洗過一遍。你用手去弄,反而會增加風險。

2. 口罩掉下來,沒蓋住鼻子代表壓條沒壓緊。

口罩掉下來,你用手去把它拉起來,最髒的手就觸碰到口罩上方,最接近鼻黏膜的位置,更危險。

所以壓條壓緊,口罩蓋住鼻頭以上。

3. 同理可證,戴口罩更要避免把口罩拉下來,除非必要。

因爲每次把口罩拉下來,壓條就鬆掉一次。既然如此,就要避免把口罩拉下來的場合:手機臉孔辨識、跟朋友說話等。所以戴口罩,就不要用臉孔解鎖,少跟朋友講話(到空氣流通地方再聊)。

4. 什麼時候換口罩?

衆說紛紜,但若你並非醫護人員,只是在公共場合佩戴,那麼我自己的標準是:產生異味才換,或着數天換一次。

在少出門的前提之下,我在車上放一個外出用的醫療口罩,放置的時候有個開口塑膠袋

當我下車到超市採買時,我會下車時把口罩戴着,買完東西回到車上,放好,然後消毒雙手

若我下車臨時買個東西,那麼我口罩折在口袋裡,買東西排隊結帳時戴上。

當我下車只是逛逛,空曠處空氣流通,那麼我不會戴口罩。

另外,我不戴着口罩聊天,出門前也多刷牙、搭配漱口水。如此口罩異味就不大容易產生,方便好好保存口罩,可以用、挺多天。

但是我看診的口罩,每天更換,或着被污染的時候更換。而且上診前戴上,不會將口罩帶離院所或帶回到家中。

我下車時戴着口罩進入院所,然後放好,換上當天新的口罩看診。離開前把口罩換下,換上我下車時戴的口罩。三小時門診當中,乾洗手10次以上,空檔休息時用泡泡洗手,尤其是吃東西前。

5. 吃東西

在院所我「格外避免用手拿東西吃」的習慣,用餐具筷子代替,或着乾脆減少高風險場所飲食——病從口入,是真的。

回到家,外套放在大門旁,不帶入內室。洗手、洗眼鏡,把外衣褲子換成居家服。

從前SARS的時候,內科工作的學長前輩們,回到家除換衣沐浴外,空間隔離、分房睡的醫師,所在多有,避免傳染給孩子,一般民衆不需要做到這程度。

這幾天試驗下來,除了看診時的口罩外,我平均每天使用0.25~0.33個口罩,應該算可以,分享給大家。

嘉義民醫院急診室獲民衆捐助愛心口罩。(圖/記者翁伊森翻攝)

促進空氣流通 多做清潔

有感冒疑慮的民衆,一定要戴口罩。

人多但空氣流通的地方,病毒會被風吹散。

人少但空氣不流通的地方,病毒可能在空中漂浮。

所以多開窗、開電扇、空氣流通。

清潔雙手及雙手會觸碰到的地方,例如桌面,比戴不戴口罩更能促進健康。

能做到這些,應該能降低一些焦慮。

熱門點閱》

►【口罩之亂】藍弋豐/政府應承認 口罩不是民生必需品

沈榮欽武漢肺炎打破星國優越迷思?

►【武漢肺炎】吳昆玉/武漢80座焚化爐24小時全開的真相

►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阿柏醫師的喃喃自語」臉書專頁。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臺,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