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峰會丨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平臺經濟是當前最活躍的經濟形態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白楊 北京報道

9月23日,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旗下《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的“2022年度21世紀科技峰會”正式召開。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進行了題爲《數字轉型打通企業創新之路》的主題演講。

鄔賀銓院士表示,平臺經濟是一種基於數字技術,由數據驅動、平臺支撐、網絡協同的新經濟系統,是當前最活躍的經濟形態。企業數字轉型可以利用平臺經濟的力量。

平臺經濟是典型的雙邊,一邊連接消費者,一邊連接商家,具有較強規模經濟性,主體爲民營但具備一定的類公共屬性。所以,平臺經濟深刻地影響着企業的生產經營方式和居民的生活方式。

鄔賀銓院士進一步指出,平臺經濟可以克服信息不對稱,降低信用成本,激活長尾市場,帶動O2O業務,催生移動支付和普惠金融。

同時,平臺經濟搭建創造性協作模式,溝通供需,盤活資源,推動生產要素跨區流動,提升社會效率;平臺經濟也開啓創新新範式,降低創新創業門檻,開拓全時服務市場,2021年底我國靈活就業人數就超過了2億。

但是,在政府對平臺的管理比較審慎包容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平臺侵害消費者利益和大平臺壟斷等等行爲,因此需要加強對平臺的治理,但治理的目的還是要促進平臺經濟更好的發展,維護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生態。

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時,歐盟的GDP在全世界佔第一位,佔全球25.3%,美國佔23%,中國那時候只有7.13%。但到了2020年,美國略有一點增長到24%,而中國上升到17.72%,已經超過歐盟的17.3%。

鄔賀銓院士表示,中國增長這麼快,主要還是平臺經濟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貢獻。美國的平臺經濟最早開始,中國互聯網管理對內審慎包容,對外相對隔離,加上中國網民規模,釋放了中國平臺經濟的活力。而歐盟和日本都沒有抓住數字平臺的發展機遇。

與此同時,數字服務也異軍突起。鄔賀銓院士稱,傳統的服務業當比重越來越高的時候,經濟增速反而是下降的。因爲傳統服務業生產與消費同時同地,非貿易化,無法跨域優化資源配置,效率低。

所以,當一些國家的三產佔GDP之比過半時,經濟增速下降,這也被稱爲服務業的鮑莫爾病。而數字服務業通過全球配置資源,邊際成本低,並且銷售不再是生產的結束而是服務的開始,通過產業服務化提升了產品的附加值。

鄔賀銓院士表示,數字技術的服務業態創造了很多新業態,比如跨境電商、數字支付、網絡視聽、IT外包、業務/知識流程外包、服務型製造、大數據服務、雲計算服務、網絡安全服務等,而這些也是數字化轉型可以發展的一個新支點。